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美术馆中的犬屋建筑
作者:钟和晏( 美术馆入口处,代表建筑的A字母被设计成狗屋形状
)
从成都市区向西南30多公里到达新津县老君山下,一眼就能看到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知美术馆。两个折线形的深灰色长条体块交错着叠加在一起,片片直立的瓦片像一件衣服包裹着它,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有几分浓黑和沉重。
黑色瓦片和它非同寻常的悬挂方式是美术馆最引人注目的视觉语言,每片瓦片的四角打孔,用两根特殊的金属绳线垂直串联悬挂。这样,原本沉重的瓦片似乎失去了自身的重量,像西藏的风马经幡一般漂浮在空中。如果仔细看,建筑南北两侧瓦片的悬挂方式也不尽相同,临水塘一侧金属绳略微倾斜,似大片“雨丝”落入池中。我看到有几个小孩正站在池塘中玩耍,他们对眼前这座现代建筑并没有投去好奇的目光,反倒是从那点浅浅的水中获得了莫大的快乐。
被流水环绕的美术馆入口处,玻璃幕墙上贴着“设计:为了爱犬”展以及“Architecture for Dogs”白色字样,偌大的A字母被设计成三角屋顶、中间有门的狗屋形状,因为一个90度折面产生出立体空间感。知美术馆2011年12月建成却迟迟没有开馆,今年7月21日终于向公众开放,开馆展不是常见的绘画或者雕塑展,而是选择了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策划的这一别出心裁的展览。
原研哉把狗视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主题,他邀请了13位知名建筑师及设计师为不同品种的狗设计居所。他说:“狗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即使缺乏人的照顾也能生存下去,不特意搭建狗舍,也会把一块垫子当成它的家。所以,我想刻意设计一些让人和狗都感到费解的东西,来改变两者之间的关系。”
知美术馆由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800万元兴建,取名“知”是希望它传递知性与智慧,表达花样年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它也是隈研吾在中国设计的第一座美术馆建筑。
( 成都新津的知·美术馆是隈研吾在中国设计的第一座美术馆建筑 )
整个美术馆总建筑面积2353平方米,共分四层,隈研吾把最主要的展厅设置在负一层,大概展示面积500平方米。从负一层往上,整个美术馆空间呈现出从暗到明的螺旋式上升格局。他说:“与通常收藏美术品的箱型展厅不同,知美术馆是透明的、兼具垂直与螺旋形的展厅,展品在空间和周围环境衬托下更容易被凸显。”
美术馆入口厅很小,大概四五十平方米,中间白色展台上整齐摆放着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出版的《设计:为了爱犬》中文版书籍,旁边展示日本TORAFU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狗的吊床Wanmock”套装。六个木制构件组合出一个立体框架,再套上一件白色T恤衫,被兜住的带弹力T恤衫就变成小狗舒适的吊床了。
( 知·美术馆负一层中的“设计:为了爱犬”展览 )
设计之前,TORAFU的两位设计师从朋友那里看到过一张照片,他的杰克罗素猎犬坐在主人的毛衣上不肯挪动。据说狗喜欢主人身上的味道,杰克罗素尤其如此,经常会在主人的衣服上睡觉。
“也许,衣服的气味和布料触感让狗感到安心吧。”他们这样想。于是,利用布料的伸缩性,让主人的旧衣服包裹着狗的身体,不同季节还可以更换衣服的厚度。这样结构简单的犬屋,谁都可以动手制作,这也是展品中第一个被成套出售的犬屋设计方案。
( 纸管迷宫 / 坂茂
)
入口厅里侧,一条坡道通向底层的展厅,站在斜坡上向下俯视,排列整齐的十来件展示作品已经一览无余了,藤本壮介的白色网络犬屋在其中显得很醒目。他把直径7毫米的柏木组成单边20厘米的网状方格,上面放2毫米厚的透明塑料板,组合成一个边长80厘米的立方体棚屋。棚屋中间用于狗的居住,上方和两侧收纳书籍、绿植、狗颈圈、狗玩具等日常用品,变成人狗共有的收纳架。
一直以来,藤本把“激发和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作为他的建筑要点,让建筑支持身体的本能活动。狗代表一种与人对比的自然形式,一开始,他设计了一个球形的笼子,设想狗在里面滚来滚去,即使在室内也能发挥它的野性习性。但事实是狗根本不愿意走进圆笼中去,尝试以失败告终。
( Wanmock吊床 / Torafu建筑事务所 )
之后他又转移到人与狗的关系上,如何改变主人与宠物之间纵容宠爱的简单关系?他想,也许狗也希望身边有个放置自己物品的地方。构思网格犬屋的时候,他还没有接到2013年伦敦蛇形画廊临时展亭的委托,那个让他受世界瞩目的云状结构三维网格建筑,两者之间显然有内在的关联。
将狗舍与置物架合为一体的犬屋,部分是狗的尺度,部分是人的尺度,既是狗的活动空间,也是供人使用的家具。藤本把它称为“人和狗之间一道柔和的分界,或者说,人狗之间日常关系的视觉化象征”。不过,当他看到黑白相间的波士顿犬趴在网格犬屋里,神情很是闷闷不乐,他说:“狗的样子看上去不太开心啊,也许,我还是应该把设计重点放在激发狗的本能上。”
( 比熊犬屋 / 妹岛和世
)
坂茂的“纸管迷宫”似乎是一分钟之内完成的拈来之作,还是坂茂标志性的纸管材料。把保鲜膜的纸芯用两条钢丝串联起来,竖立着摆成S形,可以随意改变形状的犬屋就完成了。
坂茂开始的方案中是用纸管和透明保鲜膜组成一个个立方体单位,叠加成透明的犬屋建筑,考虑到耐用性,才改为柔软、易于弯曲的金属丝将纸管串联在一起。相同的材料和手法还可以用在人们日常家具中,比如椅子椅面或者玻璃台面咖啡桌的底座等。
( 腊肠犬屋 / 犬吠工作室
)
当隈研吾的头像和一条瞪着大眼睛、眉头紧锁的哈巴狗并置在一起的时候,难免引人发笑。就像动物园的猴山一样,隈研吾建造了一座看似错综复杂的“犬山”。据说一开始哈巴狗对那个“怪物山”感到恐慌,汪汪直叫,习惯之后却喜欢上它,进去之后不愿再出来。
这其实是隈研吾的一项结构和构造方法实验,原理来自传统的儿童木制玩具。长度60厘米的胶合板相互穿插咬合,组成六边形和三角形,像生物细胞一般互相支撑,不用胶水或钉子就构成一个相当牢固的结构体。如果把它继续扩展,可以发展成1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同样的木构连接原理,也曾被隈研吾建筑事务所用在日本九州一座寺庙旁的星巴克咖啡馆上,其中使用木材的总长度超过4000米。
( 尖角屋 / 三泽遥
)
与这些包含建筑师自我建筑观念的作品相比,也有一些建筑师的设计出于自己的养狗经验,他们的手法更直接,包含了更多对狗的深厚情感。内藤广“为狗降温”的装置与曾经痛失爱犬的记忆有关,伊东丰雄则在担心他的柴犬小桃老了以后可能无法行走。妹岛和世有一条像棉花糖般洁白蓬松的比熊犬,长一对又圆又大的黑眼睛和黑色的鼻尖。她捕捉到狗喜欢与自己毛皮质地相似物的特点,扁圆形的犬屋表面覆盖毛茸茸的毛线编织。比熊犬第一次看到与自己毛皮相似的犬屋时,就喜欢得不愿离开,流露出具有感染力的欢快表情。
日本建筑师塚本由晴、贝岛桃代夫妇1992年创办犬吠工作室(Atlier Bow-Wow),从名字上看似乎与狗的建筑很有渊源。2000年,他们曾出版《东京制造》、《宠物建筑指南》等研究城市与建筑关系的书籍,着重探讨东京的迷你建筑和微型公共空间。
( 波士顿犬屋 / 藤本壮介
)
犬吠工作室的设计对象是腿短的腊肠犬,目的是设计一个扩大狗的活动范围、帮助它与主人目光自然交汇的装置。他们开始想到的是台阶,但是腊肠犬身体过长,爬台阶容易腰部扭伤,于是想到一个结合斜坡和座椅的木结构犬屋,两道斜坡一侧是主人坐的靠背椅,另一侧是供动物钻进钻出的巢穴。
策展人原研哉自己的设计作品也有类似的出发点,一个形似留声机喇叭的“D通道”,也是从一个世界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走下台阶是狗的世界,登上台阶到达人的一端,人坐在椅子上,目光与台阶顶端的狗自然地相遇。
( 犬山 / 隈研吾
)
派拉蒙贵宾犬屋
康斯坦丁葛齐克
Konstantin Grcic“前几天我看到一篇镜子实验的文章,关于神经学家以动物能否认出镜中的自己为标准,研究它们的自我感知能力。有不少贵宾犬的主人宣称,他们的爱犬是具有自我认知能力的,会对镜中形象做出明白无误的反应。如果以上观点属实,说明了贵宾犬有两个特质:一是它们极其聪明,二是它们非常在意自己的姿容。”
柴犬移动屋
/伊东丰雄
“无论是雨天还是酷暑,狗总是喜欢每天和主人一起出去散步,哪怕它已经老到腿脚不那么灵便了。为了在那些情境下减轻狗的身体负担,我构思了这个‘散步狗屋’。它以通风良好的木篮作为主体,下面装橡胶轮,上面装可以遮阳挡雨的开闭式遮阳罩,篮子里面再铺上柔软的垫子。试想狗坐在里面,被主人推着一起散步,一定是非常惬意的情景。”
摇摆式比格犬屋
/MVRDV建筑事务所
“比格犬以聪明、擅长与孩子玩耍著称,不过,即使世界上最聪明的比格犬史努比也是住在传统样式的狗舍中。我们以一个简单、象征性的狗舍作为设计出发点,稍作形态上的变化,把它的剖面改成楔形结构。圆滑曲面底部几乎没有摩擦力,狗钻进去之后会产生轻微晃动,底部的拉绳又方便主人移动犬屋。对比格犬来说,这一摇摆犬屋既是舒适的藏身之所,又是一件好玩的互动玩具。”
降温狐狸犬屋
/内藤广
“我的爱犬佩佩前年过世,享年16岁,他陪伴我度过了人生最忙碌的时期。它长相英俊、自尊心相当强,是个很不错的家伙。在夏天高温多湿的日本,它因为身上的毛太过浓密相当难熬,经常耷拉着舌头喘着气,趴在浴室瓷砖地上降低体温。我的装置设计很简单:在热传导率较高的铝管中插入装有冰块的塑料袋,来达到冷却效果。考虑到只用铝材会比较滑,所以在铝管之间夹上木条。当初如果有这样一件帮助降温的装置,佩佩的夏天也许会过得舒服一些吧。”
不是为了宠物狗,也不是关于建筑
三联生活周刊:从《设计:为了爱犬》中文版书籍中得知,你在15年前就有了“狗的建筑”主题的构想,苦于无法实现,为什么始终没有放弃初衷并且把它变为现实?
原研哉:是的,多年前我就想做这样一个关于动物的展览,却找不到投资人或赞助机构,可能给人感觉像是开玩笑,或者被认为是一种漫画式建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觉得有可能把它设定为一个通过网络传播的全球性项目,毕竟,狗是一个世界性的主题。这样的时机下,我又碰到了洛杉矶的投资人茱莉亚黄,所以促成了这个项目。我们希望为世界各地爱建筑和爱狗的人们,创建一个相互交流分享的平台。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家中有狗的家庭要多过家中有小孩的家庭,与狗相关的产业必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在中国的展览选择了成都新津的知美术馆?因为隈研吾先生设计了这个美术馆、你们又是好友的缘故?
原研哉:“狗的建筑”巡回展从2012年起,先后在迈阿密、洛杉矶和东京TOTO画廊展出,其实我们一直都想把这个项目尽快介绍到中国。所以,我们接到知美术馆发来“希望以此作为美术馆开馆展”的邀请时,认为是个好机会。我之前在上海和北京举办过个展,这次想选择一个西南内陆城市,看看能否找到一些新的可能性。另外,据说成都人拥有宠物狗的数量是中国最多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希望通过这一项目发展出新的产品和空间类型?
原研哉:我并没有考虑得那么深,一直以来,我都在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做事过程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作品。“狗的建筑”与其说是一个建筑课题,不如说是媒介与传播的项目,借助网络和展览进行一项综合的传播实验,其中隐含了设计的多重性。每一次巡回展,我们都会融入一些新的设计和想法。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的新设计是什么?
原研哉:第三次东京展的时候,我们向所有参观者征集作品和创意,其中有一个女性观众提交了这样一个设计:在椅子后部增加一个让狗就坐停留的间隙空间,因为通常狗为了获得关注,会钻入主人就坐的椅背空隙玩耍。我们的团队认为她非常有创意,就制作了这样一把椅子带到成都展上。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策展人,最初你是怎么挑选参展建筑师的?
( 根据东京展观众投稿设计的“间隙椅” )
原研哉:如果说有个标准的话,我们希望推广项目,所以需要知名设计师的参与,而且他们对狗有所偏爱。建筑师有一些职业共性,如果你提出一个问题,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去思考,提供有自己特色的解决方案,这是我看重的建筑师特质。
三联生活周刊:你自己设计的犬屋“D通道”是怎样的思考过程?
( 原研哉
)
原研哉:现在人们养许多吉娃娃、小贵宾犬等小型犬,小狗总是不得不仰着头,才能看到主人的脸,“D 通道”是帮助人与狗的视线自然相遇的装置。因为这个项目,我经常被问到是否养狗,我现在没有养狗,从小学到高中那段时间,我养过一只雄狐狸犬。那时候住在没有庭院的公寓里,所以在旁边一条狭窄胡同的尽头,搭设了双坡屋顶的狗屋。有左右墙壁挡着,小狗睡在倾斜的屋顶上也不会掉下来,当它看到陌生人而吠叫的时候,也都一直待在屋顶上,而我和狗的视线恰好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狗狗出乎意料地喜欢高处”的印象。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设计过程中做了许多模型?
( “D通道”贵宾犬屋 )
原研哉:我很少为展览作品事先做模型和空间试验,这次是例外。起初我对于大型犬能不能登上“D通道”还有些担心,后来发现,狗只要脑袋能钻进某个地方,就会试着将整个身子都钻进去。无论从行为方式、对空间的好奇心等,其实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把握住狗这种动物的全部习性,以狗为模特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三联生活周刊:从这次展览上展示的方案来看,“D通道”系列还在不断发展中?
原研哉:经过迈阿密和洛杉矶的巡回展览后,我也在尝试修改原来的一些设计方案,除了外观造型,还有使用材料。已经完成的20多个原型中,我觉得那个看起来像海螺壳的圆形椅最有潜力。“海螺凳”高度55厘米,螺旋式的台阶直接通向顶部,还可以当高脚凳或矮桌使用。主人坐下之后,狗会爬上台阶到达主人腰部的位置,想象这样的情景,让我感到些许幸福感。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为止,“狗的建筑”项目具有怎样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
原研哉:这一项目并不是为了宠物狗,也不是关于建筑,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形式,有多种被使用和分享的方式。对于将来的发展我还没有清晰的预测,最初创意时,也没有考虑太多商业方面的发展,只是觉得它很有趣、具有实验性,我们尽可能地去拓展它。
(图片提供 / 知·美术馆、原设计研究所) 博物馆美术馆建筑设计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建筑原研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