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大选首轮投票落幕

作者:邹珊

巴西大选首轮投票落幕0( 10月11日,巴西总统罗塞夫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出席竞选活动时向民众致意 )

10月5日,巴西总统大选首轮投票结束,三位候选人得票均不过半。其中,现任总统、劳工党候选人罗塞夫的得票率为41.58%,社会民主党候选人内韦斯为33.56%,而此前呼声颇高的原环境部长、社会党候选人席尔瓦仅获得21.32%的选票。根据巴西选举法,得票率居前的两位候选人将进入第二轮投票。

劳工党与社会民主党候选人的得票率仅相差约8个百分点,这是2002年以来的巴西总统大选首轮投票中,两党差距最小的一次。现年66岁的罗塞夫是巴西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总统,2010年她代表劳工党参加大选,并在第二轮投票中击败当时的社会民主党候选人塞拉。本次投票开始前,评论普遍认为她非常具备连任实力——竞选阵营经费充裕,且已积累了四年的执政经验。更重要的是,“罗塞夫政府致力于为贫困人口改善生活,在低收入选民中拥有稳固且广泛的支持基础,尤其是东北部地区”。美国罗格斯大学的政治学教授考夫曼(Robert Kaufman)告诉本刊。

作为前任劳工党总统卢拉亲定的接班人,罗塞夫延续了卢拉重视底层民众利益的执政理念,继续推行补助、福利以及最低工资增速等使贫困人群受益的政策。但她忽视了一点,即在卢拉的努力下,大批民众已脱贫进入了中产阶级。目前,巴西的中产阶级占人口比例的52%,社会结构已从曾经的“金字塔形”变成了“纺锤形”。于是,罗塞夫对于底层民众的执著偏重,则引发了希望受到更多重视的中产阶级的不满。“近10年里,劳工党总是将有着民间社会运动背景的人士增补到国家领导层中,逐渐脱离了与社会真正的中坚力量的接触。这样一来,他们与社会真实面貌其实是有所脱节的。”圣保罗大学政治系教授芭芭彻夫斯基(Elizabeth Balbachevsky)对本刊说。另外,2010年上台的罗塞夫还赶上了全球经济的下滑期,其任内的巴西经济鲜有起色,现已陷入“滞胀”,与卢拉出色的经济治理表现形成了对比。“罗塞夫的第一轮投票成绩之所以如此平庸,是因为选民都觉得,国家经济已陷入困境,但她并不知道该如何补救,或者因为意识形态上的原因,也不愿补救。”考夫曼说。

而这恰好是内韦斯后来居上的关键原因之一。“他不断地摆出巴西民众每天都在关注问题——上升的通胀率、缓慢的经济增长、高物价以及劳工党没有给予足够关注的教育和公共健康问题。”考夫曼说。同时,内韦斯的竞选纲领更注重市场的作用,这也受到了中产阶级的青睐。

不仅总体得票率都不高,两位候选人在各自传统地方舞台也表现欠佳。比如,南里奥格兰德州的首府阿雷格里港是罗塞夫政治生涯起步的地方,但她在当地的得票率却以近3个百分点的差距输给了内韦斯。而内韦斯虽曾在2003至2010年任米纳斯吉拉斯州州长,但罗塞夫在当地的得票率却高出了他4个百分点。

“去年6月,因落后的公共服务设施、政府贪腐丑闻以及对2014年世界杯的过度财政投入爆发过一场大规模游行示威。此次,两位候选人都输在了各自的‘大本营’,说明这些社会问题尚未解决,民众的怒火没有平息,他们期待变革。”考夫曼说。“下一轮投票的胜负难以预测,并且,位列第三的候选人席尔瓦现在拥有了决定谁是下一任总统的权力。席尔瓦将如何处理这个过程,将会很有趣。”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政治系主任布朗(David S.Brown)对本刊说。 巴西巴西历史投票大选巴西总统落幕首轮迪尔玛·罗塞夫卢拉巴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