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话的使用和滥用

作者:薛巍

套话的使用和滥用0( 《已经有人说过:陈词滥调使用和滥用指南》 )

人人都讨厌陈词滥调,但要确定哪些是真正的陈词滥调并不简单。语言学家奥林哈德格雷夫说,陈词滥调之所以成为陈词滥调,是因为它们的频繁使用妨碍而非提高了表述的清晰度,听到它之后你知道它的意思,但是它会令你陷入一时的困惑。在他看来,“揭示”(shed light on)不是陈词滥调,因为对于同样的意思没有更合适的表述,“突破界限”(push the boundarie)就是陈词滥调,他对文本的分析发现,现在被突破的界限多于被确定或者被穿过的界限。

哈德格雷夫从牛津语料库中找出了600个陈词滥调,对其中每一个词,估计了它们的使用频率,分析了它的典型词源,提供了若干例句,并告诉读者何时使用它才合适。

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陈词滥调有着全面侵袭语言的危险,这是因为写作和教育质量的下降,人们接触贫瘠的语言模式更多,明星和其他不擅长文字的人的影响力变大。这种想法并不新鲜。70年代末,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里克斯就写过一篇题为《陈词滥调》的随笔,他说:“最近感觉我们前所未有摆脱不掉陈词滥调。周围是越来越多的陈词滥调的浪潮;我们都将淹死在其中,没人救得了我们。”

哈德格雷夫说,陈词滥调最多的地方是新闻报道,而且一旦一种表达方式在新闻肥沃的土壤中扎根后,就会迅速生长,这是因为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出版。人们鄙视套话,但许多套话其实在它们第一次出现时很机智、很有原创性。它们立刻吸引了大量模仿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套话往往是它们自己最初的成功的牺牲品。

哈德格雷夫说,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可以使用陈词滥调。所有自然的发言人,以及大部分作家,都会不时地使用陈词滥调。陈词滥调能够迅速使谈话变得非正式,还能让听众自信起来,因为当发言人谈论一个困难的主题时,使用套话能引入一些他们熟悉的东西。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套话能建立信任,让人觉得作家在使用读者的语言。作家不能也不应该彻底避免套话,就像一位厨师不应该每一餐都上一个全新的、人们不熟悉的菜。这对厨师来说是不必要的负担,对就餐者来说是一种没有好处的体验。我们都会在我们的经历中寻找一定程度熟悉的东西和模式,在阅读时也是这样。明智的作家会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以熟悉为基础又通向未知地区的旅程。在这段路上,熟悉的路标会给旅行者提供自信,但太多熟悉的路标会让人觉得毫无前途。充满套话的语言会让读者觉得学不到什么,作家只是在演练他们已经读过的东西。

套话的使用和滥用1( 奥林·哈德格雷夫 )

哈德格雷夫指出了哪些是陈词滥调,但并不会建议读者该用哪些词来代替它们。他这么做是出于两个原因。首先,陈词滥调背后意思的替代品往往本身也是陈词滥调。其次,给陈词滥调提供一个可行的替代品会为另一个陈词滥调的产生打下基础。陈词滥调是不事创造的心灵贫瘠的产物,听从权威的建议肯定跟创造背道而驰。使写作摆脱套话的最佳方式是用心写作,留意不要在方便的时候塞进一个现成的表述。 作家使用套话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