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藏宝图:创业板的财富机会

作者:谢九

解密藏宝图:创业板的财富机会0( 谢九 )

2009年,筹划11年之久的创业板即将正式推出。当年9月底,首批29家创业板公司通过证监会的首发申请,并且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招股书,这意味着创业板正式开通已经进入倒计时,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无疑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

创业板是否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中国的创业板能够孕育出类似微软这样的伟大公司吗?创业板的开通又会给创业者和投资人带来怎样的财富机会?随着首批29家过会的创业板公司名单出炉,《三联生活周刊》决定做一期封面专题。

2009年9月,当时中国经济正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次贷危机带来的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在“4万亿”政策的刺激下开始回暖,股市在从6100点暴跌至1600多点之后,迎来了难得的反弹,当年8月份反弹至3300多点。但由于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并不乐观,股市在反弹到3300多点之后,很快就开始再度下跌,并且迄今再没有回到当年的反弹高度。投资者在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行情后,当时对于股市已经信心不足,创业板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是否能够给伤痕累累的A股投资者带来新的希望?

对于周刊的读者而言,最关心的应该还是创业板可以带来怎样的财富机会。《三联生活周刊》当时决定以创业板作为封面,并不打算过多探讨创业板对于资本市场乃至中国经济的意义等宏大话题,而是希望从实用主义出发,研究一下首批过会29家创业板公司的基本面,为投资者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由于以前我经常在周刊撰写上市公司分析,这一任务自然也就落在我的头上。

《三联生活周刊》并不是一本专业财经杂志,以封面报道来分析20多家公司的基本面,其实还是并不常见的操作思路,即使在当时专业的财经类媒体中,除了个别投资类媒体外,详细分析这29家公司基本面的媒体也并不多见。所以,周刊以封面专题的形式来分析29家创业板公司的基本面,如果不是股民,大部分普通读者估计对这样相对枯燥的文章不会有太大的阅读兴趣,对于一本综合性周刊而言,这样的操作多少还是有些冒险。

这自然也给我了不小的压力。在我看来,中国股市向来就有炒新的传统,创业板上市后,被爆炒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对于周刊的读者或者投资者而言,一个即将被爆炒的创业板自然意味着潜在的财富机会,但是爆炒之后也必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所以,我的想法还是尽量客观分析创业板公司的基本面,在展示这些公司独特竞争力的同时,也充分揭示潜在的风险。

29家创业板公司,绝大多数都是此前不为人所知的中小公司,每家公司的招股说明书都有数百页之多,想要在短时间内从中提炼出最精华部分,并且得出自己独家的观点,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想到不久前主编朱伟极为慷慨地准了我一个月假期去澳大利亚游玩,无以为报,也唯有多写文章聊表寸心,于是咬牙接下了这个任务。当时计划每家公司写1000字左右的分析,简单介绍主营业务,公司所处行业的前景,以及公司在该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作为创业板公司,最大的看点在于成长性,所以,公司的成长性如何、成长性来自何处,以及未来的成长性是否可以持续,成为分析的重点所在。

我当时在导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依托中国经济崛起的土壤,中国创业板诞生出一批大公司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投资者是否具备足够准确的眼光和恰当的耐心。一般而言,寻找成长股至少需要弄清楚几个基本问题:一是这家公司的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微软之所以能成长为巨人,原因在于全球无数的电脑都对其产品有需求,对于中国创业板公司而言,首先要判断其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如果只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将来的成长空间注定有限。其次,公司所从事行业的竞争是否激烈,进入门槛高不高?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阻止外来者的进入?因为这将关系到利润水平。如果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公司的利润率将会越来越低,如果行业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比如技术、资金等要求,则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护公司的利润不受侵蚀。第三,公司毛利率水平有多高?因为这体现了公司在业内的竞争能力,以及最终能带给投资者的回报水平。第四,公司利润增长的源泉何在?有些公司的增长主要来自收入增长,这是最值得期待的增长,有些公司的增长来自压缩成本和费用,这虽然说明公司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但这种增长并不是很值得期待,因为成本和费用的压缩空间终究有限,大规模的增长还是需要收入来拉动。还有些增长来自投资收益,在判断公司的成长性时,一次性损益通常不予考虑。第五,公司的增长是否属于周期性增长?有些周期性公司从低谷向顶峰过渡时,业绩增幅通常相当惊人,投资者如果不能辨识公司的周期性,误以为这类公司可以长期增长,往往会跟随公司跌入下一个谷底。”

另外,为了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公司的财务数据,我将每家公司的关键财务数据提炼出来做成表格,其中包括近年来的主营收入、净利润、净现金流和毛利率等指标,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一目了然。

最大的挑战在于时间压力。从确定创业板做封面到最后截稿日,大约只有10天左右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每天要完成3家公司的分析,才有可能在预定时间内截稿。还好自己多年来对于阅读上市公司报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知道能从哪些地方寻找到一家公司最核心的信息,这就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在10天内阅读29家上市公司报表虽然是个非常枯燥的工作,不过对于一个投资爱好者来说,也正好是一个机会,借此深入了解一下中国首批创业板公司的质地。所以,虽然当时每天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让自己头晕脑涨,但总体也还算兴致盎然。记得当时刚好是国庆假期,北京的国庆向来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为了按时完成这期封面,不得已忍痛婉拒了朋友们的出游邀请,整个假期在家埋首写作。

如果说希望从创业板寻找到中国的微软和思科,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这29家公司能够在各自的细分市场脱颖而出,最终成功跻身创业板,也必然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对研究者而言,公司的财务数据虽然枯燥,但是成长历程却各有精彩,在研究这些公司的同时,也相当于分享了20多个不同的创业故事。在仔细查阅了首批过会的创业板公司的资料后不难发现,其中有些公司的确不负创业板之名,从公司所在行业和公司自身的竞争力来看,未来确实存在持续高成长的可能性。但也有一些公司多少有些名不副实,原本从事的只是一些比较普通的业务,只是经过精心包装后,最后得以跻身创业板之列,这些公司难免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

投资就像是一个寻宝游戏,20多家创业板公司的资料就是一幅藏宝图,当中蕴藏着无数宝藏,也布满看不见的陷阱。对于研究者而言,研究的过程也是一场智力游戏,只有时间才能将这幅藏宝图慢慢打开,从而给出最终的答案,以此验证自己的判断,在此之前,一切都是未知。

在首批29家创业板公司中,大众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华谊兄弟。这家影视公司在上市之初就备受争议,资本市场一方面对于公司商业大片模式的成功给予了认可,但同时对于未来的持续成长性又表现出担忧,认为华谊兄弟的核心资产在于其当家导演冯小刚,这是一种十分脆弱的盈利模式。不过,作为首批上市的创业板公司,炒新的狂热显然占据了上风,在公司上市当天,华谊兄弟28.58元的发行价,股价瞬间冲上了91.8元。当时在深交所参加上市仪式的王中军、冯小刚等人兴奋异常,尤其是冯小刚瞠目结舌的表情更是被电视镜头反复播放,成为当时创业板的经典瞬间。以冯小刚当时持有288万股来计算,原始市值约为8000多万元,但是随着股价一飞冲天,市值迅速变为2.6亿元,这样的剧情大概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位导演的想象。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火爆的大环境下,上市后的华谊兄弟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从2009到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从6亿元上升到20亿元,净利润也从8000多万元上升到6亿多元,算是成功演绎了一家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故事。

首批创业板公司中,还有一家让人印象深刻的公司是“机器人”。如果仅从名字看,这无疑是最符合创业板同时也是最具想象空间的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产品是工业机器人、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自动化装配与检测生产线以及交通自动化系统,上市后公司业绩每年都保持快速增长,上市前,公司2008年的净利润只有4000多万元,到2013年已经达到了2.5亿元。公司通过创业板市场融资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回报,上市至今的股价涨幅超过5倍,算是首批创业板公司中双赢的典型。

如果说机器人是最具创业板特色的公司,那么吉峰农机这家公司可能是最不具创业板特色的公司。吉峰农机是国内最大的农机销售连锁经营企业,主要在农村地区销售耕整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这样的业务模式显然和创业板的高科技特色相去甚远,不过由于公司在上市前的收入和利润高速增长,上市前三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94%,总资产复合增长达39%、净利润复合增长达430%,正是这种高成长使得公司能够跻身首批创业板公司。加之公司从事的是农机销售连锁行业,由于有苏宁电器这样的中小板公司的成长神话,国内资本市场对于商业连锁类公司也是一直较为认可,所以无形中也将这家公司视为创业板的苏宁。不过,后来的结局并不理想,在登陆创业板后,过去所体现出来的高成长性很快消散得无影无踪,2012年净利润大幅下滑了86%,2013年更是陷入亏损中。失去了业绩支撑,股价表现自然也就不难想象,可以算是首批创业板公司中的一个失败典型。

记得还有一家公司是金亚科技,主要从事机顶盒业务,为县级以下的中小有线电视运营商提供机顶盒,然后参与后期的运营分成。这种业务显然也没有太多高科技含量,登陆创业板也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但是由于当时国内有线电视正处于模拟向数字过渡的阶段,加之公司上市前的业绩非常出色,所以登陆创业板当天,在28家公司中涨幅第一,11.3元的发行价,当天收盘价为35元,涨幅超过200%。但是随后几年的业绩却并没有股价表现这么出色,上市几年后迅速褪去了高增长的光环,2009年上市当年的净利润为4000多万元,到2012年只有不到3000万元,去年更是巨亏1.2亿元。所以,尽管创业板在去年大幅上涨,但是公司股价和上市之初的点位相比仍然相去甚远。

不过,在这些公司当时登陆创业板之际,尚无人准确预见到这些公司后来的命运,无论这些创业板公司日后的发展是好或坏,在登陆创业板当天均是惊艳亮相。我们这期杂志在2009年10月19日出刊,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开通,首批过会的29家公司中,有28家在10月30日集体登场亮相。这28家公司在上市首日集体爆发,盘中涨幅均超过100%,其中5只股票涨幅一度超过200%,这使得28家股票的平均市盈率达到了惊人的111倍。在经过了前期的疯狂上涨后,创业板股票又开始了长达2年多的回调,不过从2012年底,创业板又开始迎来新一轮大幅度上涨,指数从585点上涨到1571点,涨幅高达169%,尤其在主板市场表现低迷的背景下,去年创业板的一枝独秀,成为A股市场最亮丽的风景,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一块难得的投资乐园。

创业板的财富机会,这并非《三联生活周刊》第一次操作类似的封面。在周刊800期的历史上,曾经策划过很多投资方面的封面报道——《人人都是股神》、《恐慌性投资》、《解套方法论》、《炒基金的22条军规》、《金融股风向标》、《通胀的蜜月期》等等。如果说在现代社会,投资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年来对投资类封面报道的热情,也算是体现了这本杂志所倡导的生活。 机会解密创业板股票藏宝图财富创业板指数创业板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