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笠的收藏经
作者:李晶晶( 黄胄《边疆策马》 )
“收藏的确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儿,先从买第一张画开始说起吧!”李笠,山东人,爽快,直接。2006年他收藏了第一张画,是当代画家史国良的作品——《朋友》,画面是一只狗趴在地上,旁边是一个摇篮,摇篮里是一名熟睡的婴儿。“我的小儿子是在这年出生的,属狗,再加上家里也养了几只狗,于是当时买了这张作品。”此后,李笠的收藏范围从当代水墨延伸到近现代绘画。
李笠进入艺术品业是偶然的机缘巧合。2005年青岛举行了一个本地水墨艺术家的笔会,需要企业家赞助。李笠以企业家的身份被朋友拉了进来。一来二去,本来对艺术并无兴趣的李笠,开始觉得,艺术这事有点意思。于是开始留心结交不少圈内好友,向他们请教、学习,听取大家对艺术品市场的分析,尤其是当代和近现代绘画市场的情况。
李笠1967年生人,在计划经济时期顶替母亲的工作岗位,进入青岛百货总公司工作,后任鞋业总经理。“也就是全青岛的人穿的鞋全部要经过我批到商场里,个体户不能直接拿着鞋去商场卖。”李笠说,“90年代初,刚兴起承包,我在做鞋业的同时,开始经营自己的服装生意,25岁时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1992年,李笠下海经商,此后做过娱乐业、房地产与金融业。他行事风格谨慎,也很胆大,这与他的从商经历不无关系,这也是进入艺术市场应具备的最重要两点。李笠说:“2005年我只看,一张画都没有买。到了2006年我发现画的价格变化太大,这是艺术品市场的一个调整期,所以我选择在这时进入。”李笠从当代水墨开始进入艺术品市场,先买了范曾、史国良的作品。他说:“因为当时在荣宝拍卖的图录上会写,‘经画家本人鉴定为真迹’,这样能规避风险嘛。”
对于李笠来说,2006年不仅是真正踏入艺术市场的第一年,也在这一年中结识了一批圈内的行家。身边的收藏家和拍卖行人士不断提醒李笠,如果要以收藏为目的,不能再盲目买入,要购买古代和近现代大师的作品。因为他们的地位已经被学术认可,作品才真正具有收藏价值。2007年,李笠试图为自己的收藏着手找主题时,有心结识了研究康有为和郭沫若的行家,北京的石开、青岛的范国强等人,去找郭沫若纪念馆的专家,包括郭沫若的女儿郭庶英女士。那一年,但凡拍场有康有为和郭沫若的作品,李笠就会拿着图录询问大家的意见,如果意见统一,便会大胆买进,稍有分歧他都会果断放弃。李笠说:“2007年市场上出现的郭沫若和康有为作品,大部分的真迹都是被我买到的,我能找到相对应的专家,利用他们的经验和眼力,所以我一直买得很放心。”
( 李笠的藏品:张大千《文荟图》 )
李笠不避讳自己商人的角色,反而他认为,多年的商业锻炼,让他对市场具有极其敏锐的判断力。2006~2012年是李笠现金流最大的阶段,他可以宽松自由地选择心仪的艺术品。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李笠大量买进近现代作品,他说:“当时金融危机一来,没人敢买东西了。像我有朋友可能原来买一张齐白石需要150万元,到了2008年可能就变成80万元了。很多老行家手头有钱,但没有经历过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都处在观望状态。”
于是在这一年,李笠买下了保利拍卖的一幅徐悲鸿作品——《苍松双鹤》。这件作品创作于1938年,对徐悲鸿的感情生活来说是一个伤心之年。他和孙多慈在桂林度过一段愉快的生活,为和孙多慈能够结秦晋之好,他在《广西日报》上刊登了与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的启事,但当这个启事被拿给孙多慈父亲看的时候,却遭到了孙父的拒绝。孙父认为女儿万不可与已有家室的徐悲鸿结合,并在8月上旬携女儿离开了桂林。两头落空的徐悲鸿于是情绪沮丧到了极点,国难与情苦使他陷入悲哀中,便在9月上旬去桂林、柳州等地游历散心以遣忧怀。徐悲鸿后来在画上题曰“静文爱妻保存”,将这幅有颇多含义的作品送给了妻子廖静文,徐悲鸿常常把最珍贵和爱惜的作品赠送给廖静文,以示对爱妻的情意,此幅大约是想借画上两只相依回顾的丹顶鹤,表达感情最终找到了归属。新中国成立后,这幅作品捐献给徐悲鸿纪念馆,又经过多次展览、出版。到了80年代,徐悲鸿的四个子女提出,希望能继承一部分父亲的书画作品。政府方面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从当年廖静文捐献的作品中选出40幅中国画和若干素描,给子女们继承,这件就是其中的一幅。李笠以504万元的价格拍下了这幅作品,按他的话说是“捡了一个大漏”。李笠在2008年买的作品在日后尝到了很大的甜头。
( 黄宾虹《水殿溪阁》 )
李笠是个心细的人,旁人闲聊时,他会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2010年拍卖季时,他和很多老藏家聊天,大家都说齐白石、张大千涨得太厉害了,可黄宾虹的画怎么就一直涨不上去。说者无意,听者有意,李笠回去后便开始研究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的作品,雅俗共赏,大部分近现代书画爱好者都会首选他们的作品。但是黄宾虹的作品,一般只有美术专业的人才能读懂,而黄宾虹自己也曾经说过:‘我的画可能要50年以后才能被大家读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黄宾虹的作品以黑色调为主,就美观性来讲,企业家也很难接受。”李笠说,“我发现黄宾虹是严重被市场低估的近现代艺术大师,以前都是懂艺术的人在买,而资金量小,所以价格一直没有上来。”2011年在大家蜂拥购买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的作品时,李笠已经不动声响买进了37幅黄宾虹作品,其中很多是黄宾虹具代表意义的作品。
几年下来,李笠的收藏加起来有200多件了。他说:“每一件作品买回来都是令人欣喜的过程,买前做了大量功课,买到后做的功课更多。满意的作品很多,比如齐白石赠郭秀仪的《荷花蜻蜓》,上面有郭秀仪和黄琪翔的上款,四尺整张,是郭秀仪家出现在拍卖上的第一幅作品。”李笠私下买画占买画总量的20%,他还是愿意在拍卖上多买一些,他认为选择好的拍卖公司,透明度就要多一些,无论是来源、出处、价格的公开透明都比较有把握。
( 收藏爱好者李笠 )
今年李笠在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丰华臻传——中国重要书画收藏展”,展出了其收藏的100多幅作品,在他看来,自己现在还不能算收藏家,只能算是一个收藏爱好者,收藏家应该有宋元明清成体系的藏品。目前在选择近现代作品时的标准,是看作品有无传承下去的可能。
如今,李笠停止了自己的购藏,他创办了丰华臻传艺术品经纪公司,希望帮助新进场的企业家进入收藏领域,同时帮助他们建立收藏体系。在李笠看来,照现在这样买下去,早晚有到顶的时候,毕竟自己的企业不是世界500强,资金不如他们巨大和源源不断,终究会被市场边缘化。现在好多老藏家都如此,不是买不动,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用1万、10万元买一幅书画,现在动辄要几千万元,心里的坎儿过不去。有的是资金原因,有的是心理原因。“我早晚也有买不下去的时候,我认为能在这圈子里一直存在下去的最好方式就是涉入其中。拍卖公司我不会去做,画廊我更不会开,我一直在想我有什么与这个行业可以衔接的点,我今年初决定成立丰华臻传,是与国外的经纪人很类似,国内没有完善制度的文化艺术品公司。我是做企业出身的,我最有现实说服力,一个企业家不懂画,要怎么快速进入到这个行业,怎么能在短时间买到批量的好东西,我是可以现身说法的。”
徐悲鸿七喜图
题识:铭渠老伯、伯母七旬大庆,世侄徐悲鸿敬写贺。壬午大暑,重庆柏溪。
上款人张铭渠系张道藩父亲。张道藩(1897~1968),贵州盘县张家坡人。1919年西渡英国,1921年入伦敦大学美术部就读,1922年在柏林初次与徐悲鸿相识,回国后历任南京政府秘书长、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教育部常务次长等,1938年于武汉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赴台后曾任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中华日报》董事长,1952年当选为“立法院”院长。
1942年8月,张道藩父母张铭渠及伍夫人七旬双寿,张道藩亲赴盘县祝寿。蒋中正亲笔题写“齐眉合德”匾额相赠。留法期间“天狗会”好友徐悲鸿以一幅《七喜图》相赠。由但荫孙发起,但荫孙父亲、革命元老但焘执笔撰写寿序,又请重庆大学教授蒋梅笙用工笔楷文撰写全文于六帧寿屏上。这三件重要的寿礼,被隆重悬挂于盘县张宅,并被张家后人珍藏多年。
傅抱石 山阴图
1943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傅抱石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谈到自己创作题材的时候将其分为四类,其中第三类为“营造历史上若干美的故事”。《山阴图》就属于第三类,画中人物应为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的典故来自汉初故事,最早见于《史记留侯世家》和《汉书王贡传》。“四皓”就是四位白发老人的意思,说的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位秦朝遗民,因避秦苛政而退隐商山。汉时,吕后叫皇太子以礼相邀,将他们请出山来,辅佐太子建立功业,从而打消了刘邦另立太子的念头。后来“商山四皓”成为历来画家热衷表现的题材,最早有关商山四皓的绘画,出现在汉代彩漆绘和南朝砖画中。
画面中四位老人立于松树之下,唐代诗仙李白曾有诗《商山四皓》云:“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画面中的松树,可能暗合了李白诗中提及的“偃卧松雪间”这一环境。画面中老人各个仙风道骨,面部表情刻画惟妙惟肖。人物衣饰以线条勾勒而出,线条刚劲有力,有一种衣带风动的感觉。画中松树以傅抱石最具代表性的“抱石皴”表现而出,笔锋多变。画面整体简洁明了,主题突出。
人们常用“商山四皓”来形容人的品质的高洁,作品上款人为铭渠,是国民政府高官张道藩的父亲,傅抱石做此画送他,用意可见一斑。
黄宾虹 云归草堂(左)
1925年作 立轴 纸本设色
此图一眼望见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这幅黄宾虹86岁时的佳作,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过程的总结。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机盎然的气象。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画面中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近景以山石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发生了相互为美的密切关系。这幅画面尽管山石繁复,林木丛生,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清妍秀润,意趣生动。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层层深厚,却是水墨淋漓,云烟幻灭,雨意滂沱,积墨、破墨、渍墨、铺水,无所不用其极。这些都与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分不开,使其画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幅画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他的“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此幅《云归草堂》图是特意为徐芷青先生而作。
齐白石 东方朔献寿(右)
立轴 设色纸本
齐白石的人物画早年多画肖像、仕女、神话、佛道及历史人物,流传下来的作品相对较少。同花鸟画相比,人物画在白石艺术中也占有重要位置。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继承了明代徐渭以来的写意人物的特色,“多以草书法运笔,首先将篆籀和金石碑版笔法用于写意人物,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沉滞,内含削金刻石之劲,变奔放为拙稚、老辣、浑重”(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
此幅《东方朔献寿》图,画偷盗西王母仙桃而得长寿的东方朔献仙桃的故事。人物用笔随意,如衣纹,用直笔、硬转,粗放有力,有如画枯枝石块,强悍老辣却又含蓄儒雅。人物的面部用细笔勾勒,神态可爱。画中用洋红勾画仙桃,使得画中的仙桃娇艳欲滴,十分惹人喜爱。善用洋红也是齐白石绘画的一大特色。 郭沫若张道藩傅抱石李笠艺术齐白石美术收藏黄宾虹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