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慰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小咪说她公公有个习惯,每次吃饭都要让人请好多遍,直到婆婆一声锐叫:“还要让人把你抬出来吗?”老头才颤巍巍地出来,坐在老位置上,从眼镜上面瞪圆眼睛,拖长腔调明知故问:“哪个是我的饭?”小咪说,每到饭口老爷子就会躲进书房,她有一回进去叫,发现他眼巴巴地在等着人来请,见人进来了赶紧抓起报纸挡住脸,装作看报纸,可是,报纸是反的。
作为做了一辈子官的老爷子,也算是“人生赢家”了,在饭局上他从来都是被等待、被敬酒的那位,每上一盘菜要先转到他面前来。如此“远厨房、近书房”的传统心理,就像苏秦当年对付给他做饭做烦了的嫂子,嫂子嫌苏秦又懒又话唠,给苏秦做好饭端过去的时候甩了脸子,苏秦的小心灵受了刺激,去找鬼谷子学艺,衣锦还乡见了嫂子,终于把从前那口恶气吐将出来。史书上把嫂子描绘得羞愧到挠墙,其实仔细想想,嫂子有毛错?谁又不欠谁的。
苏秦能在嫂子面前如此得瑟,可见自古以来,技术型人才都拼不过口才型人物。在单位里,同事阿威,属于技术宅男型,做事跟做菜一样麻利,每次领导交办的任务,他二话不说,一个人半天就做完了。同样的任务,老Q则会婉陈困难太多、牵扯较宽,需各方面配合才能在一周内做完。于是,老Q上班休闲,下班假忙,挨到周末才去交差。结果,同事皆称老Q辛苦异常、值得表扬,领导也夸老Q废寝忘食、无私奉献。反倒衬得阿威好像在应付差事,敷衍了事。
可是谁都知道,如果像老Q用“小事做大,大事做难,加班加点,忙中偷闲”的频率在厨房里做菜,要么半天吃不到嘴里,要么会菜煳、饭焦。食材比领导要敏感多了,它才不会听任人哼哼唧唧汇报、容忍人磨磨蹭蹭偷懒。如今微博微信上,不但“吃货”多了,秀厨艺的也多了,人们貌似对味道格外重视起来,也许,在各种匪夷所思的体验中,人最终发现,只有舌尖上的体验是最靠谱最直观的。咱弄不清老Q是怎样忽悠领导的,苏秦是怎么摆弄自己三寸不烂之舌煽乎六国的,但是咱可以吃顿麻辣烫刺激慰藉一下自己又懒又馋的笨舌头,就如同虽然已经找不到家乡的小河了,但咱吃得出来这道菜里有家乡的味道。
既然只有舌尖才能承载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对未来的所有期待,所以小咪的公公每到饭口就缅怀自己失去的排场,老Q则在饭局上给自己铺陈未来,但他们的舌头肯定没少抗议:这些跟舌尖有一毛钱关系吗?与其成为苏秦这样美名曰“纵横家”的“嘴子哥”,不如承认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好吃懒做贪财好色的人”,下厨房给咱做点儿好吃的去。
(文 / 肖遥) 舌尖慰藉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