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史里的运河
作者:蒲实( 巴拿马运河管理人员指挥大型船只安全通过水闸
)
金本位取代银本位
最初,对通货膨胀的政治支持集中于发行更多纸币的建议,但是在19世纪90年代,自由的银铸币制度成了提案的核心。从纸币到银币的转变,部分反映了某种程度上对保持安全性机制的要求,这种安全性是由商品本位来支撑的。但是银也有更多的实际的政治机会。因为银产业,尽管从总销售量看还处于次要地位,但在许多西部州它都是非常重要的。
贬弃银币发生在1873年。这是立法的结果。这一立法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但随后成了著名的“1873年的罪恶”。这一立法仅仅列出了要铸造的硬币,罪恶是因为其中漏掉了银美元。当时,市场上的银价高于每371.25格令1美元,所以这一遗漏并不要紧。后来,由于新矿的开发,欧洲向金本位制度的转变以及价格水平的下降,银的价格下跌。自由银币的发行不久就停止了。1896年,世界黄金供给开始扩张,南非、西澳大利亚和其他地方发现了金矿,还发现了利用氰化法从矿石中提取黄金。这一方法对南非至关重要,并且在其他许多地方也非常有用。1897年之后的一段时间是金本位制的全盛时期,该制度在这一时期的成功常常被金本位制的鼓吹者提及。汇率固定了,鼓励了资本跨越国界的自由流动;长期价格趋势令人满意。但短期产出和价格波动远胜于“二战”后的货币体系。在它的全盛时期,金本位制的表现某种程度上却是偶然的:在没有导致过分通胀的情况下,充足的黄金供给促进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发展。
巴拿马运河开凿时,全球化是发生在处于主导地位的以经济体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秩序框架下的。从1875至1914年开始,英国就不再是世界经济的全能领导者。1870年,英国在总体国民收入项目上就被美国赶超;1914年之前的几年,它在单位资本收入项目上也被美国赶超。当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归功于英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英镑作为主要的国际贸易和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金本位制的基石。这一标准在19世纪最后20多年里被广泛采纳。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第一次全球化,货币体系在这一时期保持了高度的稳定。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在黄金点(黄金输入和输出点)内波动,这比直接输出和输入黄金更具优势。1868年之前,金本位制只被英国以及一些处于英国影响范围内的国家(葡萄牙、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和智利、埃及和土耳其)所采纳。世界其他地区主要采用银本位制(德国、奥地利、斯堪的纳维亚、印度、中国和日本)和双本位制(美国、法国和其他拉丁美洲经济体系的国家)。1868年后的40年内,所有这些国家(除了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中国和波斯),都转向了金本位制。
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与巴拿马运河
( 20世纪早期绘制的巴拿马运河地形图
)
1849年,加州发现大量金矿后,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日益受到各方关注,羽翼未丰的美国预见到实力雄厚的英国可能会参与开凿运河的争夺,于是未雨绸缪,抢先向英国提出未来巴拿马运河中立化的建议,得到英国热烈响应。1850年4月19日,美国国务卿约翰·克莱顿与英国全权代表亨利·布尔沃在华盛顿签订了《美国和英国关于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条约》,规定:美国和英国均不得对前述通航运河为自己取得或维持任何排他性的控制,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在该运河的要冲地区或附近建立或维持任何要塞,也不得对中美洲的任何部分实施占领和统治。条约承诺,当缔约双方发生战争时,任何一方也不能向对方封锁运河,美英两国共同负责保护任何一方修建运河工程的财产不受侵犯,运河完工时,双方将保护它,使其不受阻碍、劫夺或不公允的没收,双方共同保证运河的中立,以使该运河永久自由开放,所投入的资本稳固可靠。通过这一条约,美国排除了英国以武力独占运河的危险。
然而,《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是一个充满妥协和折中的外交文件,存在许多漏洞,它虽然使未来的巴拿马运河中立化,但文字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执行中存在极大的争议。1850年,美国耗资750万美元在巴拿马地峡修建连接两大洋的铁路,历时5年完工,1849年,一家美国公司准备开凿以格雷敦为终点的横贯尼加拉瓜的运河时,英国人援引《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指责美国侵犯了受英国保护的印第安人莫斯基托王国的合法权益,致使工程下马,这个挫折让美国人认识到也许在巴拿马地峡开凿运河是一个更为合算的选择。
19世纪末对拉美的资本输出
1914年之前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的发展,与对拉美的资本输出关系甚密。伦敦作为世界金融无可争议的中心,其地位从1870年起开始加强。
排名第二的巴林银行主要业务在阿根廷。巴林在阿根廷赚了非常多的钱。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摩根银行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阿根廷,在那里,1884年它第一次成功地组织了银行贷款。两家崛起的银行——施罗德银行和克莱沃特银行,也因20世纪初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拉丁美洲的承兑信用证业务,而一鸣惊人。施罗德银行在1908年向巴西发放了一笔价值1500万英镑的贷款,以此稳定巴西咖啡市场的价格,从此在伦敦金融城声名鹊起。
美国资本在巴拿马和中美洲
美国的各种垄断资本集团在巴拿马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它们不仅独揽了运河区内的所有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而且还把手伸向运河区以外的巴拿马国土上,长期以来控制着巴拿马的金融业、工矿业、香蕉种植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垄断组织利用战争向巴拿马施加压力,使巴拿马按照它们的愿望修改宪法,给美国企业家和商人提供各种特权。大量的美国商品和资本输入,严重危害和阻碍巴拿马民族经济的发展。所以,巴拿马国民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严重依赖于巴拿马运河的半殖民性质的商业和劳务型经济。在历史上,巴拿马的外债全部是欠美国的。在运河建成的1914年,美国在巴拿马的投资仅有1400万美元,至20世纪60年代末,投资增加到10.7亿美元。巴拿马运河通航后60多年中,美国从运河营运中获得的收入约500多亿美元,而巴拿马收入仅为6730万美元,不足整个运河应有收入的百分之一。另外,根据1904年美巴两国签订的货币公约,巴拿马流通美元,而本国货币巴波亚仅为辅币。其历届政府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所以,至今巴拿马的金融和财政仍受美元制约。
美国干涉巴拿马引起了拉丁美洲其他一些国家的不安,有些国家并没有从美国的干涉中感受到安全。罗斯福总统说。美国不会干涉任何国家维持其国内秩序和偿还债务的行为,但罗斯福担心有些拉丁美洲国家无力偿还他们所欠下的欧洲银行的债务,他不希望欧洲国家拿拉丁美洲这些国家偿还债务问题而插手西半球的事务。罗斯福说,美国有责任确保拉丁美洲各国如期偿还债务。他的政策就是让未来的美国能够掌控拉丁美洲国家。
20世纪50年代,新的中产阶级要求对经济结构进行重组,仅仅经济多元化已经不够。他们感觉到,要推动地区发展,工业化和国内贸易势在必行。很多大众产品,如汽车、轮胎、加工食品、玩具、纺织品和服装等,与其依赖进口,他们更愿意在地峡上自己生产。改革政府执政期间,向农业出口产品征缴新的税收以资助工业化;连萨尔瓦多的咖啡寡头也需要交纳咖啡税来援助其他经济部门。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中美洲各国政府一直在寻求经济合作的方式。1960年,成立中美洲共同市场,协调5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他们希望根据每个国家各自的需求和资源,发展不同的工业,以此在5个国家之间搭建起商业的平台。共同市场为新工业的发展提供财政刺激,由私人投资商提供资金。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是美国“争取进步联盟”的奠基石,它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公共资金。为启动这两个项目,美国贷出2亿美元。
中美洲创建了自由贸易区。而且,地理上的隔离终于不再阻隔地峡的一体化发展。泛美公路全长1600英里,从墨西哥边境沿地峡一直延伸至巴拿马的达里恩荒野。这条公路得到修缮并完工,主要资金都来自美国。到1964年,除达里恩这一缺口之外,泛美公路从加拿大一直贯穿到了智利,将南北美洲连接了起来。在此之前,整个地峡只有一条所谓的国际公路和一条国际铁路连接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除了热带水果种植园附近,铁路运力非常不足;除了城市周边,铺设好的马路也同样稀缺。空中旅行比陆地旅行来得简单。仅洪都拉斯一个国家就有75个小型机场。泛美公路改变了地峡的商业贸易。 经济史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