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马多了一点儿“中国思维”

作者:李三

当宝马多了一点儿“中国思维”06月5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首批宝马i8混合动力跑车交车仪式

当宝马多了一点儿“中国思维”1迪斯博士

中国思维,本质上就是宝马现阶段的市场思维,对此,集团决策层从不讳言,中国项目研发高级副总裁舒斯特的表达很实在:“我们在慕尼黑要有多一点儿中国思维,要多想想中国市场、中国客户需要什么。”

今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创下新的销售纪录,共售出BMW和MINI品牌汽车22.5035万辆,同比增长23.1%。“国产化使我们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宝马集团负责企业财务的董事艾希纳表示,“我们将拓展国产的产品线,从目前的3个增加到6个系列。”在宝马的产品计划中,接下来的数年间中国消费者将陆续见到如下国产新车:一款小于BMW 3系的全新入门级车型,一款兼备实用性和典型的宝马驾驶动感的车型,以及一款专为中国推出的BMW X3车型。

宝马与华晨的合资协议已经延长至2028年,基于这一合作基础,宝马集团公布了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战略布局。为了满足扩充国产产品线的需求,未来两年间,华晨宝马位于沈阳的大东工厂和铁西工厂的总产能将从目前的年产30万辆提升至40万辆。作为深化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宝马还将于2016年落实发动机的国产,新发动机工厂已在铁西工厂附近开始建设。

随着对中国投入不断加码,中国的研发工作也已成为宝马集团全球研发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宝马集团在北京和上海布局研发基地,在沈阳也建起了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华晨宝马也建立了研发中心,专注于BMW品牌国产新能源车型以及合资企业新品牌“之诺”的研发。

在宝马的战略布局中,中国被视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在2009年,宝马就已经在中国实施首次电动汽车实路测试,探索最适合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产品和服务。目前,宝马集团和华晨宝马可以提供的电动汽车解决方案包括BMW i系列、采用新能源动力的BMW车型以及之诺品牌产品,所有这些,不外乎一个目的,以期在中国绿色交通发展过程中抢占先机。

三联生活周刊:宝马一直致力于本土研发能力的提升,未来北京、上海、沈阳这三个研发中心的职能是否会进一步扩大?

迪斯:在中国的研发已经是宝马集团全球研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在设计方面,上海的工作室正在参与到宝马下一代车型的概念设计中,我已经看到他们设计的前期概念以及设计草图,当然最终还要经历内部的竞争和评审,我想将来一定会有一些好的方案从中国设计工作室产生,引入到全球车型中。

在互联驾驶方面,我们在中国也有一个团队,他们的工作也和全球性的研发工作息息相关。我们早就洞察到汽车和互联网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通过汽车上装备的传感器,车辆可以将探测到的路况信息、交通流量信息等数据上传到网络,同时也可以从网络得到相关的信息。宝马互联驾驶在2012年率先进入中国,中国有一些非常强大的互联网公司,这方面的工作宝马早已深入开展。

讲到沈阳、北京、上海三个研发地点的配合,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项非常细致和繁复的工作。总而言之,我们的研发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中国已经成为宝马集团研发网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两大创新重点是:电动汽车和互联驾驶服务。

三联生活周刊:总部研发中心和中国的研发机构是如何协同的?

舒斯特:宝马全球的研发工作首要目标是保证新产品的研发和展现优异的品质,其中也包括保证产品和品牌能够继续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所以我们在慕尼黑其实要有多一点的中国思维,要多想一想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客户需要什么。我们日常的研发工作主要包括:宝马集团主导的研发项目、与合资公司华晨宝马有关的研发工作以及正在帮助中方合作伙伴华晨汽车开展的研发三个方面。

在中国,我们在北京、上海已经建立了非常好的研发基础,沈阳的研发力量也将越来越强大,因为我们会有更多的产品实现国产。沈阳团队需要协调来自宝马集团、华晨宝马和华晨汽车的研发工作,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去推进新产品研发。比如在之诺车型的开发上,合资企业的研发团队做出了很大贡献。研发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但我们的运转非常高效,这说明我们的团队有很好的配合机制,印证了研发本土化的发展策略是成功的。

三联生活周刊:前段时间特斯拉发布核心关键技术,你认为它对电动车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

迪斯:我们一直相信电动车是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至于规模和数量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总体来讲,宝马对于特斯拉的评价是正面和积极的,他们在推广电动车方面非常具有进取性,采用了追求效果导向的推广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为BMW i电动车的推广也做了很好的铺垫。

至于特斯拉公开哪些关键技术,我们不好说它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但我把这解读为特斯拉已经认识到电动车推广不能靠一家之力,一定是合力。通过某种合作可以更好地分担一些成本,推进事情的发展,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大家乐见其成的。不管怎样,我们认为特斯拉这些举动都是在努力推动电动车的推广,我们对此表示欢迎。

三联生活周刊:特斯拉对于电动车有哪些借鉴意义?

迪斯:宝马不会用特斯拉的技术,我们会沿着自己的路线推进我们的电动车。我亲身体验过这款车,印象非常深刻,有的地方做得非常好,有的地方感觉过于激进,如果是我们可能会采用另一种做法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特斯拉并非传统汽车制造商,所以它可以有一些不同的做法,而我们要考虑的东西比较多,包括客户认知、安全问题以及法规认证等等方面,所以我们会采取一些相对稳健的做法。

三联生活周刊:宝马在规划电动车时有哪些特定的考量?

迪斯:BMW i项目“天生电动”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思考电动车未来,我们首先做的是把既往的观念清零,以便重新去思考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在这个层面上讲,我们并不赞同特斯拉对电动车定位的认识和逻辑。我们认为电动车初期的推广应该从大城市开始,应该是在大城市应用更多,所以它不应该有特别重、特别多的电池,如果一辆车有80千瓦、90千瓦这样大功率的电池组,一来车会非常重,二来会非常昂贵。而我们思考它适合在大城市使用,它一定要很敏捷,一定要有操控乐趣,应该说我们和特斯拉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路径。

过多电池成本非常昂贵,电池可能是电动车在一段时间里最昂贵的部件之一,而且电池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生产这么多电池,所耗费的能量,有可能是整个车的生命周期所节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无法抵消的。所以,宝马在对电动车未来规划时,从一开始就明确几个关键点:一是轻量化,车一定要轻;第二,电池要尽量小;第三,车一定要足够敏捷,足够好开。

三联生活周刊:但众所周知,电动车的推广离不开配套支持,作为汽车制造商,如何介入外部环境?

迪斯:作为推向市场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我们投入大量资源为电动汽车客户提供安全便利的充电解决方案,提供整套家庭充电服务,这在中国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

对所有电动汽车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制定统一的电动技术标准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宝马集团和华晨宝马坚定地支持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以促成中德两国充电标准统一的原因。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中德现在统一电动车充电标准,你觉得意义何在?未来全球统一标准有没有可能性?

迪斯:目前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德在电动车充电标准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中德在汽车领域有非常紧密的合作,在这方面取得进展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有助于加速消费者接受电动汽车。电动车的推广,电动交通时代的到来,政策制定至关重要。厂家需要生产出好的产品,从消费者角度考虑,一定还要让他们打消顾虑,能够找到好的充电设施,去使用电动车,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政府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全球来看,电动车的发展在各地区的差异很大,日本、美国,甚至欧洲也有一些标准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厂家、政府、各个机构付出更多的努力。从安全性、经济性等技术层面看,中德现在的充电标准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三联生活周刊:在宝马电动车战略中,中国因素占多大比重?

迪斯:宝马集团致力于推动电动出行的发展,可以说是源自中国,为了中国。今年4月,华晨宝马在北京为首批租赁客户交付之诺1E,这款车是首款被列入国家和北京新能源汽车目录的合资品牌。今年9月,我们将在中国市场推出BMW i3和BMW i8,这也将开启宝马在中国电动出行领域的新篇章。全新纯电动BMW i3是第一款天生电动的高档电动汽车,由于大量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车型仅重1200公斤。BMW i8是面向未来的纯粹驾驶机器,具备跑车的动态性能,油耗可与小型车媲美。

我们注意到,近期中国政府宣布诸多推动电动车市场发展的利好政策,如减免新能源车消费税和提升政府采购新能源车的比例,这些激励措施必将促进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发展。 宝马x3国产汽车华晨宝马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宝马公司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