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故事

作者:李晶晶

伊朗故事0( 公元前5世纪 阿契美尼德王朝红玛瑙及青金石金碗 )

“伊朗”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被使用了。有一位统治者把自己的帝国称为“伊朗沙赫尔”,自称为“伊朗的众王之王”(这个词语起源于更古老的词语,其含义目前不是很清楚,可能是血统纯正、出身高贵的意思)。这个古老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涌现过传奇般的统治者,盛产奢华的地毯、富丽的花园以及甜美迷人的诗歌……

亚伦家族

年轻的所罗门·亚伦(Salomon Aaron)长得很英俊,乌黑卷曲的头发,雕塑般的面庞,长而卷密的睫毛,有着典型的中东人的特点。他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出生在英国,受传统的英国教育,我认为我是地道的英国人。但在英国人眼中,我就是伊朗人。”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又称“1979年革命”)。在1978年1月伊朗已经开始发生反对君主体制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年8月至12月,罢工及示威活动让整个国家瘫痪。1979年1月中旬,沙阿伊朗国王巴列维被迫流亡海外。2月1日在外流亡了15年的阿亚图拉(革命领袖)霍梅尼回到德黑兰,受到数百万伊朗人的欢迎。不久后游击队在巷战里击败了沙阿的部队,导致皇室政权的崩坍。经过全国公投,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为伊斯兰共和国,并通过新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为国家的最高领袖。在这场革命中,很多人选择了离开自己的国家,前往欧美。所罗门的父亲大卫·亚伦(David Aaron)和家族成员选择了前往英国伦敦,并在1980年于Mayfair区的Bruton Place重新开张画廊。

1910年,亚伦家族在伊斯法罕(Esfahan)建立了最初的画廊。大卫·亚伦说:“我的祖父经营着当时比较流行的古代波斯地毯、纺织品以及一些古代近东和伊斯兰方面的艺术品等。当时的伊朗很穷,那时还没有发现石油。人们也不太在意这些艺术品,做古董生意的人也很少。”

伊朗故事1

伊斯法罕是当时伊朗帝国的首都,也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公元前550~前330年,延续时间有221年)。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著名的手工业与贸易中心。“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文“斯帕罕”,意思是“军队”,古时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由此而得名。萨法维王朝时期(1501~1736),该市处于全盛时期,商贾云集,八方宾客会聚,市内多数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时建造的。伊朗有句谚语“伊斯法罕半天下”,描述的就是当时的繁荣景象。在大卫的心目中,伊斯法罕是最神圣美好、无与伦比的地方。

亚伦家族是在1922年后,大卫的父亲老所罗门·亚伦经营期间发展扩大起来的。画廊开始与国外的博物馆、收藏家和艺术品商人进行合作。老所罗门意识到伊朗当时的经济很差,画廊如果想有发展,就必须去经济好的地方,寻找新的机会。1922年老所罗门订婚,他借此去了中东和欧洲很多国家,尤其喜欢法国和埃及,当然这与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有关。老所罗门经营的古代艺术在埃及很受欢迎,生意非常好。他甚至在埃及的亚历山大购买了房产,并萌发举家搬迁的念头。

伊朗故事2( 公元前2~前1世纪 黑海地区黄金胸针或吊坠 )

古代艺术分为三个部分:古代近东(公元前4000年~前6世纪,另一说法在公元前4世纪)艺术,是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即今中东一带;古希腊艺术(公元前800年~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古罗马艺术(约公元前8世纪~公元476年)于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大卫说:“我们所认为的古代艺术品的收藏,始自希腊罗马时代、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范围覆盖两河流域2000多年来的宗教、历史、政治、经济和美学。”

老所罗门在经营的过程中与王室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1938年3月25日出席了伊朗国王巴列维和埃及茀丝娅公主(Fawzia bint Fuad)举行的婚礼。后来也曾教授巴列维的第三任妻子、伊朗王后法拉赫·巴列维(Farah Diba)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和艺术品的鉴赏。1950新画廊在德黑兰的Ferdowsi街重新开张。展厅分四层,共占地5000平方英尺。画廊成为高品质古代艺术品和稀有地毯的代名词。本地和外国的外交官、企业家、收藏家、博物馆馆长、学者以及学生都是画廊的常客。当地的收藏家经常把藏品买来作为礼物进行赠予,将其视为近东和伊斯兰文化的象征物。

伊朗故事3( 公元前4世纪 斯基泰黄金项圈 )

就在家族生意向上之际,埃及发生了革命。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4年后,苏伊士运河被收归埃及国有。老所罗门在埃及开创的事业几乎一无所有。亚伦家族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他们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德黑兰的画廊上。大卫这时已经开始帮父亲打理家族生意。“从小家里就有这些古董了,我特别喜欢。但父亲对我学业要求很高,说不许动,你赶快去学习。我大学读的就是艺术,父亲也了解我很爱这一行,后来就说算了,来帮家里做生意吧。”

大卫·亚伦经历了人生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次庆典。1971年,在波斯波利斯举行纪念居鲁士大帝登基的伊朗君主制度建立2500周年的庆典活动。这个庆典极尽奢华,专门为客人建立的巨大的帐篷和行宫、寓所,食品和厨师都来自巴黎,使用着精美的瓷器和水晶器皿。这一切都使来访的达官贵人、国家元首对国王治理下的新伊朗的宏伟壮观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伊朗文化部的安排下,亚伦画廊作为唯一正式受邀的画廊,为来访宾客开设了一次波斯艺术展。“当时我们在希尔顿酒店布置了展览,在你身边经过的都是国王、国王还是国王。”大卫说,“之后到1975年油价高峰时期,由于每桶石油的价格和产量的急剧增长,伊朗一年的收入达到200亿美元,而在几年前只有20亿美元。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急剧上升。”

伊朗故事4( 公元前5~前4世纪 希腊黄金狮子手镯  )

不久后,随之而来的伊朗革命,让一切美好的生活瞬间停滞下来。“我不想回忆那段日子所发生的一切,因为非常非常的糟糕。我不想去回忆那些让我伤心的事情。”大卫·亚伦说道。

古代艺术

伊朗故事5( 公元8~9世纪 伊朗或阿富汗青铜水壶 )

亚伦画廊有一件镶有红玛瑙及青金石的金碗,这是公元前5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艺术品。这只金碗是由整块黄金不断锤打而成,所镶嵌的宝石使整个器物明快起来。金碗彰显了阿契美尼德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和成熟的美学。碗沿下箍着一圈以金丝穿成的青金石。碗身上的莲花共有三环,花瓣上原镶嵌有青金石,现已剥落。而碗底的大朵莲花上仍可见所镶嵌的宝石,十分罕见。

阿契美尼德王朝,也称为波斯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达800万平方公里,跨越亚非欧三洲。据估计,公元前480年时帝国约有5000万人口,占当时全球总人口的44%。各地区的总督和富有阶级常常委任能工巧匠制作艺术品,这激励了大批艺术家不断精进传统技术和艺术风格。因此,即使整个帝国的艺术风格高度多样化,我们仍能清晰地分辨出阿契美尼德王朝艺术品的总体风格。

如果要以一种品类来代表整个帝国艺术的深刻性、丰富性、艺术以及文化上的成就的话,那么,宫廷礼器就是不二之选,如酒器、碗、盆、祭祀瓶等,都是历代阿契美尼德国王待客时不可或缺的器物。在这样的场合,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便是金银酒器。其本身作为贵金属的价值已不可估量,其艺术上的成就更是属于阿契美尼德王家,甚至是整个波斯文明的宝贵财富。这只金碗可能的产地为哈桑卢、阿姆拉什或乌拉尔图(Urartu)。这些地区都是帝国的金器生产中心。莲花花样是由亚述文明首创的,在阿契美尼德时期十分流行。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城的石雕中,就有大流士一世手持莲花端坐于王座上的情景。

大卫说:“西方的人很聪明,他们从17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收藏这些古代艺术品。但是本国的人就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是什么。直到150年前才有了这个意识。以前都是找个瓦罐,摔了它,然后找到了金币,就知道这个值钱。关于古代艺术方面的研究有80%到90%是由西方最先开始的。你所看到的公元前5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金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为英国收藏家所拥有。”

十八九世纪,在欧洲兴起了一股探险热。非洲、南美洲、亚洲,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其中,为数不少的探险家将神秘的中东地区作为探险的目的地。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征服炎热的沙漠、高耸的群山和神秘莫测的湿地。另一方面,他们也对到处耸立的大大小小的土堆、悬崖峭壁上的石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欧洲各国政府派驻中东的外交官及商人,也积极支持这些探险家的活动,有些人也亲自参与其中。

1789年随同法国皇帝拿破仑出征北非的士兵,发现了古老的埃及文明。1834年,派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安卡拉的法国领事特克西耶,向法国政府报告,在安卡拉附近发现奇特的刻有符号的泥板和石碑。1835年,英国政府派出文物采集团赴两河流域地区收集散落民间的各种文物。1870年,德国商人海因里希·施里曼在传说中的特洛伊展开考古寻宝活动。这一切都表明,对于神秘的东方,西方人投注了超常的热情。如今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这些国家的博物馆中,古代近东、古埃及、古希腊罗马艺术都占据了展览最重要的位置和数量,它们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起源。

大卫·亚伦说,亚洲国家中,日本最先收藏古代艺术品。“二战”后,他们官方的博物馆开始购藏,这种风气带动了收藏家的收藏。日本人很不一样,他们特别喜欢瓷还有一些玻璃器,上面装饰有小动物、小植物什么的。之后随着了解深入,慢慢开始收藏青铜。大卫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画廊一上班,迎来的第一批客人一定是日本人,桌上如果摆了50个陶瓷盘子,他们一定全要。第一批客人还没走,第二批客人已经在外面等候了。

事实上,这些古代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亚洲同时期或较晚时期艺术作品的形制。亚伦画廊有一件公元前4世纪斯基泰(Scythia)黄金项圈。这与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出土的战汉时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性。斯基泰人,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位于中亚和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发源于东欧大草原,在顿河与多瑙河之间,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不断的迁徙中,其迁徙地从欧洲一直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善于养马,他们与萨拉逊人、凯尔特人不断接触,吸取了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的特点,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在公元前5~前4世纪大批斯基泰金器被制造出来之前,斯基泰便已经是很有经验的冶金专家,因为生活方式所迫,使他们长久以来便需要具备盛产一系列从轮轴到马具和箭头等的技术。因此在斯基泰人接触希腊文化之前好几个世纪,他们应该已经拥有了制作金器的经验。这些金器都是斯基泰贵族向黑海沿岸的希腊殖民地定制的,在当时,Pantikapaion和Olbia是两处制作金器技术最发达的殖民地。此外,斯基泰买主对远在雅典、马其顿和意大利南部的金属工匠也是一大吸引力,诱使他们携带模具来到黑海落脚,竞相争取制作精美金器订单。公元8世纪,中国出现了模仿斯基泰动物图案的器物。

这些神秘古老的艺术品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今年25岁的所罗门·亚伦正在重复着父亲大卫·亚伦的人生轨迹。所罗门虽然读了法律和金融两个专业,可心思一直在艺术品上。14岁开始就在家里帮忙,现在正式在家族画廊上班,已有4年了。所罗门认为伊朗的这些艺术品和中国的艺术品有共通之处,他觉得中国的藏家应该会对这些古代艺术品有兴趣,其重要程度是不相上下,他希望大量去宣传这个艺术门类。

去年所罗门偶然看到香港典雅艺博(Fine Art Asia)艺术展即将举行,他联系上主办方,买了机票带着艺术品就过去了。“看的人很多,购买的人很少,中国的客人还是要找与中国有关的东西。至今在画廊购买古代艺术的中国收藏家就两位。我认为只要信息传达得准确足够,人是可以喜欢上任何艺术的。”所罗门说,“中国现在有上百家博物馆,但是没有一家博物馆是收藏古代艺术或者说广义上丝绸之路的文物。”

(实习记者谢济对本文亦有帮助)

亚伦画廊作品赏

1.一对镶嵌绿松石的金手镯

阿富汗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

直径9.6厘米

这一对金手镯是由模具浇铸而成的,呈非封闭椭圆形,两终端装饰有猫科动物头部的形象。其胡须被精心设计成阴刻的玫瑰花纹。眼眶呈水滴形,眼睛则向外注视。眼眶周围的轮廓十分细致,是阴刻花纹。尖尖的耳朵上镶嵌有绿松石,耳朵里则以斜线生动地描绘出毛簇的效果。

伊朗故事62.青铜雄鹿

中亚公元前8世纪

高47厘米,宽21厘米

这尊青铜雄鹿恐怕是该时期已知最大最精美的雄鹿像了。雄鹿像身形高雅,其形制具有纪念碑性。以银作装饰,十分奢靡,同时也使其极具艺术性。多叉的鹿角上有精心刻制的纹路,给予雄鹿超凡脱俗的贵族气息。雄鹿的面部体现了简约的风格化特征:两眼向外突出,用一个简单的圆圈代替嘴巴。

这只雄鹿简约的风格化特征在其原产地阿姆拉什十分典型。阿姆拉什是一个兼容并包之地,融合了当地艺术,以及于公元前2世纪入侵伊朗的侵略者的艺术风格。这只雄鹿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性,他的鹿角仿佛要直达天庭,接受各方的朝拜与赞美。

伊朗故事73.舞女鎏金银瓶

伊朗萨珊王朝 公元6~7世纪

高19厘米

瓶身的制作较为复杂,先将一大片银切割成碟状,再用锤敲打成瓶,然后将瓶口剩余的银片去掉。瓶身上翩翩起舞的女性形象身着紧身长袖透明纱衣,极富戏剧性,仿佛在参加一场盛典。翩翩起舞的女性在萨珊时期的器物中经常出现,是一种固定形制。现在还不清楚这些舞者究竟是祆教女神安娜希塔的形象,抑或只是装饰用的元素,并无深意。有一种解读认为,这些舞者同萨珊时期的历法和季节有关,她们是伊朗地区重要节庆的拟人化表现。

伊朗故事84.神话人物组合像

巴克特里亚 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这尊神话人物组合像极为罕见,一组和它类似的文物出现在格什曼(Ghirshman)的著名研究《伊朗法尔斯省古老的埃兰人雕像》中。已知这类文物完整的仅有数件,其他的均为碎片。这突显其在视觉性和艺术史上的重大价值。现存同类文物一尊存于卢浮宫,另一尊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传统的近东彩陶雕像常常描绘一位端坐着的女性形象,被研究人员们称为“巴克特里亚公主”。而这尊黑白两色的组合神像却是一位男性,它是由几个单独雕件以榫卯结构拼装起来的。绿泥石做的头部与躯干、方解石做的裙子和绿泥石做的腿都可以拆开。裙子上刻有长线条和圆点,以前可能被用以镶嵌黄金。其他的类似雕像甚至在头部也有榫卯结构,这样雕像的头就可以替换使用了。

尽管神像只有13厘米高,却散发着阳刚和力量。将人—兽—龙这三个形象合并为一个可怖的神像,这需要艺术家伟大的工艺水平和对细节的专注。神像的力量在肌肉健美的身材、完全缩短的颈部和他穿透性的眼神中得到体现。一些研究认为,神像身上密布的圆形图纹,是用以暗示在神话中,他具有龙或蛇类爬行动物的血统。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周身覆盖毛发的恶魔,从他捂住宽阔下颚的浓密胡子上可见端倪。这种论点进一步指出,他的左胳膊似乎拿着一个空圆柱形容器,这种容器是用来盛宗教仪式用的圣水的。

该神像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面部的疤痕,从前额开始贯穿右侧脸,一直到他的胡须线结束。并用内嵌材料进一步突出疤痕的惊人效果。有学者认为,“疤面”雕像反映出近东地区的一种信仰,相信恐怖的疤面会夺走邪灵的力量,使之归于寂静。雕像嘴唇上下各有两个小孔,可能说明雕像的嘴曾被封印过,这又是一种禁锢和控制的象征。

伊朗故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