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咏春拳宗的另一番江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张勇,咏春拳宗的另一番江湖0( 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名誉会长张勇 )

张勇的诊所开在佐敦庙街,一方最见香港市井风土的地方。作为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名誉会长,他跨针灸和驳骨两界的医名早已为人所知,坊间邻里见惯陋巷泊停豪车,港媒八卦也曾爆料一些演艺大明星“落区”求医。港岛商政名流对他的医术也多有倚赖。不过,很多向张勇求诊过的人未必知道,他们眼前轻言慢语的张医师其实还有另一个江湖身份:他是当代咏春武学高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师承佛山咏春宗师岑能,习武30年,现在是佛山咏春拳宗不多见的医武双承之人。2012年,从来不以咏春传人身份示外的张勇写了一本《正宗佛山咏春拳》。咏春的历史、人物从他笔下出来,和电影里的那些叶问故事自是不同。张勇说,他记述的不是任人演绎的江湖恩怨,而是岭南武学一段本源。

听他一路讲述,咏春从开门立派直至开枝散叶的脉络并不特别复杂:清嘉庆年间,福建南田女子严咏春随父亲到九莲山拜师女尼伍枚大师。以伍枚师太传授的福建“永春拳”、福建少林拳,融合自己在山中偶然见到的“蛇鹤相斗”场面,严咏春自创了一套“咏春拳”。婚后,她将拳术传给入赘夫婿梁博涛,有传“咏春拳”的名字也是梁博涛在她身后才取,以此纪念亡妻和伍枚师太。梁博涛后来遇到佛山粤剧戏班琼花会馆的三位梨园弟子,黄华宝、陆锦和高佬忠,他与三人结义,一路跟随“红船”(戏班乘坐的船)南下广州定居。梁将咏春拳传授给黄华宝等三人以后,咏春拳宗始分两大师门:黄华宝门下,下一辈出色人物是梁赞,佛山人称“赞先生”,他便是近年因影视剧传播而被人熟知的叶问的师公——叶问的师傅陈华顺,为梁赞大徒弟;琼花会馆的另一位弟子陆锦,精于技击,他收的徒弟里面,大名手是清末湖南巡抚骆秉章麾下一代名捕冯少青。冯是顺德人,跟随骆秉章从湖南到四川,是令各路悍匪生畏的人物,外号“铁血捕头”,在近代广东有不少关于他的历史和野史记载。

“我师公阮奇山就是冯少青的徒弟。”张勇说。阮奇山及其家族,在近代佛山都比较著名。阮出身巨富世家,父亲在佛山和广州经营多家工厂商号,同时也深交官场。冯少青晚年辞官返乡后,阮家闻讯后即以重金礼聘他客居佛山,请他收了自小习武的阮奇山为徒。日后,阮奇山成为佛山咏春拳宗派的近代领袖人物之一,被排在“咏春三雄”(阮奇山、叶问和姚才)之首,三人中他辈分最高,咏春造诣也最完整,一生以“佛山老揸”的名号闻达广东武林,1956年11月病逝于广州。关于阮奇山和叶问的一些故事,张勇在书中有所提及,比如有传叶问曾向阮奇山学过三套拳以及辘手、上手等功夫,但因武学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张勇说,有电影编造阮奇山在日据期间不出面和日本人比武的情节,那都是罔顾历史。“民国时佛山曾有一位报馆记者欧瑞芝,以笔名‘我是山人’撰写过《赞先生传》和《阮奇山传》等书,记载了很多佛山咏春拳的史料典故以及几代宗师的身世来历。”

阮奇山最后面授的弟子岑能就是张勇的师傅。张勇说,岑能师傅的身世比较奇特:他生在秘鲁,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秘鲁人,10岁那年被亲戚带回佛山探望祖母,其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他和父母从此被战乱隔绝,由富家子沦为孤儿。岑能少年时在佛山镇的天海茶楼做杂工为生,茶楼里有位点心师傅张保是咏春拳师,见岑能幼小无助便主动收他为徒,想让他习武自保不受人欺辱。后来张师傅发现岑能资质极好,荐送他到好友阮奇山门下做了入室弟子,学得阮奇山的一身武学,又由另一位拳师韦玉笙传授了咏春医术。岑能18岁即成名,之后在广州大德路开设一家医武馆,白天抓药晚上授徒,发展了现在的广州咏春,弟子遍布各地。医武馆公私合营后,岑能被分配到广州市荔湾区正骨医院宝华诊所当骨科医师直至退休。1989年,广州市体委指导收集了各门咏春传承的历史资料,请岑能出面创立“广州市武术协会咏春拳会”,聚集了广东大部分的咏春同门,当年的“铁臂岑”也重新开门授徒。

1987年,张勇正式拜师岑能师傅。张勇感叹他在80年代拜师岑能习练咏春,是改变人生的难得际遇。在张勇贯通了佛山咏春功夫和传统正骨跌打手法后,岑能师傅指点他:咏春拳好比一件烂棉袄,落难时可以替你遮风挡雨,但千万不要教拳维生。这些岭南医术可能未必足够你将来使用,所以你一定要入大学专攻中医学,将理论与临床经验互相结合。张勇遵师嘱,考入广州暨南大学中医学院读了6年中医全科和骨伤科,后又再修脊椎学和针灸学,不但完整地学习了中医中药,也悉心研究现代医学临床治疗。他现在所擅的针灸,便是在咏春医术之外的修为,他将针灸和武学融合,因此在香港中医界赢得“仙鹤神针”、“隐世神医”的名头。

张勇,咏春拳宗的另一番江湖1( 张勇在给患者针灸 )

“可以说咏春拳的传统影响了我一生,包括行医、授徒以及恩师教导。师祖阮奇山曾说,咏春应武学和医术双承,‘不可不传,不可乱传’。这些年我在香港经营医馆之余,也尝试写作来记录所学所知。2012年后,我开始考虑回内地传播咏春拳术和医术,目前正在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紫坭岛上的紫泥堂园区筹备开设‘咏春医武馆’和‘咏春学社’。紫坭岛地处珠三角核心,临近咏春文化传习深厚的广州、佛山、顺德等地,紫泥堂园区的经营者又有把岭南文化、传统技艺和当代生活理念结合的想法,在这里行医授徒,可以让学社成为研究和传播咏春医武文化的一座活的博物馆。”

2013年,张勇担任了“广东省武术协会咏春拳专业委员会”首席医学顾问。在他看来,就像岭南画派、岭南饮食一样,咏春的武学和医学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使用作为地域文化的“岭南文化”概念时,本义上指五岭(通常指越城、萌渚、都庞、骑田、大庾)以南地区的文化,但近代以来,它通常被用来特指广东地区的文化。由于地理上背山面海,岭南自古形成一种既封闭又开放的文化特质:在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它一头接受中原,另一头吸纳海外。近代医学在岭南的发展传播尤其典型:广东和港澳是西方医学最早传入的地区,与此同时,岭南中医学既传承也维新,中国近代最早的中医学术团体“广东医学求益社”1906年建立于广州。第二年,首家由中国人自办的西医院“广东光华医院”也是在广州出现,基本形成了岭南文化里中西医并行的局面。张勇说,他虽然是咏春医武传人,但从不排斥学习西医。他问病以传统“触诊”为主,但也注重结合西医的化验报告、解剖学,同时参考X光片和核磁共振等方法,他说:“现代的中医学,就是要将中西医结合,什么时候需要开刀,什么时候不需要开刀,医师一定要知道。”他还将咏春拳里的一套气功“肾气归元”编成十式“强身操”,用来帮助病人调理脊椎病及关节退化、肌肉无力等症。同时,他也将多年行医经验著书传播,先后出版专著《痛症全书》和《中医汤谱》,以医学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来帮助更多的人。

有意思的是,在张勇家里现在也是中西并立的格局:张勇的独子张海翔现在美国哈佛大学硕博连读,修读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他从未跟随张勇学习过咏春拳,对父亲为人称道的中医术一直保持科学的研究立场。而张勇,对儿子的观点也总是笑眯眯地听着,给予足够尊重。(本文图片由香港《东周刊》提供)

(文 / 文      贾淼) 中华武术另一番张勇江湖咏春拳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