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利与拉莫

作者:朱伟

吕利与拉莫0( 拉莫 )

法国音乐的开端其实与吕利的风格并不相符,但吕利却成为法国音乐中的一座里程碑。

法国音乐的开端是12世纪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乐派,或者从11世纪起活跃于12世纪的法国南部的游吟歌手们。巴黎圣母院乐派的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叫莱奥南(Magister Leoninus,约1150~1201),他最早标明了节拍时值,固定了节奏。另一个是他的继任者佩罗坦(Magnus Perotinus,约1160~1240),他改进了记谱法,在此基础上才诞生了复调音乐。

而游吟歌手们所作委婉悠长动人的情歌实际上更塑造了法国音乐的浪漫基础。它们以古老的维埃尔琴(古小提琴)伴奏,通过抑扬变化来表现情感,所谓“香颂”的遥远根基便源于此,“香颂”是法语Chanson的音译,其实就是歌曲。

这两个方向对于西方音乐发展的奠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巴黎圣母院乐派与游吟歌手们的时代后,法国还有一位同时为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发展做出伟大贡献、代表“新艺术”的重要作曲家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约1300~1377),他完美地使用四声部为教会的成套弥撒仪式作了配乐。在马肖之后,勃艮第乐派与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又构成了文艺复兴的前导,将复调表现方法推进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使人声的表现力丰满而有了质感。勃艮第乐派的作曲家,比如班舒瓦(Gilles Binchois,约1400~1460),《牛津音乐词典》上标他为法国-比利时作曲家,迪费(Guillaume Dufay,1400~1474)标为法国-佛兰德作曲家。从勃艮第到佛兰德,佛兰德的地域:里尔、图尔内、蒙斯、列日、根特、安特卫普——同样,一半是法国一半是比利时。

吕利与拉莫1( 吕利 )

佛兰德乐派之后,威尼斯乐派兴起,意大利才成为中心。吕利出生在佛罗伦萨,他1653年由路易十四引入宫中,成为宫廷作曲家,在1661年成为宫廷音乐总监后才加入的法国籍。

吕利是意大利人,但其创作风格却是“太阳王”路易十四塑造的,他的音乐强有力的节奏代表着威赫凛凛的皇权,华丽的和声代表着路易十四钟爱的金碧辉煌式奢华。从这个意义,吕利的音乐实际是路易十四风格的体现,因为路易十四酷爱芭蕾,他一开始是为创作芭蕾音乐而进入宫中的,他的代表作是为芭蕾而作的组曲。而他进一步的成就是1664年后与剧作家莫里哀合作,改造了意大利的歌剧风格:创造了法国序曲形式,在歌剧中配以优雅的舞曲与秀美的重奏,以法语风格艺术化了宣叙调与咏叹调,以此诞生并普及了法国歌剧。他的歌剧代表作是《阿尔切斯特》(Alceste,1674)或《法厄同》(Phaeton,1683)。它们都改编自欧里庇得斯的同名悲剧。

吕利最后死于自己用指挥杖误伤脚背的感染,只活了55岁。

吕利之后,法国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拉莫。拉莫被认为是吕利的继承者,在拉莫之前,其实还有夏庞蒂埃(Marc Autoine Charpentier,1634~ 1704)与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a,1668~1733)。夏庞蒂埃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1605~1674)的学生,他虽然也与莫里哀合作,创作了十几部歌剧,但最重要贡献还是宗教音乐方面。创作了许多宗教音乐,也创作有歌剧,比如《美狄亚》。库普兰在吕利之后,成为路易十四的御前管风琴师,他的最大贡献是创作了200多首键盘音乐作品,留下了名著《羽管键琴演奏法》,成为键盘乐大师,在巴赫后来的键盘乐创作中,处处都能找到他的影响。

拉莫之所以远重要于夏庞蒂埃与库普兰,主要在于他在和声研究与丰富法国芭蕾与歌剧表现能力上的贡献,是他奠定了古典和声学的基础。他因此被称作哲学家。拉莫与巴赫、亨德尔是同时代人(比他们大两岁)如果比较一下拉莫与吕利的管弦乐组曲,比如著名的《北方人》与《达达努斯》组曲,拉莫也表现那种雄壮或欢快的节奏,但其中比吕利多了许多变化,更强调清新的歌唱性,他研究和弦的转位形态,配器更关注细微层次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来表达机智与幽默。因此,拉莫比吕利更深入表达了法国的优雅气质,如果与他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比如维瓦尔第(维瓦尔第比他大5岁)——相比,他的音乐的精致细腻、丰富都是不言而喻的。拉莫所作的羽管键琴组曲,精妙远胜库普兰,他的羽管键琴合奏曲其实更好听,他所作的无论管弦乐还是键盘作品或者歌剧,在那个时代的抒情气质都绝不输于巴赫与亨德尔。只不过音乐史都以突出中心来叙述,突出了巴赫、亨德尔,也就委屈了拉莫。

拉莫一生作了20多部芭蕾、歌剧,最杰出的是《卡斯托尔与波琉刻斯》(Castor et Pollux,1737)。卡斯托尔与波琉刻斯是希腊神话中斯巴达王后与宙斯幽会后生下的孪生兄弟,因为斯巴达王后将卡斯托尔留给自己,波琉刻斯给了宙斯,所以波琉刻斯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卡斯托尔却战死了。这是一个兄弟情同手足的故事,在拉莫这部由剧作家贝尔纳撰写的情节相对复杂的五幕歌剧中,爱情变成了戏剧化的基础:卡斯托尔死后,其恋人泰莱拉求波琉刻斯央求父亲朱庇特(此剧中宙斯改成了男低音朱庇特)让卡斯托尔复活。波琉刻斯求助于父王,朱庇特告诉他,让卡斯托尔重返人间,你就必须到哈得斯的冥界去替代他。波琉刻斯于是不顾爱他的月光女神菲比的劝阻,决意牺牲自己。他下到冥界替代哥哥,让哥哥重返人间与泰莱拉相聚,并告诉哥哥他其实也深爱着泰莱拉的秘密。

卡斯托尔于是回到人间,但按照规则,他只能在人间待一天,度过与泰莱拉的最后时光,就必须换回他的弟弟。此时波琉刻斯决意自杀留在冥界以换来哥哥的幸福,而卡斯托尔与泰莱拉相见后告诉她弟弟对她的爱,决意换回弟弟。泰莱拉指责他的爱,指责诸神轻视爱情,诸神以暴风雨作为回应,朱庇特在奥林匹斯宣布,因为卡斯托尔与波琉刻斯兄弟情深,他们将成为双子星座,永远相伴。于是结尾,泰莱拉看到了一对孪生兄弟升空而去。

拉莫的歌剧所奠定的迷人的抒情气质,其实对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已经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他的许多咏叹调已经使用了高难度的声乐技巧,许多重唱已经非常丰满,情感倾诉细腻迷人。《卡斯托尔与波琉刻斯》的第四、第五幕其实已经超越了比它晚问世25年,被称为歌剧革新代表作的,德国作曲家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7)的《奥菲斯与尤丽狄茜》(Orfeo ed Euridice,1762)。

总之,从中世纪的巴黎圣母院乐派、游吟诗人,到马肖、勃艮第、佛兰德乐派,再到吕利、拉莫,法国在西方音乐中一直扮演着革新者的角色。  吕利拉莫路易十四艺术音乐

上一篇: 莫里哀
下一篇: 弗拉戈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