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

作者:朱伟

弗雷0( 弗雷 )

弗雷在柏辽兹与德彪西之间,在法国作曲家中,与马斯奈(Jules Massenet,1842~1912)、夏布里埃(Emmanuel Chabrier,1841~1894)算同一代,他是圣桑的学生,但圣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其实只比他大10岁。弗雷在法国音乐中地位之重要性,在于他将柏辽兹的法式浪漫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如果说柏辽兹追求的是斑驳的色彩,他则转向单纯、清秀而淡雅。他1905年后成为巴黎音乐学院院长,他培养的学生中最优秀是拉威尔,把他的抒情美带向了印象派。

弗雷一生所创作最大的作品大约就是取材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歌剧《佩内洛普》(1913),相对冷僻,大概只有极少数人听过。他名声最大的作品是为他父亲逝世而作的《安魂曲》(1887~1888),在这首《安魂曲》完成的那一年,他母亲也不幸去世,这部作品因此就成了为他双亲而作,寄托了特别感人的情愫。相对其他安魂曲,它的篇幅短小,演唱只用半小时,弗雷故意删除了对末日审判恐惧的部分,用宁静的格里高利圣咏替代了原有震怒、审判、宽恕的经文,突出温馨抚慰的“安息”。这首《安魂曲》中因此也成为最感人亲切的一首,无人能够超越。

弗雷的音乐令人想到法国的风景画。他其实作过一首交响曲,一首协奏曲,但因未能出版,我们也就听不到它们的模样。现在流传的他的管弦乐,严格说都是小品组成的组曲:《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1)、《洋娃娃》与《假面人与贝加莫》(1919),一张唱片就都囊括了。三套组曲中,最优秀是《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它本是梅特林克所作的悲剧,组曲由戈洛与梅丽桑德在山中相遇为前奏,之后佩利亚斯对纺纱的梅丽桑德的倾诉,表达梅丽桑德甜蜜心态的美丽西西里舞曲,都充满诗情画意,到最后一曲梅丽桑德之死,形成拂之不去的悲痛。弗雷管弦乐小品中最美是《帕凡舞曲》(1887)与《摇篮曲》(1879)。作为一种表达高贵的舞曲,谱帕凡舞曲的作曲家不少,弗雷这一首似乎连接着特别悠远的一种萦绕不去的田园乡愁,因感伤而极致。拉威尔后来也是承袭了这种感伤的基调,才发展成感人的《悼念死公主的帕凡舞曲》。《摇篮曲》是《洋娃娃》组曲的开头,作《摇篮曲》的作曲家也不少,弗雷的安静使它出类拔萃。

弗雷在后期浪漫主义中的重要性,正在于他逆了当时浓厚、夸张、浮华的时尚,始终坚守自己在沉静中追寻优美与精致之特质。他活了79岁,在人生履迹中,无论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还是理查斯特劳斯、马勒、勋伯格直至斯特拉文斯基,各色各样追求似乎都对他不产生任何影响。他鄙视复杂的管弦乐技法,坚持在单纯中寻求丰满的表现效果,因此而醉心于室内乐、钢琴曲、歌曲,冷落管弦乐。其音乐美是在内省中表达出的单纯干净,所谓宁静致远,在安静中似乎舒展出特别丰富的触觉,雅致、绵长又精妙。

弗雷音乐美的基础是钢琴曲与歌曲,精心结构的是室内乐。

他的钢琴曲中,最重要是两种表现形式——船歌与夜曲,轻风清波荡漾与月色花影迷离。弗雷一共作了13首船歌、13首夜曲,若将他的船歌、夜曲与肖邦对比是件有意思事。他的船歌与夜曲,是没有中段的触景情感纠结的,他没有肖邦那种情感急于要超越的冲动,因此似乎也就瓦解了所有的困扰,只安享暖阳清风,对周边微妙温存着的光影只是深情注目的过程,升华的也只是光影扑朔迷离里的神思恍惚。它们通向神秘主义。与钢琴曲配合,弗雷作了100多首歌曲,它们都是朴素、含蓄、深情的表白,耐人寻味的朦胧暗示只藏在表白之后。

弗雷的室内乐中,名气最大是《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它与弗朗克(Cesar Auguste Franck,1822~1890)同是A大调的小提琴奏鸣曲成了姐妹篇,经常在一起演奏,弗雷的抒情精致程度明显是超越弗朗克的。弗雷的室内乐中最优秀的其实是《D小调钢琴三重奏》(1922~1923)与《E小调弦乐四重奏》(1923),它们是他晚期最后的作品,那时他早已完全失聪,似乎是黑暗中对美求索最完满的尾声,结构严谨,织体精妙,在简朴中体现和声之丰富构成了他创作的最高水准。 摇篮曲艺术音乐安魂曲弗雷

上一篇: 魏尔仑
下一篇: 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