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
作者:谢九9月12日,在第六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会议上,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和中国副总理马凯共同宣布,英国将成为首个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西方国家。奥斯本表示,随着人民币日益国际化,英国将利用这次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会,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中。马凯表示,英国发行人民币国债具有历史性重大意义。
作为重要的人民币海外离岸中心,伦敦在此之前已经有过发行离岸人民币的经历,比如今年初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发行25亿元人民币债券,以及今年9月12日中国国开行在伦敦发行20亿元人民币债券等等,但这些都是由中资银行机构发行的离岸债券,而英国政府计划发行的是政府债券,其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英国计划将发行人民币债券的20亿元纳入外汇储备中,对于致力于国际化的人民币而言,成为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储备货币,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英国此次发行人民币债券可以说是各取所需,人民币借此成为西方经济体的储备货币,象征意义非凡,虽然绝对数量不大,但是对其他西方国家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英国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后,不排除日后会有更多的国家予以效仿,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贮备货币之一。而对于英国来说,为了维系和提升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近年来一直在努力争取成为人民币的海外离岸中心,此次发行人民币债券并纳入外汇储备,使得其在和新加坡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之争中占得先机。
除了在英国获得重大突破,人民币在拉美国家的影响力也开始上升。由于阿根廷自身经济持续动荡和美国秃鹰基金的攻击,内外交困下的阿根廷深陷流动性危机,外汇储备迅速萎缩。今年7月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阿根廷期间,和阿根廷达成11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为阿根廷处理债务危机和资本外逃提供支持。根据阿根廷媒体近期的报道,货币互换协议可能即将正式启动,今年底前阿根廷将获得中国的第一笔资金,大约为价值10亿美元的人民币,这对于困境中的阿根廷无疑是雪中送炭。
由于美元强势地位对中国经济的损害,以及中国经济崛起的内在要求,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绕不开的话题。如果按照难易程度,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大概应该是首先成为国际贸易结算与支付的主要货币,其次是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货币,最后是成为其他国家央行的储备货币。
以最近几年人民币实际推进过程看,也基本上延续了这样的路径,进展最快的当属人民币结算业务。2009年7月份,我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我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5000亿元,约占同期对外贸易总额的2%。到了2013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飞速增长到4.63万亿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经接近两成,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3.02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1.61万亿元,目前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七大支付货币和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不过,人民币跨境贸易业务的迅速增长,主要还是得益于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以及大量中国企业在跨境贸易中对人民币的使用。真正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人民币结算业务所占比重只有2%左右,和美元占据八成的比重相比仍然相差很远。
除了结算业务增长迅速外,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迅猛的另一大业务是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以来,我国和20多个国家签订了规模高达2万多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2013年和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等西方发达经济体签署了7000多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目的一是维护金融稳定,二是便利中国与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和投资。在当前金融危机频发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随时可能遭遇流动性危机,通过和中国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无疑可以增强双方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同时,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量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贸易伙伴和中国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也有助于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可能都不会真正动用,更多时候只是一种预防机制,但对于金融稳定和贸易便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年二季度,中国央行在中韩本币互换协议下首次动用4亿韩元(约合240万元人民币)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贸易融资,这也是我国央行首次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动用对方货币。
除了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个层次在于国际金融市场。在这一领域,人民币的进展力度明显不及国际贸易结算。从全球外汇交易来看,贸易结算其实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大多数交易都发生在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使得人民币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化程度进展迟缓,除了在QFII、RQFII等方面有所放松,总体进展不大,即将启动的沪港通,将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再次打开一条新的通道。
不过,这种缝缝补补式的开放无法使人民币真正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货币,某种意义上,资本管制已经成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瓶颈。如果仅仅依靠贸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将会相当有限,只有放松资本管制,人民币才真正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目前,资本项目到底应该开放到什么程度,似乎已经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死结。一方面,国内对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有着很高的期待,但同时又对资本开放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挥之不去的阴影。人民币国际化能够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好处,这种益处是否足以让中国开放资本项目,迎接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这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而在这场争议有一个明确定论之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注定了只能是有限提速。
此次英国宣布发行人民币债券并且纳入外汇储备中,可以算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的一次突破。在此之前,大概有20多个国家宣布在其外汇储备中持有人民币资产,其中包括日本在2012年购入中国国债纳入其外汇储备中。不过作为西方发达经济体,此次英国通过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纳入其外储之中,意义更胜一筹。目前国际储备货币主要是美元、欧元和日元,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甚至将来取代美元的地位,可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但从目前看,人民币距离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这一目标也还有不小的距离。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标准,由于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因此其他国家央行无法申报持有人民币作为官方外汇储备,也就是说,人民币尚不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方认可的国际储备货币。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各国央行并不需要向IMF披露其外汇储备的具体构成,除非是接受IMF的援助计划,所以,尽管不具备官方资格,人民币还是被20多个国家纳入其外汇储备,其中包括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
但是,没有IMF的官方认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将始终面临较大障碍。如果能够纳入IMF的特别提款权(SDR),也就意味着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得到了正式认可,目前特别提款权主要由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构成,每5年做一次调整,上一次特别提款权调整是在2010年,当时将人民币纳入SDR的呼声很高,但因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程度有限,所以未能入列。按照计划,特别提款权将在2015年进行下一次调整,如果人民币能够跻身其中,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