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拉克洛瓦
作者:曾焱( 《德拉克洛瓦自画像》,油画,1837年
)
在德拉克洛瓦生活的19世纪,巴黎已经替代意大利成为欧洲艺术首府,各国艺术家都到巴黎来学画,猫在咖啡馆、酒馆里和诗人作家讨论何为艺术真谛。
德拉克洛瓦的母亲维克多瓦尔是路易十五国王的御用宫廷细木雕刻师欧本(OEben)之女。关于他的父亲,却留有流言。公开说法中他的父亲是查尔斯德拉克洛瓦,早年做过驻外公使,在第二帝国时期先后担任马赛省和波尔多省的行政首长,1805年逝于波尔多,德拉克洛瓦当时只有7岁。但传言中他的生父却是塔列朗(Tralleyrand),欧洲历史上最有权势和影响力的外交官之一,也是大革命时代政治手段非凡的传奇人物。
1815年,17岁的德拉克洛瓦进入皮埃尔盖兰(Pierre Guerin)画室学习。盖兰是大卫(Jacque David)的学生,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素描家,他却为法国奉献了两位浪漫主义大师——他学生中还有伟大却早逝的浪漫主义先驱席里柯,非凡的《梅杜萨之筏》曾让年轻的德拉克洛瓦渴慕临摹。
在18、19世纪法国,主导时代艺术风格的是学院和沙龙。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家最早将他们的聚会场所叫“学院”,但直到18世纪,由皇家赞助的学院才真正开始向学生教授艺术。“沙龙”是18世纪早期在巴黎兴起的事物,学院为了鼓励雇主向当代艺术家订购画作而不只是购买已故大师作品,就开始组织年度沙龙展览,让艺术家送来作品公开展示,吸引批评家和收藏者的关注。因为存在评审制度,入选和落选就代表了官方对一个艺术家的评价,艺术家之间也会因此发生观点分歧,“沙龙”变成每年的社会性事件。德拉克洛瓦一生有七十几幅画作被国家购藏,陈列在巴黎最重要的国家议会国王沙龙、贵族院、卢森堡图书馆、巴黎市政厅、卢浮宫,但画家本人却直到1857年59岁时才获得学院的接纳。“沙龙”显然对他友善许多,1822年他24岁,在沙龙首次展出了《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这幅画当时在人们思想上引起了极度的混乱,波德莱尔记述:“惊讶、震惊、愤怒、欢呼、辱骂、狂热和肆无忌惮的嘲笑,这些都包围着这幅真正标志着一场革命的美丽的画。”但人们不怀疑他被赋予了天才,画家杰拉尔盛赞他是“在屋顶上奔跑的人”。两年后他又在沙龙展出了《希奥岛的屠杀》,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回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圈子里选择题材,而是以1822年希腊独立战争中的现实事件作为画题。这幅画在沙龙展上被政府以6000法郎购藏。德拉克洛瓦年少成名,甚至从第一幅作品起,公众就已经确认他的伟大和浪漫派身份,而他无可选择的反对则是时代主流:安格尔所代表的、习惯于大卫原则的学院新古典主义。
波德莱尔视浪漫主义为现代艺术,意味着进步,“确切地说,浪漫主义既不在于主题选择,也不在于准确的真实,而在于感受方式”。在诗人看来,德拉克洛瓦早期最伟大的作品即《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希奥岛的屠杀》以及《沙尔丹纳帕勒之死》。在《德拉克洛瓦》一书中,他准确捕捉到画家在这些作品中的复杂寓意,“全部作品像是为命运和不可救药的痛苦而写的一首恐怖的颂歌”。
( 德拉克洛瓦《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油画,1822年 )
但是德拉克洛瓦看待的浪漫主义并不完全如此。他在20岁的时候写道:“如果人们把我的浪漫主义理解为自由表达我个人的印象、远离各流派中模仿的类型并厌恶学院派的方法,那么,我应当承认……我是浪漫主义者。”但1847年后,他在日记中开始表达对浪漫主义的审视,此时他正在绘画受到鲁本斯《猎杀河马》深刻影响的作品《猎狮》。到1863年去世前,公众眼中的浪漫主义巨匠公开称自己为“纯粹的古典主义者”。他指出,尽管“古典的”这个词是指非常崇高的秩序美,但对许多着实漂亮的作品来说,你也许会感到它们并不适合用“古典的”这个词来形容。“大多数艺术家都因他们的冷静而以古典艺术家自命;同样的,也有一些艺术家因为被人称为浪漫主义者而以为自己的作品充满热情,但是真正的热情必须具有打动观众的力量才行。”
谈论德拉克洛瓦自然不能不提《自由引导人民》。这件巨幅画作完成于他32岁那年,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德拉克洛瓦以三块画布拼接起来画了这幅伟大作品。自由女神被他描绘成一个袒露胸臂的普通妇女,头上戴着象征自由的、大革命时期的弗里吉亚软帽,手中挥舞着三色旗和武器,而在她脚下的街垒里遍布死难者,里面有起义者,也有镇压起义者。这幅画在1831年的官方沙龙展中首次露面就引起激烈争议,保守派和革命派都不喜欢它,质疑画家的立场。他们无法理解德拉克洛瓦这个有着广泛同情心的复杂人物。在这次沙龙之后,《自由引导人民》再也不能公开展出,直到德拉克洛瓦去世11年后,才在1874年被卢浮宫永久收藏。
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两位大师——德拉克洛瓦和安格尔各自拥有一个独立展厅,“分享着公众的宠爱和仇恨”。德拉克洛瓦展出了35幅作品,除了《自由引导人民》和《沙尔丹纳帕勒之死》没被允许出现,他的巨幅画作充满展馆,几乎涉及所有类型:宗教画、历史画、肖像画、风景画、素描。人们看到他对自己所喜爱的鲁本斯和威尼斯画派的美妙继承,也看到唯有德拉克洛瓦才有的色彩和想象力。
德拉克洛瓦终身未婚。他留下上万件作品和厚厚几本日记——从1822年开始,中间只有短暂几年中断。德拉克洛瓦的日记记录了19世纪法国文化名流的各种交往和生活情景,肖邦、乔治桑、大仲马、司汤达、巴尔扎克、波德莱尔、库尔贝、安格尔等名字都在他日记中经常出现。德拉克洛瓦尤其喜爱性情温和的肖邦和他的音乐,是肖邦居留巴黎时期拜访他最多的朋友。1838年他将一张画纸裁为两半,为热恋中的肖邦和乔治桑各自绘画了一幅肖像。1847年7月20日他也见证了两个人的最后决裂,肖邦奔卢浮宫找到正在临摹《警卫队》的德拉克洛瓦,把桑夫人写来的绝交信全部念给他听。画家也在日记中用很多篇幅来谈论精神世界,关于文学作品、绘画以及自己几乎每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人们可以看到,在画家晚年,他对鲁本斯的热爱和赞美毫无掩饰,他在1860年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容许自己驰骋奔腾,他就是用这种办法把你引向那只有最具才华的画家才能达到的巅峰。”后人也是这样看待德拉克洛瓦的。 克洛瓦德拉肖邦画家学院巴黎艺术美术文化自由引导人民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