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辽兹

作者:朱伟

柏辽兹0( 柏辽兹 )

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法国特点的作曲家。

如果说贝多芬是浪漫主义的开端,柏辽兹与舒伯特、肖邦,则从不同角度将浪漫主义推向了高潮。这三者,柏辽兹比贝多芬小33岁,舒伯特比柏辽兹大6岁,肖邦又比柏辽兹小7岁。如果从结构而言,柏辽兹对浪漫主义内涵的扩展其实更为重要——他把贝多芬时代几十人的管弦乐队一下子雄心勃勃地扩展到了400多人,通过其繁复而又精湛的配器,追求汹涌澎湃的管弦乐色彩效果。他的《葬礼与凯旋交响曲》1840年为纪念“七月革命”在巴士底广场首演时,不仅有400多人的管弦乐队,而且再加上300人的合唱团,其规模后来只有马勒效仿,但马勒创作“千人交响曲”,是70年后的事了。同样,他所创造的“固定乐思”所组构的音流,后来成为瓦格纳创造辉煌的基础,其实他的大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9)已经完成了史诗的构造——不仅篇幅超过了4小时,以致在当时因篇幅原因,只能将它分为《特洛伊的陷落》与《特洛伊人在迦太基》两部分。而且自始至终尽他的能力,将各种音乐表现手段都表达到了极端,波澜壮阔,其实瓦格纳后来的大歌剧,单部都很难超越(《尼伯龙根的指环》毕竟是四联剧)。

柏辽兹一生创作的数量有限,因为他不会弹钢琴,自然也就没有钢琴及其他独奏作品及室内乐,他的小作品只有一首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沉思和随想》(1839)与6首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罗马狂欢节》),以及管弦乐伴奏的声乐套曲《夏夜》(1834)。《夏夜》是为法国诗人戈蒂埃的诗谱曲,它是马勒后来所作的声乐套曲的前奏,其抒情气质极其迷人,尤其是其中的《玫瑰的幽灵》(Le spectre de La rose)与《在滨海湖上》(Sur les Lagunes),美到令人心酸。

现在的一般说法:柏辽兹作了4首交响曲:《幻想交响曲》(1830~1831)、《哈罗德在意大利》(1834)、《罗密欧与朱丽叶》(1838~1839)、《葬礼与凯旋交响曲》(1840)。《哈罗德在意大利》为中提琴与乐队而作,但并不像一首协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戏剧交响曲”。这4首交响曲,《幻想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如果考虑到它实际是他音乐学院毕业前的作品,就更会令人产生崇仰之情。人们谈论这首交响曲,谈得最多的是他对爱尔兰女演员史密森(Harriet Smithson)狂热的一见钟情的记录,是第四乐章所谓的“断头台进行曲”与最后第五乐章“巫婆的安息日之梦”,前者是阴沉中铿锵的节奏,后者是群魔乱舞中末日经的铺天盖地。而其实,柏辽兹的浪漫美是体现在前三个乐章,冥想连翩,最轻盈的舞蹈节奏,最美是第三乐章的乡村,它的静美绝对超越了贝多芬的“田园”。《哈罗德在意大利》描述的是拜伦笔下哈罗德的梦幻,中提琴独奏美丽的音色描绘哈罗德在山中的情景,随后的香客进行曲、山民的小夜曲,直至最后在“痉挛”般音响表现的强盗的欢宴中哈罗德有些被蛊惑的梦幻,都表现得美极。柏辽兹就像是一块天才的调色板,能调出那样的色彩斑斓。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各种表现版本,如仔细比较,还数柏辽兹这部戏剧交响曲表达出的最浪漫。那个竖琴伴奏下女低音开篇的《初会难忘》独唱就定下了凄美的基调,令人震撼;然后罗密欧脆弱的忧伤,那个花园的幽会之夜表现得太美了,相对而言,朱丽叶的葬礼、罗密欧的倾诉、朱丽叶苏醒与最后的痛苦与死亡反倒显得弱了。最后是劳伦斯神父的咏叹调及合唱形成了优秀的结尾。

柏辽兹是个爱恨特别分明的人,舒曼说他:“恨时恨不得扯掉对方的头发,爱时恨不得碾碎对方。”这决定了他的作品有过于浓重的色调,有时也确实浓郁堆积。“痉挛”是一个批评者爱用的贬义词,有时也确实构成疯狂甚至声嘶力竭,但他正是通过这种极端,拓展了浪漫主义,且这样的浓郁另一段的抒情才显其秀丽。这后来正是瓦格纳所走的道路。其实,柏辽兹的重要性更在于他在声乐表现领域里的出类拔萃,它们体现在他的《安魂弥撒》(1837)、戏剧性康塔塔《浮士德的惩罚》(1846)、《感恩赞》(1849)、清唱剧《基督的童年》(1850),以及大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9)中。这几部作品,按照创作年代听,能感受到柏辽兹的孜孜以求。《安魂弥撒》是传播相对多的一部作品,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安魂曲中,它的位置其实比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1868)、威尔第的《安魂弥撒》(1873~1874)的位置更突出,它不仅用浪漫主义扩充了安魂曲这种形式的原有容量,而且在庄严的、排山倒海的恢宏与倾诉的亲切两个维度都做出了努力。在开头的“安息吧,求助保佑”、第三段“我是多么不幸”、第五段“我寻求”中,有很多感人的亲切唱段。人们喜欢后来法国作曲家弗雷的《安魂曲》(1885),其实亲切的情感寄托,柏辽兹在比弗雷早50年前已经写得很感人了。《浮士德的惩罚》中有些器乐曲作为人人喜爱的小品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比如《拉科奇进行曲》、《鬼火小步舞曲》、《精灵之舞》,其实有些唱段也非常优秀,比如浮士德的“谢谢你黄昏”、“自然颂歌”,他与玛格丽特的“爱的二重唱”,玛格丽特的“爱的烈焰”。

《基督的童年》是一部更加炉火纯青的作品,它叙述的是《马太福音》中耶稣一家逃往埃及的故事,全剧分三部分:希律王下令屠杀全城新生儿,耶稣一家逃往埃及以及如何获得保护。这其实是柏辽兹最亲切感人的一部作品,全曲以男高音叙述者的歌唱贯穿,他的歌唱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而剧中穿插的器乐曲,比如第一部分《夜的进行曲》,第二部分的序曲,第三部分宁静的长笛与竖琴三重奏,都起到极好的抒情连接。最后结尾是对圣母的歌颂,那种层层叠叠的和声效果令人百听不厌。

柏辽兹对于浪漫主义内涵的开拓,其实与德彪西后来对浪漫主义的否定有异曲共工之妙,浓厚与澹泊,只不过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而已。 艺术音乐柏辽兹

上一篇: 德拉克洛瓦
下一篇: 库尔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