

波黑举行全国大选
作者:邹珊( 10月13日,波黑现任主席团成员伊泽特贝戈维奇宣布自己在竞选中赢得连任
)
10月12日,波黑全国大选拉开帷幕。目前来自“穆斯林民主行动党”的现任主席团成员伊泽特贝戈维奇获胜,将作为主席团的波什尼亚克族成员继续连任;克罗地亚族候选人中,来自政党“波黑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的乔维奇的得票率领先;而在塞尔维亚族中,现任塞族共和国女总理茨维亚诺维奇则以微弱优势领先。
波黑宪法规定,波黑政权机构由主席团、议会和部长理事会构成,而主席团则由波什尼亚克、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这三个波黑主要民族各派一人组成。这套宪法的基础是《代顿协议》。1992年,这三个民族曾围绕波黑的前途和领土划分等矛盾爆发了“二战”后欧洲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直到1995年在美国的主持下签署了《代顿协议》才休战。如今,《代顿协议》下的波黑以一个国家、两个实体、三个立宪民族为特点。其中,两个实体分别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联邦(又称“穆克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前者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波什尼亚克人和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组成,后者的领土上则大多居住着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两个实体各自拥有自己的政府。
这一复杂且高度分散化的政治系统并未解决波黑的民族矛盾。就穆克联邦而言,其两大民族信仰各异,向来将本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无视实体内整体利益。塞族共和国也希望能被赋予更多权力。并且,各民族间的分歧也妨碍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造成波黑在一些关键改革政策的实施上举步维艰,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如今的波黑社会贫富差距很大,普通民众每人每月的平均工资还不足400欧元,超过一半的人口没有工作,而青年人群中的失业率则高达72%,是原南斯拉夫地区最落后的地方。
面对民生困境,今年2月,波黑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但收效甚微。虽有个别强调多民族理念和代表年轻人利益的党派从中崛起,也无法在全国大选中发挥影响力。此次大选,“民族团结”的迹象依然微弱:乔维奇希望克罗地亚人能拥有独立的领地,茨维亚诺维奇所属的政党向来提倡分离主义,只有伊泽特贝戈维奇呼吁建立一个强大且统一的波黑国家。
“这些资深政治家各自反映了不同的民族选区的基本观念。他们互不信任,都渴望得到自治权,越多越好。”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政治学教授霍罗威茨(Shale Horowitz)对本刊说。“其实,我们对此次大选毫无期待。事实上,现有的宪法一日不改变,选举的意义就不会有多大。这份宪法只能引发各个族群之间的敌意,且没有为和解留下任何空间。”同属非营利机构“战争中的女性”的萨拉热窝大学教授特邦杰亚(Nermina Trbonja)和巴黎政治学院教授曼(Carol Mann)在采访中共同告诉本刊。
“在波黑的宪法秩序中,真正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职位其实是塞族共和国的总统。目前身居该位的人是米洛拉德多迪克,他所推行的是强硬的分离主义政策。”英国金士顿大学的社会学研究员霍尔(Marko Attila Hoare)也对本刊说,“所以,新一届政府很难解决什么社会问题,因为他们都避不开失调的政治、经济局面。正如专家们共同认可的,只有对宪法进行‘大修’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现在,波黑民众正在期待新一轮的抗议示威,或者一张飞往另一个国家的机票——在那里,他们也许都不会像在波黑那样,觉得自己根本就是个外国人。”特邦杰亚和曼说。 全国波黑政治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