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燃料轮回
作者:邢海洋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厄尔尼诺监测成果不久,国际粮食价格却意外大跌了。5月初到7月初的两个月内,玉米和小麦价格最多跌去27%,大豆下跌24%,稻米的价格也下跌了近15%。天气的恶劣预期却阻挡不住丰产和高库存的事实,多年来粮食供应紧绷培养出的忧患意识没有压制住作物关键生长期的有利天气。究其原因,大宗商品的供需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6月,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世界粮食供需简报称,2014~2015年度全球粮食产量预计将达到24.8亿吨,比上月预测值高出2150万吨或近1个百分点。这2150万吨预计增产的粮食,一大半来自美国玉米,6月份,玉米播种接近尾声,主产区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利于授粉。不过,美国玉米产量仍比2013年创纪录的水平低了2.5%。2013年美国玉米产量高达3.6亿吨,几乎比10年前多出了一半。全球能源紧缺刺激了汽油替代品玉米乙醇的爆发,但很快,页岩革命使美国找到了更为终极的解决办法。本来,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强制使用乙醇等可再生燃料是为了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现在变得没必要了。美国国家环保局于2013年底提出了下调乙醇强制使用量的方案,玉米价格应声而落。如今,好天气更成为跌价理由。
按照环保部的削减计划,一年中将减少0.14亿吨玉米的使用量,在全球粮食产量中似乎微不足道,却相当于日本全年的进口量。而玉米需求减少,价格先于其他粮食品种下跌,直接波及的是和玉米种植条件相仿的大豆。大豆和玉米是典型的竞争性农作物,国际市场上,播种前大豆/玉米的期货价格比值一度高达2.94,是近8年来的最高差价,超高的比价意味着和玉米相比,大豆的种植预期收益可观。按美国农业部(USDA)预计,美国2014年大豆种植面积将同比扩大11%,至8484万英亩的纪录高位。而玉米种植面积较之前一年缩减4%,并降至2010年以来最低。
美国的能源替代政策走了一个轮回,国际市场上的玉米价格也坐上一轮过山车。如今3.7美元/蒲式耳的玉米价格已经相当于信贷危机后的低谷,比2008、2011和2012年形成的8美元/蒲式耳附近的3个峰值降低了一半。但全世界的种植主们显然没有政策制定者和谷物交易商的反应灵敏,他们接受的是10年来粮食价格只涨不跌的信号,在作物种植中无法急刹车。全球玉米播种面积,从10年前的1.3亿~1.4亿公顷增长到如今的1.7亿~1.8亿公顷,增加了两成有余,形成了和炼钢等工业制造一样的产能过剩。面对去年以来玉米价格的低落,也只有巴西那样地力富饶、转产方便的土地可以迅速转向,大幅降低了种植比例。其他地区一如既往,以至于FAO预测2014~2015年度的玉米产量只比上一年低2.5%。这也意味着,随着美国环保部进一步降低玉米乙醇的使用,全球玉米过剩的压力将持续下去。
全球粮食供应之弦紧绷10年,当然不是玉米乙醇一个因素。在中国,动物蛋白的刚性需求推高了饲料粮玉米的使用量,进而挤压了小麦的种植,曾造成小麦的报复性涨价。10年后,2013年全球历史性的高产却使粮食的紧平衡迅速瓦解。FAO的7月报告中,2014~2015年度世界谷物库存量达到6.04亿吨,比2013~2014年度增加5.3%,达到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根据最新库存量和利用量预报,全球谷物库存量与利用量之比将达到24.3%,为12年来的最高水平。中国饲料用粮不再保持此前的高增长,也是全球库存激增的原因之一。随着大宗商品进入熊市周期,粮食的产能,也就是耕地面积也同样出现了产能过剩,压制价格的继续上行。正如高盛预言的大宗商品还要熊上5年,紧绷在粮食上的神经也将松下来了。 生物轮回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