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农民自己担风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在我老家,村民们基本是靠种大棚和果树为生,外出打工者极少。前些年大棚里种的多是蔬菜,现在家家户户改成了种植葡萄,我们村也成了全县闻名的葡萄基地。之所以村民们选择种葡萄,是因为这些年大棚葡萄的价格一直在疯涨,最高时达到了批发价每斤13块钱左右,按照一亩地5000斤的产量计算,收入3万块钱不成问题。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家庭人口多的村民会建四五个大棚,有的人家一年的收入在20万元左右。靠着种葡萄,这几年我们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手里开始有钱了。
看到种植大棚葡萄是个不错的致富门路,县政府也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鼓励农民种植葡萄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一时间大棚葡萄的种植规模呈现了大跃进式的增长,遍地开花,如今已形成了10万亩左右的种植面积。
可随着大棚葡萄种植面积增多,从去年开始,葡萄的行情却变得越来越不乐观。在去年6月初大棚葡萄刚刚采摘时,村子里20%的葡萄先期上市,却苦于没有批发商前来收购。而在过去每到葡萄收获季节都会有大量批发商主动前来收购,并和村民们达成定向收购协议。眼见在当地没有销售门路,村民们不得已就租大卡车把葡萄拉到石家庄批发市场或是北京去卖,由于上市早,总算卖了点钱。去年直到6月下旬,少量的批发商才陆陆续续来到村子里收购葡萄,不过价格极低,好一些的每斤5块钱左右,差一些的2~3块钱。说实话,去年村民们种葡萄,能赚点钱就相当不错了,想赚大钱简直就是奢望。
大棚葡萄价格若低于每斤3块钱,基本上是很难赚钱的,因为种葡萄投资不小。要经常浇水、施化肥、打农药、购买大棚塑料,有时忙不过来,还要雇人干活,现在雇一个劳动力,每天低于100块钱是没人干的。这些成本加起来一亩地的投入最少得5000块钱。有的村民去年辛苦半天,仅仅收回了成本。有人慨叹:还不如外出打工呢,不用担经济风险,还不搭本钱。种大棚葡萄一下子从农民的金饭碗变成了烦恼。
去年大棚葡萄的滑铁卢让村民们心有余悸。按照村民们多年种植葡萄的经验,葡萄上市越早越好卖,价格也越高,于是今年大多数村民通过人工干预使得葡萄提前一个月(往年一般是6月底7月初)上市,想避开上市高峰卖个好价钱。不料,今年的市场葡萄价格平稳,提前上市的好葡萄批发价也只有6~7元,并不比正常上市的葡萄价格高,而提前上市却使亩产下降了两成左右。这样一算,还是正常上市的农户赚了点钱。总结今年的葡萄行情,村民们心中更没底了,明年的行情是涨是跌,该早上市还是晚上市?完全摸不准,只能听天由命了。家乡种植大棚作物已经有20多年历史,因为不懂市场把握不了行情,伤农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不禁想问:当村民们无力抵御外部经济风险时,当初鼓励村民们种葡萄的政府干什么去了?
(文 / 河北沧州 刘占青) 自己葡萄种植业担风险三农农民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