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大事记
作者:朱步冲遇刺前一小时的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
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在萨拉热窝遇刺,斐迪南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的侄子,刺客共有5人,都是不满20岁的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人,都患有肺结核,属于激进的秘密地下塞族民族主义组织“统一或死亡会”(黑手会),最终目的是在巴尔干半岛建立一个统一的塞族单一民族国家,摆脱奥匈帝国的控制。6月28日,是圣维特日,1389年的6月28日,塞尔维亚王国在科索沃战役中被奥斯曼帝国击败,而在20世纪初,奥匈帝国则取代奥斯曼帝国变成了这种镇压与迫害的象征。具讽刺意味的是,斐迪南本人是个民族和解主义者,一直想将哈布斯堡王国变成各民族享有自治的联邦形态。斐迪南最后的遗言是:“亲爱的索菲,别死,为我们的孩子活着。”1914.7.28
奥匈帝国以斐迪南遇刺事件为借口,在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的战争主要在由德国和奥匈帝国还有意大利(意大利后来加入协约国)组成的同盟国,和由大英帝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协约国之间进行。8月1日,德国以俄国进行战争动员为由,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又以法国不接受它所提出的“中立”的条件为借口,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1914.7.31
德皇威廉二世(1859~1941)
德国向俄国和法国发出“双重最后通牒”,次日法国宣布进入战争总动员,德国也宣布进入战争总动员,并与俄国开始进入战争状态。在最后几日的外交与决策中,各参战大国的政治高层都出现了一系列一厢情愿的误判。德皇威廉二世提出了一个“贝尔格莱德终点站”式的调停方案,建议奥匈帝国立刻出兵占领塞尔维亚首府贝尔格莱德,然后再进行谈判。俄国外交大臣萨姆索夫则劝说沙皇,战争动员令并不意味着必定与德国开战,仅为吓阻奥匈帝国。这迫使德国战争部长法金汉、参谋总长小毛奇等人拼命说服德皇,再拖延下去,俄国与法国将拥有更充分的战争准备,这将使德国手中唯一的应对计划——“施里芬计划”无法应对。而此时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秉承协约精神,也拒绝德国提出的中立建议,坚持声称英国中立的条件是保证法国的利益以及比利时的中立。1914.8.17
俄国将军伦南坎普夫(1854~1918)
坦能堡会战开始,由伦南坎普夫将军指挥的俄军第1集团和萨姆索诺夫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进入了东普鲁士,然而,因两个军团指挥官之间的嫌隙,以及军团之间被马祖里湖相隔、缺乏铁路交通后勤等不利条件被德军悉数掌握,在德国第8集团军参谋长霍夫曼的指挥下,德军对南侧过度深入的俄国第2集团军进行了钳形夹击,截至9月2日,俄军第2集团军基本被歼灭,被俘9.2万人,总伤亡人数达25万,司令官萨姆索诺夫在兵败后自戕。1914.9.5
马恩河战役开始,法国第6、第9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在福煦元帅的指挥下,利用德军第一、第二军团之间产生的缝隙,成功迫使德军撤退至埃纳河一线。由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各方希冀的“速胜速决”梦想已完全破灭,自马恩河一役之后固定下来的战线,在今后的4年中基本变动不大,双方迅速转入了壕堑工事的构筑中,彼此对峙。9月14日,小毛奇被撤职,由法金汉接替其参谋总长的职务。1915.1.24
德国公海舰队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被英军击沉前的一瞬
多格尔沙洲海战爆发,希佩尔海军少将指挥下的德国公海舰队第一侦察舰队的战列巡洋舰与贝蒂中将指挥下的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战列巡洋分舰队在北海中央的多格尔沙洲东南遭遇,德国公海舰队损失了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英国分舰队的“旗舰雄狮号”也遭重创。而德国最高统帅部自此一战,也下定决心继续利用侦察舰队做诱饵,将英国战列巡洋舰队引诱至公海加以歼灭,以打破英德两国的海军力量对比。这一战略决策,为半年后日德兰大海战爆发做了铺垫。1915.4.22
伊普尔战役中戴着防毒面具的步兵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爆发,德军在前线安置了6000个氯气钢瓶,向法军87步兵师的阵地释放了168吨氯气,使联军防线顿时出现了一个4公里宽度的缺口。这是“一战”中,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有毒化体武器大规模投入实战,这导致英法联军共有1.5万人中毒,其中三分之一死亡,截至1918年大战末期,冲突双方发射的炮弹中,化学武器炮弹已经占据了约10%,毒气种类包括光气以及芥子气,共造成将近100万名参战军人中毒。1915.4.25
伊普尔战役中戴着防毒面具的澳军步兵
总数为7.5万人的澳新军团与英军29师在位于达达尼尔海峡以西的加里波利半岛最南端登陆。如果控制了这里,不仅可以打击德奥的新盟国土耳其,也能控制以此为起点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黑海,威胁整个同盟国集团的“下腹部”,并将大量军事物资输送至遭重挫的俄国。当西线战事由于堑壕战陷入僵局,而俄国又无力继续对东线施压时,英国选择了在这里开辟全新的第二战场。然而土耳其军队在德国军事援助代表团负责人利曼·冯·桑德斯以及未来民族主义领袖、“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的领导下,利用优势地理位置将协约国远征军牢牢困在滩头,战事变成了西线壕堑战的翻版。终于,12月19日,远征军悄悄撤退,极力推动此次行动的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引咎辞职,协约国方面有4.6万人死亡,他们的牺牲没有换来任何有价值的战果。1916.2.21
凡尔登战役中的法军前线战壕
“一战”中时间持续最长、最残酷,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战役开始,新任德国参谋总长法金汉认为,德国的西线战略应当是“目标有限的战略消耗”。他选择了一个法国情感上的神圣之地持续攻击,期待法军因失血致死。然而,德军始终在是彻底派遣步兵占领凡尔登、造成一个突出部后扩大战果、直赴协约国战线的后方,还是只让步兵浅尝辄止、持续以炮火轰击、不断吸引法国投入兵力之间踯躅不决。到了6月底,德军前锋距离凡尔登法军总司令部只有大约1100米的距离,贝当甚至考虑放弃整个默兹河东岸的现有阵地。然而此时在东线,俄国陆军少有的战略奇才布鲁西洛夫将军率领南方集团军在喀尔巴阡山一带发动了攻势,奥匈帝国两个集团军遭遇了毁灭性打击,迫使法金汉在此关键时刻从西线撤出18个师驰援,法军才得以获得喘息机会。这一年12月初,法军通过伤亡惨重的反击,迫使德军退到了2月中旬时的进攻发起线,截至此时,双方伤亡总人数已经超过100万。1916.5.31
日德兰海战实景
被李德尔·哈特誉为“有史以来没有一场战斗比其更值得耗费笔墨描述”的日德兰大海战爆发,它既是大舰巨炮时代最大规模的蒸汽动力战舰海战,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决战。德国公海舰队新任司令官舍尔海军中将试图通过利用麾下希佩尔指挥的侦察舰队为饵,诱歼英国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队。然而,通过密码破译得悉对手企图的英国海军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虽然德军在战列巡洋舰队的前哨战中占优,但舍尔中将在发现占据优势的皇家海军主力舰队逼近后,借助夜幕的掩护及时脱离了战斗,英国海军总计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重巡洋舰与8艘驱逐舰,共计11.33万吨,伤亡6097人。德军损失1艘战列舰、1艘战斗巡洋舰、4艘轻型巡洋舰与5艘驱逐舰,共计6.2233万吨。虽然德军在战术层面略占上风,但依旧没能打破英国皇家海军对制海权的垄断。1916.7.1
索姆河战役爆发,协约国方面进攻的主力是英国新组建的第4集团军。到了11月底,英军在索姆河的伤亡已经达到了50万人,法军20万,德国大约23万人。付出这样的代价,协约国军队仅仅得以将战线向东推进了几英里,没有获得任何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据点。其中唯一的亮点,来自11月的康布雷之战,英军首次使用了绰号“大游民”的MK.I型坦克,它帮助英军在一个下午突破了8公里的德军战线,这几乎是以往需要一个月才能达成的战绩。1917.1.31
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水艇战,由于水面舰只无法通过决战摧毁英国的制海权,在前一年的12月22日,海军参谋总长冯·霍尔岑多夫海军上将就提出,如能即刻取消对潜艇攻击商船作战的限制,来年6月就可以迫使英国人投降。而德国经济学家理查德·福斯博士也计算说,如果德国潜艇能够连续在5个月中取得每月击沉60万吨协约国商船的战绩,那么,就没有中立国敢于派遣商船队前往英国。在此背景下,仅仅在2月,德国潜艇就击沉了291艘,共计49.9万吨的协约国商船。3月,这个数字达到了54.9万吨,到了年中,英国本土石油储量一度下跌到只能维持3周的地步。然而,无限制潜艇战严重伤害了依赖战争贸易的美国,最终迫使其在4月对德宣战。1917.3.15
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摄于1916年)
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俄国就此退出了协约国与“一战”。1918.1.8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提出了著名的“14点和平方案”,内容包括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公海水域应该在和平与战时保持开放自由航行、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德军撤出比利时与法国、设置国际联盟以保证各国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等等。1918.3.21
德国在西线发动圣米迦勒攻势,试图在美国生力军在西线形成战斗力之前,彻底粉碎协约国的战斗意志。德国在位于阿拉斯北面和圣康坦之间投入了上百万兵力,到了4月5日,占领了1200平方英里的土地,抓获了9万名战俘,并缴获了大量武器与军需品,造成了联军22万人的伤亡,但德军自身的伤亡也超过16万。这一次攻势耗尽了德国最后的战争人力资源与物质储备,却并未在攻势中占领任何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要地。1918.10.22
根据德国新任公海舰队司令希佩尔中将的第19号作战计划,公海舰队将出海向英国皇家海军发起冒险式的总攻击,从而导致基尔港水兵哗变。首先是第三战列舰队的士兵将军舰熄火,拒绝出海作战,基尔港的卫戍部队也参与了起义,因此,德皇威廉二世无可奈何地对刚刚升任海军总参谋长的舍尔说“我已经不再拥有海军了”。几天后,威廉二世宣布退位,流亡荷兰。1918.11.8
1919年,法国福煦元帅(中)出席协约国在伦敦举行的和平日胜利庆典
由德国天主教中央党领袖马蒂亚斯·厄兹伯格带领的德国外交代表团抵达协约国在贡比涅森林的总部,柏林临时政府要求他接受任何协约国开出的停战条件,在福煦元帅开出的条件中,包括德国在14天内将军队撤至莱茵河东岸,回到1914年8月初的东部边境线,交出5000门大炮、3万挺机关枪以及2000架飞机,放弃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等等。11月11日早晨11点,停战协议生效,战争结束了。在“一战”中,双方死亡人数达到950万,其中同盟国400万,协约国550万。 协约国军事历史武器战争陆军一战二战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