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巴马“蹩脚”的战术反应
作者:宋晓军( 9月18日,奥巴马在白宫发表声明,称国会通过的决议将有助于打击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武装
)
9月19日,参院以78对22票通过了为避免政府关门的临时开支法案和武装叙利亚温和反对派的决议。一天前,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众院表示,中央司令部已经有了空袭叙境内“伊斯兰国”武装(ISIS)的计划,但奥巴马没有批准。同时他重申了美国不会派地面部队。随后,一些美国保守派媒体就开始批评奥巴马打击ISIS的计划,是个“蹩脚”的战术反应。那么这个计划到底是不是一个“蹩脚”的战术反应呢?
我们先从军事上看看这个计划的内容。简单说,这个计划大致分两部分。一是继续武装、培训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武装,同时给予其足够的空中支援和军事顾问支持;用空袭配合伊拉克现政府军队抵御ISIS向包括巴格达在内的东南方向渗透、进攻。二是武装、培训叙利亚境内约5000人的温和反对派武装,并辅以空中侦察的情报支持,对ISIS在叙境内的基地施加军事压力和打击。也就是说,未来要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展开美军与库尔德武装及叙境内温和反对派武装的联合作战。
那么从战术上看,这种作战方式可行吗?根据美军中央司令部9月9日公布的在伊拉克北部的空袭作战数据,在空袭ISIS的212个目标中,只有40%的机动平台。其中制式的装备只有2辆坦克、15辆装甲车、37辆军用悍马车,其余都是非制式的“皮卡”。从装备上看,这些目标根本无法躲过美军的空袭。比如,美军多型战机上都安装的“低成本地面机动目标交战系统”(AMSTE),不管是由设在后方的指挥部还是由在地面上嵌入当地武装的美军情报人员,在作战中都可以随时使用该系统,对地面上的机动目标实施探测、跟踪、识别和打击。
但是为什么还有一些美国保守派认为奥巴马不派地面部队彻底铲除约3万人的ISIS武装的计划“蹩脚”呢?根据以往的历次作战经验,对于ISIS武装这种游击式的作战,一旦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铲除,那么每次打击不仅有削弱对方实力的效果,而且有让对方“练兵”的机会,使对方能寻找到新的战法。因此从纯军事专业主义的角度看,奥巴马不派地面部队在短时间内彻底铲除ISIS的计划,看上去是“蹩脚”的。因为武装、训练当地武装组织对付ISIS,在时效上显然无法与派地面部队相比。但如果从“战术反应”与“战略选择”差别上看,结论可能就不一样了。从“战术反应”上看,空袭加派地面部队的作战时效性无疑更好;从“战略选择”上看,若美军地面部队很快将ISIS铲除后从中东撤军,会不会在伊拉克出现“一个什叶派版本的萨达姆政权或伊朗版本的神权统制”呢?
事实上,美国的这一战略预测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上面引号中提到的预测,是美国前驻沙特大使、中东政策委员会主席在2006年10月做出的。而从那时算起再看今天,无论是俄罗斯的“西进东联”战略,还是中国的“东顶西进”战略,对于美国而言都是影响其未来全球战略布局的重大变量。也就是说,俄罗斯和中国近来强化展示军事实力并进行联合演习的背后,实质上是俄罗斯提出的“欧亚关税同盟”与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地缘上的对接。在这个意义上看,奥巴马政府在军事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ISIS采用“蹩脚”的“战术反应”,也许恰恰是一种“战略选择”。因为这至少是一种未雨绸缪:在未来可以利用叙利亚温和反对派武装和库尔德武装扰动伊朗控制伊拉克和叙利亚,阻止伊朗打通可能与俄、中在地缘上对接的波斯湾至地中海的“什叶派走廊”。 反应奥巴马蹩脚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