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到来之前

作者:邢海洋

A股7年无牛市,因此有了7年之殷殷期盼。7月份股市略一抬头,10年牛市开启的声音就传出来。但牛市的确立,离不开宏观经济、公司治理和监管水平的大变革。而被2007年套牢的投资主体多是凭专业技能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新型理财者,保守而理性,要说服他们拿出真金实银推高股市,管理者先得拿出诚意。

久跌必涨,如果说大牛市将来临,这或许是股民口中最为理直气壮的理由。7年无牛市,也的确破了A股的纪录,但这个纪录并不是今天才破,此前,A股最长的熊市是2001年至2005年,长达4年时间。这也意味着,自2011年以来A股就在不断创造新的熊市纪录。另一个说法是,A股的估值全球最低,价值洼地,但这个低估值也非一日。QFII数次抄底都不成功,都没有一劳永逸地使A股中的大盘蓝筹股回归到与其权益相当的港股的估值水平。这次A股与H股的靠拢似不再是一次性的,那是因为不久将实行的沪港通。但沪港通后,A股与港股是否能双双步入牛市,却需直面更多的问题。

在2014年前半年漫长的煎熬中,A股走出了一个越来越无生气的三角形走势,预示着要在沉沦中爆发,7月的走势也证实了这一点。从更长的时间轴观察,如果连接上证综指自2007年以来的各个阶段性的顶部,上证综指呈现出一个巨大的楔形走势,同时这个楔形走势更不断收窄。这也被技术派分析师解读为大牛市即将来临的信号。楔形走势,就其技术形态的意义,不论其大小,是一种延续的形态,反映市场可能会在投资者对图像的自我强化中有意识地维持相关走势,直到市场最终选择突破方向为止。7月A股独立于全球市场的涨势,的确使两市维持了近7年的图形形态终结,并选择了向上,但在一个投资者智识渐高、理财渠道已经多元化的市场,要把牛市继续下去,靠的仍是投资者回报和基本面的变化。

上一轮大牛市前,中国投资者主体是投机大鳄、个体户和下岗工人的天下。而本世纪前10年工商企业机构的崛起,带来了有产者阶层结构的变革,中国的投资者主体从个体户变为以公司白领为主的专业人士。7年熊市中理财市场极速扩张,房地产、海外资本市场以及商品投资早把中国大妈们历练得拥有了非凡的视野,股票市场于是被边缘化,价值低估也源于边缘化。A股反弹高度越来越低,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保守性投资者的理性选择。又由于初入股市就被48元的中石油深度套牢,心有余悸的白领们显然不会再去追涨一个两年涨5倍的市场。大牛市的基础,再也不可能靠新增开户数“拉壮丁”式的庞氏骗局,而是上市公司的规范守法、股东回报和监管者的自我革新。

证监会原副主席高西庆曾回忆,他刚到证监会时就提出发行审批这个权力不应该有,但有人就告诉他,不能这样说,不然把证监会的饭碗砸了。证监会原副主席李剑阁离职后,更提起一个现象,即不少上市公司在讨论重大事项的时候,常有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官员不请而至。在会上得知重要内幕信息后,不等会议结束,就有人争着上厕所,然后上市公司的股价就开始波动。两个人都是很多年前在证监会任职,退后吐露了实情。而这些现象,即使没有内部人披露,也脱不开外界的眼睛。在注册制改革目标确定后,上市审批依然故我,甚至还早早定出了全年的上市数量。当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公司悉数海外上市,A股IPO企业的业绩却一拨不如一拨。

A股过往的牛市驱动力是经济周期,是流动性。这两个动力均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潜力下台阶中消失。如果说未来有牛市,唯一的驱动力只能够是改革,是还市场以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沪港通打开了外部倒逼的一扇门,至于监管者的自我革新,投资者拭目以待。每一次实质性改革,都可能带来估值修复和信心行情。 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