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佳妮

作者:朱步冲

阿佳妮0( 伊莎贝尔·阿佳妮(摄于1973年) )

“她是这一代人中最令人惊讶、最富天资,也是感受力最强的一位出色演员。在尚未了解电影这一行的全部诀窍前,她却本能地做到了一切。”1976年,在拍摄《怪房客》时,罗曼波兰斯基这样解释自己为何把女主角委派给伊莎贝尔阿佳妮。另一位曾与阿佳妮合作的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补充说:“人们经常说,对于一个演员,运气和机会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伊莎贝尔阿佳妮却属于与这种看法背道而驰的一类人。因为,即使在偏远的外省,她背诵几首寓言,人们也无疑立刻就会发现这位闪烁着异彩的天才。她的每一个镜头,总是这场戏中最引人注目的核心,而她演的每场戏又成了整部电影的核心。每部电影的生命似乎全部维系在她的身上。”

对于这些赞誉,阿佳妮却并不以为然。她说:“我心中一直很不平静……因为任何角色都要求我独自承担,我向人征求意见,但所获甚微。”1980年《法国电影》杂志形容阿佳妮“真像一块辣姜糖。”——“糖的甜味来自妙龄少女的仪态和她那碧蓝色大眼睛中流露出的妩媚。而辣,则是源于她还一脸稚气,但在她讲话时,那股粗野彪悍劲,以及她那内心的冲动和烦乱,使得和她一起拍过戏的人都无不为之所动。”

尽管阿佳妮的片约始终源源不断,她却不希望拍片过多。2005年,她在接受《巴黎竞赛画报》采访时说,每当一部电影拍完后,她都感到精疲力竭,要使自己恢复过来。“我总愿意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谢客一段时期。我要把两部片子之间的间隔尽量拉长一些,这样我才能精力充沛地再去创造一个新角色。”

关于阿佳妮的孩提时代,她自己很少谈起。1956年3月,阿佳妮生于法国巴黎第十七区的让纳维利埃,父亲是阿尔及利亚籍穆斯林,母亲是德国天主教徒。这个执拗、安静的女孩从12岁起,就梦寐以求地想演古典戏剧,14岁就出演了伯纳德图布兰米歇尔指导的喜剧片《小煤商》,旋即她的表演天赋一发不可收拾。不满17岁,既没进过巴黎音乐戏剧学院,也没有经过求职试演,阿佳妮一下子就成了法兰西喜剧院领固定报酬的演员了。这件事至今还是莫里哀学院的一段佳话。

“如果你询问任何70年代末的法国电影人,谁将在20世纪末成为法国最具标志性、最伟大的女演员,几乎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伊莎贝尔阿佳妮的名字。”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米克拉萨里在《真实之美——好莱坞能从当代法国电影演员身上学到什么》一文中这样写道,“法国银幕上那些风华绝代、演技不断进化成熟的成功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苏菲玛索、伊莎贝尔卡雷、夏洛特甘斯布都是在少女时代即登上电影舞台,然后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毫无痕迹地同时在银幕和现实生活中成长。”这就是法国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它将女性的一生,从心理到身体,从青涩到成熟,看作是一个持续发展变化、不可间断的过程,从而使得她们能恰如其分,精确地把握着每一个相对应角色的特质,并将其刻画得入木三分——从少女的青春期叛逆开始,以看尽沧桑的老祖母告终——而好莱坞则反其道而行之,粗暴地将女性演员按照年龄“隔断化”,在17岁之前的少女童星,不能在角色中表达任何成熟女性的情感、态度,性几乎是一种不能触碰的禁忌。阿佳妮这样的法国女星之所以魅力长存,归根结底在于,她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种艺术氛围之中:她们不仅是被塑造,被电影观众欣赏窥视的客体,她们也受到创作者的尊重,一种将其视为“未经剪裁与规训的女性”的尊重。

阿佳妮1( 电影《着魔》剧照(又名《迷恋》,1981 年) )

1975年,凭借《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她获得了当年的恺撒奖最佳女演员提名,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好莱坞获得了关注。纽约电影评论杂志说,这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纯粹到只有三个关键词:爱,谎言与毁灭——阿佳妮充分展现了她独特的天赋,饰演拥有极端浓烈情感的女性角色,在影片开始,阿佳妮身着白衣,伫立海边,微抬下巴,眼神痴迷狂热却坚定执著。“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样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片尾最后她的身影再次出现,如同魅影,风灌满了她的衣袍,然她毫不在意,如此的决绝与执拗,一开始就具备了蛊惑人心的力量,也预见了最后的悲剧——观众被她清澈的眼睛和洁白如大理石雕塑的面貌所俘获,与她一道沉入最后完全由其癫狂意识所营造的幻境世界,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拍摄时,阿佳妮仅19岁,比她饰演角色的实际年龄要低得多,导演特吕佛曾坦承,阿佳妮的表演完全是未经训练的自然反应:“我想能够从她身上捕捉到一些十分宝贵的东西,捕捉到一个正处在充满变化的身体和面孔上那些稍纵即逝的东西,有时在镜头前,她几乎一片空白,但你就是不能将视线从她身上移开。”而另一位法国导演让皮埃尔里莫森对阿佳妮的赞颂则更为言简意赅:她就是詹姆斯迪恩的女孩儿版本。

阿佳妮2( 1979年,阿佳妮(中)在拍摄电影《勃朗特姐妹》时与剧中的两位女演员合影 )

阿佳妮讨厌法国电影亦步亦趋地向好莱坞引进明星制,也讨厌明星这个词。她说:“我属于这样一代演员,我们需要的不是人们付给我们钱,然后像可以摆布的东西一样,把我们摆布来摆布去……我们需要的是一些别的东西……我干什么都可以,但是,我必须是房子的基石,而不是外面的墙皮。”

与伊莎贝尔于佩尔一样,阿佳妮擅长扮演孤独、狂热、时刻处于不可抑制恐慌中的女性,这种孤独与恐慌在电影叙事中常常是来自不可抑制的自然与社会。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之后,她又在1979年的《勃朗特姐妹》中饰演了同样因身患肺结核而陷入癫狂与热情、天赋卓越的艾米丽,1981与1983年,她又凭借《迷恋》与《杀人的夏天》两夺恺撒奖。

阿佳妮3( 阿佳妮在拍摄《罗丹的情人》之前尝试理解女主角卡蜜儿·克洛岱尔的雕塑作品(摄于1988 年) )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她第一部真正吸引美国公众注意的影片即是1988年《罗丹的情人》。这个角色的性格复杂性与暴风骤雨般的情感,足以令任何女演员望而生畏:卡蜜儿克劳岱尔,一个才华横溢却惨遭毁灭的法国雕刻家,同时也是罗丹的弟子、模特、伙伴、情妇与灵感来源。当时32岁的阿佳妮用难以置信的精神控制力抵御着法国媒体炮制的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包括她已罹患艾滋病,不久于世——最终完成了这部仅耗资140万美元的低成本艺术电影。

为了《罗丹的情人》,阿佳妮足足准备了4年,她是如此投入,为促成电影的拍摄,她跑去争取卡蜜儿家人的拍摄许可,并劝说以前的恋人布鲁诺努坦(bruno nuytten)任导演,以及帮忙说服杰拉尔德帕迪约(gerard depardieu)这个拖拉成性的电影明星出演罗丹这个角色。

“我需要在内心积蓄一种妄自尊大的东西,好跟电影同步,跟卡蜜儿克劳岱尔这个人同步。”她说。“我觉得只有我能领悟角色,能理解她的所有挣扎。”阿佳妮当时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这样表示,然而旋即她又带着自嘲的语气说,“这当然是胡说八道!我没有经受艺术创作过程中彻底完全的孤独,而且我不是牺牲品,但是我需要这么想,需要这么去相信,以此完成电影的拍摄。”

“作为一名女演员,阿佳妮在用一种很危险的方式贴近角色,她钻得太深了。电影拍完后要跳出来非常困难。我很担心她。”导演布鲁诺努坦也认为,这种过分移情的投入值得尊敬,“我俩的关系跟我们以前的所有经验都不同,她入戏太深,等她走出来的时候我要在她身边,要照料她,我努力让她与卡蜜儿这个角色之间保持距离。”

接踵而来的就是《玛戈王后》——她越冷漠、越疏离、越少拍电影,美国观众与电影艺术界反而对其越发迷恋,对于阿佳妮来说,她惊人的美丽是一种内在纯洁的外化,这种内在纯洁往往在影片中成为她脆弱与危机性的根源——当玛戈王后/阿佳妮在影片的结尾身穿素服,轻抚膝盖上情人被斩下的头颅时,导演帕特里斯夏洛尔构筑这一画面的灵感无疑来自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圣母哀悼基督”——从而将阿佳妮的美丽擢升至某种与神性合二为一的境界。

“阿佳妮的美来自一种审美上的双重矛盾性,她的外貌促成她成为欧洲标准上的白人女性缪斯,但她的阿尔及利亚血统却带来了更多的争议与模糊性。”《当代法国电影明星》的作者盖奥斯汀说,“她在银幕上表现出的分裂与挣扎,归根结底,都是在暗喻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的无休止斗争,血统与心灵上的困惑合二为一。而阿佳妮本人也承认,这种内在分裂无法用表演治愈,它已经成为自己的赠礼,同时也是诅咒。” 阿佳妮影视传记电影罗丹的情人卡蜜儿电影剧情片爱情电影喜剧片伊莎贝尔法国电影

上一篇: 小王子
下一篇: 苏菲·玛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