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奈儿
作者:黑麦“当顾客走进我这儿,她们期待进入一个神奇的地方,这种满足感或许有些流于世俗,却令她们心醉神迷:成为这个传奇中不能缺少的角色。对她们来说,这比再定制一套服装还要喜悦得多。”这是可可香奈儿在1935年说的,那时的她似乎已经意识到位于康朋街31号的这家店铺会成为时装界的殿堂。
在香奈儿22岁那年,“咖啡馆歌手”的工作让她得到了“可可”(Coco)这个艺名。这个艺名“打通”了香奈儿的时尚之路,凭借在修女院学校学来的针线手艺,香奈儿让“可可”成为帽子铺的店名,她亲手制作起简洁耐看的帽子,并且摒弃了彼时花巧浮夸的饰边,女士们开始推崇起这些“非女性化设计”的配饰。
“一战”后的巴黎,因拥有职业而变得独立的女性越来越多,男女同权的思想呈现在服装上,香奈儿设计出樽领套衣、黑色迷你裙(little black dress)等样式,并在女装的样本上加入了男装的量裁方式,她将西装褛(Blazer)加入女装系列中,又推出直筒女装裤子。这些毫不修身的剪裁,呈现出否定女性特征的独特样式,使职业女装应运登台,女装造型也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向男装看齐,由于这种外形较像未成年的少年体形,所以也被称作“男童式”(boyish)的雏形。
这是法国时装发展的黄金期,香奈儿的女装被看作“服装革命”。她认为,“女人不应该是服装的奴隶,女性着装也不是为了取悦男性”。她说:“世上没有哪一个女人每天早上起来不站在镜子面前思考今天应该搭配什么服装好,而我的工作,就是帮助女人们如何穿衣。”
在克里斯丁杜瓦(Christian Duguay)执导的传记片《香奈儿》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香奈儿在去参加游园会前,修改了侄女的礼服,她去掉了累赘的肩饰、厚重的荷叶边后,一件精巧可爱的黑色吊带小礼服呈现在人们面前。她又扯下了一段窗帘上的白纱披在女孩的肩头,并在她的左胸别上一朵山茶花。这条裙子与香奈儿在1926年第一次发布的小黑裙有些相似,香奈儿觉得,服装设计中要抛弃掉一切掩盖女人自身美丽的元素,要让人们看见在那些时装的里面,还有一个鲜活灵动的女人。
( 香奈儿 )
“香奈儿五号”香水无疑是对香奈儿作品最好的诠释,在电影《香水女王》(Chanel Solitaire)中,调香师欧内斯特向香奈儿展示了他调配的10款香水,香奈儿最终选定了第五号,并打算和她当年的设计一起推出。诗人瓦雷里曾说过,不洒香水的女人没有未来。香奈儿也深信这句话的含义,在她看来,香水是对自己少女时期的告别。那时,她对女人的体味变得敏感。一位叫埃米莉埃娜达朗松的风流女人向她展示了在大汗淋漓后,香水是如何掩盖住其他气味的,此时的香奈儿对香水的作用产生了兴趣。香奈儿认为,普通的香气,不会令人印象深刻,当一阵风吹过,女人身上不外乎是玫瑰、薰衣草、丁香或铃兰的味道,作为第一种以合成花香醛为主要材料的香水,“香奈儿五号”的香气是“独特而不可描述的”。因此,当玛丽莲梦露被问道晚上都穿些什么样的内衣入睡时,她用充满性感的声音说:“夜里,我只穿‘香奈尔五号’,有一滴就够了,我想让哪儿迷人,就滴在哪里。”
香奈儿终身未婚,人们认为她的独身是在为“女权时尚”伸张,而事实上,这种独立背后渗透出她的孤独与伤感。香奈儿和卡柏共同生活了9年,她觉得那是她唯一爱过的男人,他们常常去看马球比赛,在那里,香奈儿也在骑手和淑女着装的反差中寻到了自己的设计灵感。
卡柏死后,香奈儿为自己设计了一袭黑裙,简洁流畅的线条,精致大方的剪裁,很容易就成为流行中的经典,香奈儿时刻穿着它,似乎在用这种方式缅怀自己的一生所爱。此后,她搬到巴黎的康朋街,着手建立自己的时装帝国。在影片《香奈儿女士》中,她坐在康朋街总店的台阶上,四周布满了她喜爱的金器、乌木漆面屏风与水晶制品。注视着身着香奈儿服饰的模特们走过。她的目光迷离,仿佛在回忆她人生中那一段段的流光溢彩。也许从那一刻起,香奈儿小姐注定会孤独终老,因为她知道她要追求的更多。 时装搭配女装时装香奈儿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