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岗更登西热:藏医与藏香
作者:杨璐( 岗更登西热
)
僧人
每个第一次见到岗更登西热大夫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仪表堂堂,气色十足,身上散发着一种宁静祥和的气质,同周遭匆忙往来的人群非常不同,这大概是他多年寺院修行生活的缘故。西热的家乡在青海省同仁县加吾岗村,按照当地的习俗,家里最聪明的男孩子会被送去出家,3岁开始有师父教背经文和藏文化知识,8岁受戒。可西热出生时,正值生产队时期,出家人不能待在寺院里。“可是不管怎样,文化习俗是改变不了的,我父母每天都要念经,非常虔诚,我母亲家族从前是贵族,所以很多优良传统都完整传承给我们了。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我喜欢出家人,也渴望出家。”西热说。
西热的家在隆务寺旁边。“文革”结束后,隆务寺作为安多地区的著名寺院,首先恢复了秩序。占用的单位陆续迁出,重要的佛殿开始重建。那时西热经常到寺院里帮着干活。隆务寺鼎盛时期有多达2000僧人,通常也有1200人的规模,经过“文革”,仅剩下60多人,年纪大部分超过60岁。
要恢复隆务寺,除了重修寺院,1980年开始接收僧人出家。西热告诉我,出家要求很高。首先是不能有残疾、生理功能健全的男性,甚至走路的姿势、仪表仪态都要看。其次,要聪明,需要经过文采、念经和答题等多项考试。
西热在学校里学习不错,当他有出家的念头时,开始父母并不同意。“藏族有习俗,老大是家里的继承人,是不能出家的。所以开始有两三个月父母不同意。但是我自己特别渴望,就继续去寺院干活。”西热说,也许是前世的缘分,他的师父、隆务寺学识渊博的高僧更登丹增大师看中了他。“我在干活,他摸着我的头问是不是想出家,我说想,他就说那跟着他吧。因为师父在安多地区德高望重,父母就同意了。到了第三天的时候,妈妈亲自做了美味的酸奶、大大的果热(藏式大饼)和爸爸一起带着我去拜师了。又过了两个月,我跟其他15个人一起受戒,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僧人。”
寺院生活简单而刻苦。每天早上要3点钟开始背经文,8点听师父讲授佛法,其他时间自己看经书或者辩经。在修学佛法之余,因为为人认真直率,1996年他受任隆务寺夏日仓总管。“管家一任3年,我不想这三年没有意义,就想把原寺院的千佛殿重新筹建起来。”西热说。隆务寺历史悠久,是青南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鼎盛期十分宏伟庄严,要重修千佛殿,是一个大工程,大殿修好整整用了3年,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大殿所有的大梁和大柱既不能拼接,还需要雕刻花纹,所以要选择两人合抱那么粗、30米高的参天大树。他做事认真负责,这些重要的木料他必须亲自去甄选,为此他带上干粮到四川的山上待了16天。“那时候下大雪,我去了两次,因为隆务寺特别有名气,那里的林业局专门批了十几个人去伐树,我也跟着上了山一棵树一棵树地仔细选,不仅树的外观要符合标准,里面也不能有空心、蛀虫等影响长期使用的各种问题。”西热说。
藏医
在隆务寺,除了修学佛法,师父还安排西热学习藏医学。西热的藏医师父是隆务寺下院迁上来的老医僧桑木旦大师,医术来自隆务寺的传承。藏医师父要求非常严格。“每天除了念经和学医,还要跟着师父上山认药、采药。藏药材要在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集,花、茎、叶、根、果都要不一样的季节去采,采后马上用山泉水洗净、切好、阴干。我们采药的山,师父要求必须是没有污染,牲畜不去,甚至连人都不去的山。”西热告诉我,藏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理论完整,注重实践教育。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囊括了藏医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可谓藏医的百科全书。其中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诊治学、方剂学、预防保健学,还有脉诊、尿诊、外治学等。作为藏医这些都是要学习的。另外藏医十分注重医德的教育和培养,公元8世纪,藏医对于医德就有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规范要求,《四部医典》还专设“治者医生”一章,提出医生要有智力、同情心、谨守誓约、精通医术、勤奋、行为高尚等道德标准,时至今日,藏医们仍严格遵守着这些医德标准。西热的藏医师父在这方面要求尤其严格。
因为在诊脉方面有天赋,学了两年后,西热开始随师父一起看病。“师父先诊脉后不说话,让我诊脉后说出来这是什么病、什么脉象等,最后他给我详细讲解。这样学了两年后,得到了师父的认可和患者的信任,我就开始单独坐诊了。”西热说。
虽然几年后有了一些小成就,可精进医术之路永无止境。“包括现在我还在不断学习。我师父早就说过,藏医是座金山,现代人只挖了一点点。”西热说,为此,1991年他远赴西藏深造,其间还师从大德措如才郎仁波切,并于1994年毕业于西藏藏医学院。
1999年,西热的医术受到朋友们的推荐,北京藏医院的聘书直接寄到了隆务寺。“师父开始是不同意的,因为寺里还有重要的事务要安排给我。我当时不明白师父远虑,现在明白了,他预料到我离开寺院是再回不来的,可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到北京去不仅可以学汉语,还有更多的医学交流和学习机会。聘任期两年届满后,我无论如何是要回隆务寺的。”西热说。
到了北京,环境大变。西热说,首先吃就不习惯,藏地讲究原汁原味,是不放调料的,北京的菜、肉吃起来都是甜的。而更大的差异是在专业领域。“藏地的病并不复杂,胃病就是胃病,脉象很清晰。到了北京发现这里人和藏地人的脉象差别很大,这里病人的脉象不仅杂乱,清晰度也不好。”西热说,他于是开始研究产生这些差异的可能原因。首先是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其次是饮食起居。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原因是内服药。很多人自己到药店买药,看着说明书吃,等等。随后他进一步研究这些原因与内地人复杂脉象的相关性,经过两年,总结出了一套内地与藏地“不同地域”人群“同病不同治”的独到见解。为了患者能更长久地保持健康,他想到从饮食入手,于是他开始研究做。“我用白水炒菜,菜快熟时加少量的油,临出锅时加一点盐就可以了。选择两三种新鲜当季的蔬菜搭配在一起,不用调料也会非常好吃,比如土豆、胡萝卜和青椒,山药、荷兰豆和木耳,鸡腿菇和柿子椒等。”西热医生说,他注重营养均衡的同时,自己吃了四年水炒菜,身心舒畅,体重标准。亲身实践后,他在给患者进行药物调理时,总会耐心地讲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和方法。
西热说,近年他选择擅长的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作为主攻方向。三门峡一个病人心脏上的肺动脉瓣膜出了问题,导致左右心出现衰竭,好几个医生给的方案都是换心脏,如果不换最多只能活两年,换完可以活5年。在等待心脏配型期间,有人介绍他过来就诊。“我通常是先诊脉,再看病人的检查资料。当时给他一诊脉,是心脏肺动脉的问题,说了之后,他非常惊讶,马上相信了我。这个病太复杂了,很罕见,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患者的信任,所以还是先做了一个疗程的方案。3个月后,他的脉象、气色和自我感受好多了,连续治疗一年,目前已经3年多了,整体情况仍然良好。”
西热也研究疑难杂症。“患者身体非常难受,总是头晕、恶心、疲劳,还有发热、皮肤发黄的,但仪器又检查不出任何问题。”西热说,这些症状在藏医学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藏医学的根本和核心是三因学说。三因即隆、赤巴、培根,有风、胆、痰或风、火、水土等多种译法,其实它们的内涵非常广非常深。藏医理论认为,这三因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也是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藏医认为,人的贪婪、嗔怒和愚痴三种无明本性,导致三因产生,三因存在于父精母血之中。因此,精血受孕形成的胚胎中就有先天存在的三因,正如依附毒物而生活的虫子,其本身就有毒那样。所以,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因在人体有一定的常量和固定的居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和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保证人体健康无病。但在病理状态下,即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影响下,三者的常量及存在位置发生变化,出现偏盛偏衰、相互篡位,原先平衡和协调的状态被破坏,进而侵害人体的七精华(精微、血、肉、脂、骨、髓和精)、三秽物(粪便、尿和汗),致使人体失去平衡,此时的三因素被称为“三邪”。治疗疾病的实质就是调整三因素,使它们趋于平衡。“三因学说贯穿于藏医学的生理、病理和治疗的所有方面,可以检查出来的病自不必说,很多仪器检查不出来的疑难杂症,藏医学里也是有理论根据和诊治方法的。比如前面说的,总是无名的头晕、恶心、乏力,实际上是培根失衡的一些表征。总是不明原因的发热、皮肤发黄等,是赤巴失衡的一些表征等等。我诊治了很多类似的疑难杂症,可以说有些经验。”西热说。
“藏香源”
除了钻研医术,西热大夫还花费大量心血在藏香研制上。“2003年‘非典’期间,我在北京亲眼见到人们恐慌无助,就想如果能通过日常使用藏香,净化人们的居室和工作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作为医生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西热说,“我把市面上能买到的藏香都买回来,然后仔细甄别好坏,在一个4~8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点,看人会不会觉得头晕、眼睛辣,如果没有这些不舒服反而更精神了,说明香不错。”
西热想找的香,是要回归到藏香最初的样子,全部都是纯天然材料,还要适合都市人的生活习惯,符合都市人对味道的喜爱。最终他还是没有在市面上找到想要的藏香,于是萌生了自己研制的想法。他说,香的味道一定是材料混合出来的整体性味,哪个味道都不突显,不能一点就是老山檀,一点就是沉香,还要让人闻着身心舒适;另外更重要的是还能净化空气,减少疾病的发生。他查阅了大量书籍,终于得偿所愿。“有一位高僧大德,一生写作了33部书,其中一部医学论著中有一首诗,实际上是一个古香方。”西热说,这个距今168年的古香方突显了传统藏医药学五源平衡、性味相辅的独特配伍方法,让他如获至宝,他要做的是把它付诸实践。香方的配比剂量不是现今的计量方式,需要大量实验来确认。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次试香,他的标准丝毫不曾动摇,只要有一点不舒适就要重新调制。西热说,最后有6个月的时间,他甚至睡觉时都在思考,直到脑力和精力都用到了,香也让人身心舒适,居室也洁净了,才放下心来。
西热在此基础上研制的香的味道不同于其他藏香,比较淡雅,即使距离很近,嗓子和眼睛也不会不舒服,深吸一口,会有种沁人心脾、豁然开朗的感觉。西热说,因为是取用百年前高僧大德的古香方,为了铭记大德的无比恩惠,将他研制的这一系列藏香取名为“藏香源”。
为了保证所有材料的天然地道,能在藏地采集的,西热都会派人上山去采,即便是需要采购的,他也会亲自去挑选。藏香业已经很发达,可以直接进到粉状的原材料,可他的藏香材料,每一样都必须是见到实物的。西热说,他的老山檀是印度迈索尔的,是质量最好的老山檀。关键的原料之一达丽梅朵是藏族独有的花,长在海拔3800米到4000米的地方,花的颜色是白中带粉,藏药里是治疗肺病的一味好药,把它放在香里,对肺有好处。“这个花非常难采,每年只有一个月花期,每天去20多个人,早上3点钟出发,走3个多小时山路,晚上回来都要20点了,采到的花挑拣晾晒后也不到3斤。”
西热甚至对黏合剂都有很高的要求。极品香“德贝修”用的是藏药和滋补里常用到的手掌参,它除了胶质好,也是补肾强身的好药。“德贝修”之外的其他香,用的是榆树皮。“厂家有做好的榆皮粉,我不要那种,都是直接进榆树皮自己加工,这样原材料的天然性更好掌控。”西热说。
西热不单在原材料上严格把关,制香全程他都会遵循合和如法。他说,好香是有灵性的,这虽与传统医学的天人合一理论,以及香料的天然属性不无关系,但更多还是源于合和如法。合和,可解释为匹配,和谐、和睦,掺和、调制。如法,是契合于法理的意思。原本指随顺佛所说的教法而不违背,这里引申为符合正理、不违背正理。合和如法可解释为匹配得符合正理、和谐不违背正理、调制得符合正理等。在藏香的合和如法方面来说,香方不是随意编制的,是有传承的,要以慧力去伪存真后才能继承,还要根据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予以完善。原料的采集不但要选取优质产区、在有效成分最高时采集,更重要的是,还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比如,要保留原料继续生长与繁衍的能力、不惊扰原料产区中赖以生存的动物、采摘者的生活垃圾不能丢弃在产区、采摘者不能破坏伤害不需要的植物或动物等等。原料的拣选、洗净、晾晒、炮制、保存也要全部按照药材标准去做。再有,水是香不可缺少的原料。其用水,除了具备雪域高原的特性外,大多会取用先贤大德加持过的圣水。在减少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也会非常注意。比如,原料既要结合古法精工细磨,又绝不随意浪费。晾晒时,虽然使用烘干设备会更便捷,但还是会充分利用高原无污染的日月风光等自然条件。另外,藏族人认为藏香是神圣的,所以在制作中不会偷工减料,更不会用方便的化学香料去偷梁换柱。等等诸如此类,实际上,合和如法可以说贯穿藏香制作的全程,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香方、原料、如法三方面的合和具足,做出来的藏香才能醇厚、敦实,才有如同鲜活的生命一般的神秘感。”西热说。
西热把一贯的认真和严谨用在了做藏香上,他的藏香也立刻得到了认可。李云华是西热藏香的老顾客,她告诉我,自己最开始是西热大夫的患者,她从前满脸长痘,身体浮肿,看过许多医生也不见效。西热大夫从身体角度、脾气性格方面帮她调理,痘痘不再长了,体重还轻了20斤。“我之前看医生,一开始吃药效果很快,久了脸就发黄,有些医生只治痘痘,不管其他的事情。西热大夫不是这样,他医德特别好,从身体的整体出发来治病,所以他的香一做出来,我就信任一定是真材实料的。”
李云华说她从前没有点香的习惯,可现在每天早上都要在书房点西热的藏香,每天要用五六支,她觉得自己现在气色很好,连出去旅行都要随身携带,她说,藏香不仅帮她净心,而且能帮助她调理自己的身体。 登西热藏香藏医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