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德尔松与勃拉姆斯之夜
作者:朱伟( 维也纳交响乐团
)
国家大剧院这几年到访的国际著名乐团与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越来越多。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纽约爱乐、伦敦、芝加哥、阿姆斯特丹、巴伐利亚广播、德累斯顿、波士顿、费城,这些大名鼎鼎的乐团轻易就都来到了北京,大剧院每年演出档期中都出现了各色我们期待而崇拜的著名艺术家的名字,大剧院似乎成了古典音乐在亚洲巡演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站,这使我这个极端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每年都能为不断享受一支支顶尖乐团所带来的喜悦而兴奋不已——北京在音乐生活上与世界各大都市的距离,感觉上真是越来越近了。
今年上半年,先是著名的美国指挥家斯拉特·金指挥在法国排名并不算靠前的里昂管弦乐团拉开序幕,然后3月哈丁率伦敦交响乐团,与王羽佳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与普罗柯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5月形成高潮,迪图瓦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紧接着加拿大指挥家雅尼克·涅采-西格英指挥费城管弦乐团。到6月,就是今年梅赛德斯-奔驰国际音乐节的开幕,来华乐团是维也纳交响乐团,由澳大利亚女指挥家西蒙娜·扬(Simone Young)指挥。西蒙娜·扬曾执棒2000年悉尼奥运会,她是当今古典乐坛走红的女指挥,尤以歌剧诠释见长。今年刚在汉堡歌剧院塑造了一版刻有她鲜明风格印记的瓦格纳史诗《尼伯龙根指环》,据说反响不错。
维也纳交响乐团晚于维也纳爱乐乐团近60年才成立,其名声因此长期被维也纳爱乐乐团所挤压。在奥地利,它的排名可能是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乐团之下,那就是排名第三。但“二战”前,著名指挥家如理查·斯特劳斯、布鲁诺·瓦尔特、克纳佩茨布什等都调教过这个乐团。“二战”后给它留下过深刻影响的指挥家,一是奥地利人卡拉扬,他在“二战”后被审查后,先在这个乐团任了十多年的首席,1954年接替富特文格勒,在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后,1960年才辞去在这个乐团的职务。二是德国人萨瓦利什(Wolfgang Sawallisch),他在卡拉扬之后当了十年这个乐团的首席。这两位著名指挥,尤其是萨瓦利什,给这支乐团留下了深刻影响,与维也纳爱乐不同,它可能更侧重于德奥风格的另一面:严谨,精湛而细腻。
那天晚上音乐会的上半场曲目是舒伯特1815年所作轻歌剧《萨拉曼卡的朋友们》前奏曲与黄蒙拉的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下半场是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二交响曲》。《萨拉曼卡的朋友们》相对是个比较冷僻的曲目,作为轻歌剧,它描写的是主人公阿朗索如何在朋友们帮助下,解救伯爵夫人奥莉薇娅,获取其芳心的戏剧故事。门德尔松的协奏曲则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这首协奏曲,在与其他三大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对比时,常因为其情感表达的程度,被一些音乐爱好者质疑其地位。但其实,门德尔松音乐之美,恰在浪漫的抒情美与其形式之完美统一。在门德尔松的音乐中,确实缺少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那样的情感冲突甚至分裂,但他所创造的完美旋律中却并不缺少丰厚情感。这首协奏曲的旋律美到令人心碎,要求小提琴演奏的技巧也华丽至极。黄蒙拉是第49届帕格尼尼小提琴国际比赛金奖得主,他在英国皇家与德国吕贝克这两所顶级音乐学院的深造,培养了他沉静地潜入作品气质深处的能力,使他轻易就超越了对帕格尼尼随想曲技巧的沉迷。我已经是第三次在大剧院听他与国外知名乐团的合作,真是一场比一场出色。也许是门德尔松的协奏曲更契合他自己内在的气质,从第一乐章那个充盈幸福感的主旋律陈述开始,无论内在细腻情感对旋律线有些忧伤的柔美舒展,还是华彩乐段辉煌技巧所表现的内心郁积上升为激动不已的情感表达高潮,然后再到第二乐章情感浓郁到无法排遣所构成的缱绻,第三乐章饱含喜悦对洒脱的投入,他将每一段委婉曲折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返场的《帕格尼尼随想曲》,则更多游刃有余。
那天女指挥家西蒙娜·扬的指挥,一开始因有些不适应而感觉其肢体语言表达过多。我喜欢祭司般地在沉静中对乐队强有力的控制,指挥并不需要频繁地随乐曲翩翩起舞。西蒙娜的门德尔松,因为西蒙娜情感投入的突出,尤显其肢体指示多余。但下半场,在勃拉姆斯第二号被称之为勃拉姆斯“田园”的这首交响曲中,就感觉到对她内在线条与色彩飘逸处的刻意强调。相比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表达的是含蓄中有点苍劲的情感,第一乐章犹如夕阳染红云天,松风徐来,波涛不惊中展开对美妙的流连,那种不断遇清泉晶亮地流动又不断被温煦感动的感觉,西蒙娜都能准确地捕捉到。勃拉姆斯交响曲中内省美的层次是很难把握的,西蒙娜给予第二乐章清秀轻盈的处理,不似老派德国指挥家处理得那么凝重;第三乐章中她对舞蹈美的强调则感染了乐队,使乐队的节奏把握生机勃勃。最后第四乐章,勃拉姆斯在欢欣喜悦中孤芳自赏的孤独感,西蒙娜也清晰地呈示出来,周围喜悦的洪流似乎冲激着他的孤岛,这就是勃拉姆斯独特的高傲的魅力。最终结尾,西蒙娜处理得也极干练,她让我忘记了对她肢体语言的挑剔。
( 澳大利亚女指挥家西蒙娜·扬
)
返场曲目,西蒙娜兴致勃勃地一次又一次强调她率领的这支维也纳交响乐团对约翰·斯特劳斯波尔卡与圆舞曲的解读,明显要在维也纳爱乐乐团之外,强调这个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气质。她更强调节奏精准的魅力,这是卡拉扬与萨瓦利什两位大师给这支乐团留下的财富。
比较而言,整体实力上,维也纳交响乐团当然无法与维也纳爱乐相比,尤其是弦乐与木管声部。但我想说的是,那晚的门德尔松与勃拉姆斯还是令人难忘的,这两个作曲家以两种不同的气质,演绎了德国精神两个不同的侧面,它们因其旋律、节奏与和声,感人至深。 之夜门德尔松维也纳勃拉姆斯艺术音乐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