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所在

作者:邢海洋

8月骤冷的经济数据之后,9月突现转机,却又扑朔迷离。尤其欧美数据的暗淡背景下更使人怀疑数据向好的可能性。数据是我们所知的最接近事实的对宏观走向的描述,没有更好的评判标准前,还是事实说话为妙。

9月最亮丽的是出口,出口额为2137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超出市场预期的同时,也引发了外界关于数据虚增的质疑。不过外贸回暖的事实并不突兀,7月就出现过14.5%的高增速。而自5月份,去年初香港贸易虚高的基数消失后,出口数字就出现了稳增的态势。9月内地对港出口有一定异常,对港出口同比增长达34%,大幅高于上月36个点,这或许和沪港通预期有关,不过,扣除掉对港出口,出口同比增长仍达11.9%,高于上月的11.6%。其中对欧洲出口高于上月2.3个点,对日本和美国出口分别低于上月0.6和2.3个点,整体波动并不显著。总体看,出口温和复苏态势仍得以延续。

8月数字显示出的经济薄弱环节在内需,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为6.9%,以近期GDP增速通常为工业增加值的8成推算,当月GDP增速已经回落到6%以下。非但如此,“克强指数”之一的全国发电量出现了负值,同比下降幅度达2.2%,是经济危机以来绝无仅有的现象。发电量不会作假,如果用电端没有足够的需求,电网只能令电厂停机来保证电压的稳定,可以说发电量是最客观的经济活跃度指标。不过,今年8月没有去年炎热,减少了企业和居民的空调耗电,但负增长仍使人对9月的数字充满期待,以检验天气扰动因素的真伪与强度。国家能源局发布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显示,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7%。数字转正,打消了经济活动冷却的疑虑。

当前我国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这其中钢铁等高耗能产业的用电量消费又占到工业用电量消费的一半左右。年初以来,全社会用电量总体呈现震荡回落的态势,9月2.7%的增速放在过去,仍是相当低的水平。解释用电量回落最好的数据来自工业生产价格指数PPI,截至9月,这一数字已经连续下降了31个月。与2011年7月107.54的纪录高点相比,9月98.2的PPI已经回落了8.6%。工业制成品越来越便宜,把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也拖累得逐步走低,到了9月,CPI创下了4年来新低,为1.6%。至此,今年已经有两个月重回“1”时代,甚至有人忧虑起了通缩的危险。

如果分项考察CPI中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各种因素,就会发现农产品和服务等事关居民日常消费的商品价格一直在涨价。从9月份的数据来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而在国内商品住房价格接连出现整体回落后,住房租金已经连续第57个月上涨。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城镇化的趋势并没有停摆,而劳动力成本,也就是居民收入仍在上升。如果说通缩的危险在于消费者预期到物价下降而缩减了开支,这只是在消费者收入减少的时候发生的问题。就如同电子产品的性价比的提升刺激了消费者的更新换代,物价下降消费者最为受益,产销两旺从而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膨胀。供给端的技术革新和产能释放带来的价格回落从来都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而需求端的萎缩才是通缩的危害所在。如果说9月CPI里确有令人忧虑的因素,就是若把教育这一年年都在涨的成分剔除后,服务类价格有下行压力,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就业压力。

新一轮工业革命,强化了美国的领导地位,让美国经济强势复苏。电子与能源两大产业发力,打击了传统的资源国。中国虽没有占得先机,但制造业的优势与产能的极度过剩,至少能使自己保持强势的出口国地位。这正是弱复苏的转机所在。 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