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新城镇:未来之城的构想与实践

作者:庄山

兴元新城镇:未来之城的构想与实践0( 汉中市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内规划的汉文化产业博物馆 )

嬗变

兴元湖公园在汉中老城区以北4公里的城乡接合地带,水面辽阔,草木葱茏,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从兴元湖公园沿着村路向东走,就是郭青山所在的焦山庙村,由于正处在汉中市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的核心位置,郭青山成了第一批拆迁的对象。如今,他临时租住在原来一处养殖场的院子里,迎着院门并排停着一辆黑色的轿车和一台崭新的大型挖掘机。

郭青山今年57岁,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拆迁之前,他还是第四村民小组的组长,按照他的说法,虽然还是农村,但多少年前这里就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家家户户都应该叫“半工半农”。除了农忙时节,平时地里根本就见不到人。他家6亩地,每年小麦、谷子的收成,除去口粮,再去掉化肥和租用各种农业机械的成本,“根本就剩不下什么”。常年在外打工,是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这次拆迁,郭青山是拆迁面积最大的一户。他有两个儿子,所以从1999年开始,他分两次盖起来五开间四层的楼房,核算下来有上千平方米,刚开始盖的时候,大儿子才9岁,但在他的计算里,连孙子的房子都给建出来了。直到现在,这种意识他也没有改变,拆迁安置,算上两个孙子,他们家8个户口,每人65平方米,可以分到520平方米的楼房,尽管在北京当兵的大儿子将来未必回来,但他还是又多买了60平方米,凑成了6套房。

郭青山一方面觉得“搬迁跟你干啥没影响”,但另一方面,他也听邻居说,他们的拆迁补偿比西安那边还高。他拿着计算器边算边介绍,即便是家里没有房的,安置费、过渡费、拆迁奖励、装修基金、搬迁费这几项算下来,一户也能拿到手十几万元现金。他们家这台挖掘机就是买了安置房后用剩余的钱购买的。

兴元新城镇:未来之城的构想与实践1( 汉中市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全景(效果图) )

现在,郭青山原来的房址已经变成了示范区规划的“傥骆道”,村民们开始体会到了环境改善之后“城里”的生活样式。郭青山也会时不时地去路上走走,“手里有钱了,大伙心情也安逸了”。他说这条晚上已经开始亮灯的道路成了村民们的活动场,妇女们跳广场舞,孩子们玩游戏,还有散步、跑步、打羽毛球的,这条路几乎都占满了。

汉中市委常委、副市长王隆庆同时兼任兴元新区管委会的主任。按照王隆庆的介绍,兴元新区的征地拆迁方案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农民的补偿,更要考虑农民被征地后的长远生计问题。政府从货币、居住、收入、养老、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环境九个方面设计了保障方案。在按每亩5.2万元的补偿标准直补到农户的基础上,设定了人均65平方米的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同时为每名年满18岁的被征地农民一次性购买了养老保险。为了使被征地农民有保障、有发展,兴元新区为每一户被征地农民至少解决一个劳动力就业岗位,针对技能欠缺的失地农民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为每户被征地农民按6~10平方米配置商业门面房,由村(居)委会统一经营,使失地农民长久享受城市发展红利。

兴元新城镇:未来之城的构想与实践2

这样一种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模式,最大限度让利于民,使其生活有保障、生存有发展,项目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我们所设计的方案,希望真正从农民利益出发、从农民长远生计考虑,既能赢得农民的认可支持,也有利于工作的顺利推进,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模式。”王隆庆说。

郭青山已经看过了示范区的宣传片,他乐呵呵地开着玩笑,说等他老了也去示范区找个看大门的工作,天天就像待在花园里。对家园的变化,他充满了憧憬。

兴元新城镇:未来之城的构想与实践3( 汉中市委常委、副市长王隆庆 )

锤炼

“后发优势”,这是在汉中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汉中市规划局总工程师王阳说,以前在陕西省的10个地市中,汉中综合实力曾经仅排在西安后,位居第二。但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其他地区铁路公路的快速发展,汉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交通成了发展的瓶颈。那时王阳去西安,都是一早出发,路上最快也要七八个小时。这个阶段,相比于全国其他地方,汉中的发展滞后了。“滞后带来结果,是当时大量的工业企业没有进入汉中,反倒保住了青山绿水,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也使汉中成为地球同纬度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我们一年有300多天都是优质天气,像雾霾、黄沙这种天气几乎没有。”王阳说。

兴元新城镇:未来之城的构想与实践4( 项目配套酒店 )

国家秦巴山区扶贫开发支持计划把汉中定位为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而在接下来的进程中,汉中将摘掉交通闭塞的帽子,转而成为交通发达的枢纽。西汉高速、十天高速、宝巴高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刚好把汉中围合起来,这是汉中的一个高速外环。将于2017年建成的西成高铁,又会使汉中成为距西安、成都各一个半小时的中间节点。那时途经汉中通往全国各地的高铁,每6分钟就有会有一个班次。再加上今年即将通航的新机场,汉中的立体交通网络就会形成。“这势必带来我们旅游人口的井喷。”王阳说。

汉中市的老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定位的需要,在汉中城市最新的规划中,提出了“南移、东扩、西进、北优”的战略。汉中市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就承担着“北优”战略最重要的角色。为加快项目进展,于2012年12月,由汉台区政府、汉中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汉中万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三家共同组建了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示范区的项目招商、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由万邦集团的董事长杨海明担任这家新公司的董事长。

兴元新城镇:未来之城的构想与实践5( 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内景观:张骞文化风情街 )

对于示范区的定位,王隆庆介绍说:“汉中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汉文化建设项目是以汉文化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为基本立足点建设的一个综合型生态新城,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同时,为顺应国家发展新形势,我们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发展理念,提出将项目打造成为‘汉中兴元汉文化生态新型城镇建设示范区’。其建设既符合汉中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品位提升、城市产业转型的需求,也符合政策导向,是一个有利于推动汉中科学发展、有利于增进群众福祉的示范性项目,是我们‘北优’战略的核心所在。”

示范区项目主要包含三大核心工作:“以人为本探索‘城乡、社会、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新模式;以汉文化博览园为核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生态水系为依托重建汉中城市生态基底。建设遵循新型城镇化标准、低碳社区标准、智慧城市标准、5A级景区标准四大建设标准。兴元示范区建设的核心理念,在于注重‘质’的提升。”

兴元新城镇:未来之城的构想与实践6( 兴元示范区内建造的“武曲星桥”体现了汉文化元素 )

主导者杨海明为了把示范区建成优中的精品,更是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项目上。他认为“一个好的规划是走向成功的基础”,要求所聘请的项目总顾问上海艾斯贝斯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裁、设计总监艾轶锋博士一定要选择世界最好的设计公司,为兴元新区做方案。

第一次概念性规划,他们便组织了一个国际竞赛,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公司参加。他们从8家之中选出了德国、法国、英国的各一家公司入围。艾轶锋很喜欢德国公司方案:“对城市发展的理解与我们相通,对城市结构的设计很有弹性,保证了区域发展的灵活性,留下了想象空间,因而也更接地气。”

最终的方案,集合英国阿特金斯、德国AS&P和法国AS多家设计规划公司的智慧,最终以德国AS&P方案为基础,AS&P开始进行深化设计。2012年8月,兴元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政府部门审批通过。

“很少有机构在概念性设计阶段,就持续近一年时间,但是我们做到了。”杨海明说,“前期慢而细的锤炼,这个阶段我称之为震荡期,就是在肯定中去否定,在否定中肯定。只有经历了在反复否定调整后做出的方案,才可能是精品。”

按照杨海明的标准,示范区项目的各项内容都选择了专业领域的知名公司。德国AS&P负责完成控规概念性规划,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公司负责文化策划规划,美国SWA负责景观及水系规划设计方案,美国陆道(DAO)负责控规的详细性规划及道路设计。

另一方面,艾轶锋也同样挑剔。他并不认为选择了顶尖的公司就能产出精品,因为各领域都是站在自己的专业角度出报告、出方案,这与把最精致的五官拼在一张脸上并不一定是绝世美人一个道理。兴元示范区工作模式是从多个方面同时考虑的,城市、文化、生态、产业、社会,这当然不是个设计的课题。所以,工作在很多学科间同时开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但要整合在一起却是很艰难的过程。往往各个部门习惯了从自己的领域出发,缺乏统筹的概念。说起那时候的工作,艾轶锋回忆:“天天吵,比如道路、景观、建筑设计等部门不断碰撞。道路追求便利省钱经济,一条路定了标高,跟现状标高很接近,也很合理,做景观和水域规划的就要说了,我做水上旅游,水是平的,你这条路就不能根据现状走,要架起来。不仅是各大专业部门有碰撞,大专业里的各小专业也有矛盾,这是个不断锤炼的过程。”锤炼的结果,是形成更有创造性的方案。

谋篇

汉中老城原有的建成区是40平方公里,兴元示范区在老城区北侧,与老城区无缝相连。因此这27.7平方公里对于汉中城市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兴元示范区的形状酷似一把向东西两端逐渐收窄的扇面,如果单独裁下来,外形就像一架飞向南方的飞机。

在示范区布局的主导思想上,设计者将人的生活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道路交通系统以慢行优先为原则,并且做到了水陆两栖并行,城市服务功能和产业的布局也尽量放在慢行的最佳范围,强调“城市即景区、文化即生活、社区即园区”。艾轶锋认为,满足人的各层面的需求,才是城市升级的最高标准。因此只要坚持这一理念,把居民、游客、旅居者同等对待,理想国也并非乌托邦。

整个示范区的布局可以概括为,“一轴一带,两湖一核,三区二十四片”。

“一轴”,位于示范区的核心,即“汉源文化南北主轴”。自高铁站向北,贯穿全区,中间与“两湖”以水道重叠,与“东西一带”呈十字交汇,由此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依托“高铁门户交通枢纽”,以综合商业和高端商务为主;北段依托“文化生态十字轴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

“一带”是从东到西横贯在区域中部的一条13公里长的河道,即“汉水文化东西河带”。水面宽度从60米到300米,能够通行特制的汉文化楼船及生态旅游水上巴士,沿线分段串联8个“文化生态码头及休闲水岸商业区”,带动沿线社区均衡发展。

“两湖”,即“兴元湖和汉源湖”,位于整个兴元汉城的中心地带,也是兴元汉城的“文化生态轴心”。“南北一轴”和“东西一带”在这里十字交织,形成“汉文化高地”和“水生态谷地”。

“一核”,即“中心两湖”的核心地带,也是整个“兴元汉文化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核心区域,定位为“世界汉文化标志,国家汉文化客厅,百姓汉文化乐园”,统筹布局一宫、一苑、一府、两街、三馆、一园等“大汉宫”建筑群,总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一宫,即“汉宫”,专为世界汉文化大会、世界汉学大会、世界汉语大会三大国际盛会打造,综合利用为3000人规模的国际会展中心。汉宫同时又是汉文化神圣殿堂、汉文化艺术宝库、汉文化旅游奇观。一苑,即“汉苑”。位于兴元湖和汉源湖之间,恰是“聚宝盆”中的宝中之宝。特聘国际著名酒店集团管理,提供超五星级标准服务,拱卫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在此聚落,都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汉文化产业博物馆——汉服设计博物馆,汉方养生博物馆,汉语国际博物馆,汉乐传习博物馆,汉宴厨艺博物馆,汉字书法博物馆等等。汉苑又是一座汉艺术博物苑,这里以“汉文化”为主题,收藏、展示和交流汉代文物、汉文化书画、汉工艺珍宝。一府,即“汉乐府”,这是一个千人规模的“汉风歌舞宴中心”。两街:即“汉人老家风情街和张骞文化风情街”。两条街首尾相接,游客可以踏着张骞的脚印,走出汉街,走上丝绸之路。也可以跟着张骞的足迹,从西域带回汗血马,返回汉街,走回老家。三馆,即“汉中城市历史博物馆、兴元城市规划馆、兴元汉城未来体验馆”。这三馆分别代表了汉中及其兴元汉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园,即“蜀道乐园”。这是一个充满刺激、激情与想象,需要勇气、胆量和智慧的“冒险乐园”。

“三区”,即“以汉源区为中心,以东京区为东翼,以西京区为西翼”呈扇面形展开的三个行政区划。“汉源区”,定位为“汉文化生态旅游新城”及“汉文化国家休闲度假旅游区”;“东京区”,定位为“东方养生新城”及“汉文化养生产业园区”,以“传统汉文化及东方文化”为城区文化标志,元汉城的西翼,定位为“国际汉文化新城”、“汉文化国际教育园区”和“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世界汉文化及世界华人文化”为城区文化标志,重点发展国际汉文化教育、当代汉文化艺术、时尚汉艺产品加工业,配套汉。文化教育居住及旅居功能。

水道纵横将整个兴元汉城分割为二十四社区,被称为“水网二十四区”。每个社区,都有以该社区命名的“汉文化生态景观水道”与“东西一带”相连,有以该社区命名的“汉文化游艇”通达“中心两湖”,还有一座以汉朝400年中某个盛世朝代吉祥名称命名的“汉文化主题景观桥”,与同名的“汉文化主题城市干道”连接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汉文化特色社区水网—路网体系”。

文化

“他们位居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历经秦汉唐宋三筑两迁,却从来都是卧虎藏龙,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海桑田,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民族的成竹在胸。”这是2006年汉中获评“中国魅力城市”时的颁奖词。汉中文化悠久,雄踞秦巴腹地。临汉水、面汉山。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秦末农民大起义,刘邦封王,退居汉中,养精蓄锐,进而出定三秦,建立汉帝国,其后便有“汉人、汉字、汉家衣冠”的称谓。悠久的“汉文化”,是汉中的城市灵魂。兴元新区不仅将“汉文化”融入到了规划体系与建筑语言中,而且以“汉文化”为核心,形成独特的生活体验。

汉文化的承载并不在一石一瓦,而在现代“汉人”衣食行止之中。正如文化顾问团队灵山文化旅游研究院的解释:“游客来到这里的医院,拿到的是中药配方。这里的学校特别重视汉学的教育。甚至这里的美容院,用的都是汉方。大到街道、桥梁的设计,小到每一个门牌号码,都诉说着传统汉文化的传说和故事。在这里,访客有更多的机会穿着平时很少有机会穿的传统汉服。”

“汉源”和“汉兴”是兴元新区规划总纲的两条线索。一是守护“汉源”,以自然生态的汉水之源为根,以中华民族的汉文化之源为魂,这是兴元新区发展文化旅游的根本优势;二是促进“汉兴”,以汉朝初兴的历史辉煌为底色,展现汉文化振兴的美好未来,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兴元新区建设的时代机遇。

在兴元新区具体的文化空间规划与分布布局上,可以用“三汉三京,三区三教”来概括:以汉代的汉源、东京、西京为兴元汉城三个片区命名;以儒、道、释三教,建设三个片区的文化地标。

同时,以汉朝的红、黑、黄三色,分别作为三区的视觉主色调。三个片区中,每个区都划分为两个文化主题街区,共六个主题街区,每个主题街区各有一个文化特色市集,共六个特色市集。六个主题街市分别栽植一种行道树,共六种文化行道树。

兴元新区的文化公共设施与旅游设施,所有人都可以共享,三个片区和一个扩展区,将各建一个主题文化广场。围绕每个主题文化广场,各建一个主题文化中心。每个广场及其文化中心,都是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和市民中心于一体的“汉文化旅游综合体”。

每个广场及其文化中心,都是一处文化景点,都具备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功能。在道路的文化规划上,以“追寻汉文化记忆”为线索。兴元新区的每一条道路,都有一个汉文化主题。例如以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著名蜀道,为兴元新区的南北向干道命名;以益州、凉州等汉代13个州,为兴元新区的东西向干道命名。

在社区规划上,兴元新区的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位汉文化名人的“故居”:全城三个片区,每个片区分为两个街区,每个街区分为四个社区,共24个社区。每个社区分别以一位对汉中有过历史影响而且又影响过汉文化的名人命名。每个社区围绕其命名,建设独具特色的汉文化主题社区,重点建设一个“学习型中心”,包括一所汉文化传习所,一座小型活态博物馆,一个多功能市民中心,一个社区游客接待中心和一个社区家庭客栈服务总台。

兴元新区的文化导引系统,以汉高祖颁布的法典《九章律》为灵感,进行城市识别系统、道路标志系统、文化解说系统、旅游导览系统、城市宣传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形成一本文化“汉文化生活方式指南”。

兴元示范区项目注重将文化融入到生活中,强调“文化的转化,文化的物化,文化的活化”,让来到这里的人不是买票去参观或瞻仰文化,而是在随意的吃喝玩乐中去不经意地感受和体验。走在路上,路灯、座椅、标志牌甚至垃圾箱都是文化,汉人老家街里,汉服、旅游工艺品也都是文化,园区巴士或者水上巴士同样可能会是汉代的造型,整个示范区的86座桥梁也是“汉文化的博物馆”。

位于汉文化展览中心的汉乐府,充当了展示汉代宴饮文化的角色,其中分为舞、乐、宴三个主题区域,在2600平方米的“舞”主题曲中将包括室内文化主题歌舞,演绎踏歌表演、酒令歌舞和剑舞,室外庭院兼作舞场。“乐”的区域分为8个演奏汉代乐器的小型表演区,“宴”由两个500平方米的晚宴厅和室外园林组成。

艾轶锋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回到城市的本质,“而各地现实的情况是,一说做文化,常常就是把老祖宗的东西搬出来就往上套,无论你套的是机理还是元素,都没有自信。我们所追求的文化强国,并不是这样。事实上,我们在努力创造新的文化,它应该是现代的,也是面向世界的。兴元示范区项目的文化品质,就是要显示出这样的自信”。

“这些项目的建设,使汉中的汉文化得到集中展现和诠释,在国内具有唯一性、独特性。随着汉中交通瓶颈制约的破除,会吸引更多的外地客人到汉中来了解真正的汉文化,带动汉中的文化、旅游等三产发展,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王隆庆说。

生态

汉中北有秦岭,南有巴山,山地、丘陵占了全区总面积的94%,森林覆盖达到62%,植被覆盖达到90%。汉中因汉水而兴。汉水发源于陕西,干流自西向东,经陕西流入湖北,在汉口注入长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也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标准最好的大河,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汉中境内总共有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水资源非常丰富。

因此兴元示范区在生态打造上首先强调的就是水生态的重建。这显然是一次“逆城市化”的研究,设计者先是做了一个退回去的推论。“如果当初就有生态的概念,那城市进程的脉络会是什么样的?在汉中,如果没有现在的城市化的进程,它的567条河流是从哪里来的?市区以外的河网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市区没有了?”

设计师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恢复的水系生态系统,用它作为城市的脉络。“汉中原本是水网很发达的城市,如果以前没有破坏,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之下,先构建找回原始的生态系统,虽然难免有人工的动作,但至少是按照原本的生态机理运行。”艾轶峰说。

SWA景观设计公司“以100年设计,300年校核”作为水系的设计标准,用一条贯穿东西长达13公里的河道将示范区内原有的7座水库串联起来,包括兴元湖也是过去的一座八里桥水库,而这条水系还必须满足行船的要求,行船水道平均水深3米。在项目的核心区,布局了兴元湖和汉源湖两处湖泊,为了实现防洪、防涝,还在6条进水口和5条出水口都做了控水的设计,并且还在很多地方设计不同类型和尺度的控制措施。

而最具特色的设计来自水质处理。即用生态的技术来做净水,水的补充不依仗于水库补水和自来水,而通过生态的手段进行雨水收集,并且保证补充的水的质量要达到三类水质。另外,景观水系具有自净功能的,采用了最小干预原则,同时解决了城市暴雨积水的弊病。

艾轶锋说,假如有驾照,居民或游客可以在兴元示范区内买一艘自己的游艇,开游艇能到达区内任何一个组团。

有水系就有了生命走廊,就有了动植物的环境,杨海明所津津乐道的“大水大绿”的目标也自然就呈现出来。副市长王隆庆对此也是信心满满:“如此兼具良好的水体环境、空气环境、绿化环境,这是汉中的优势,这样一个宜居宜业的环境,必定会吸引更多的外地客人来汉投资兴业、定居生活。”

活力

种植西洋参的刘春生也是汉中中药产业链条上的一环,他的家远在距离汉中80多公里的秦岭中。兴元示范区的建设,拉近了刘春生与城市的关系。中药产业将成为兴元新区重要的一根支柱。刘春生也将寻找到他新的机会。

中药产业在汉中有着悠远的历史,秦巴山区这座天然的生物基因库,仅药用植物就多达1600多种。杜仲、猪苓、天麻、附子、西洋参等都是汉中的名品。

顺着留坝县张良庙旁边的道路向紫荆山深处走,天下着小雨,窗外的绿色显得更加葱翠,远山蒙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

在盘山路上开了大概30分钟,顺着大路边向下走,走过一座木桥,溪水边就是刘春生的十几亩西洋参棚,他正在一侧的棚里浇水,儿子和爱人也在另一侧的棚里忙活着。

西洋参性喜阴凉,又不能淋雨,所以参棚就有两层顶,一层黑色的遮阳网,一层白色的遮雨棚,一路上这样的参棚随处都能见到,但像刘春生这样大面积种植并不多见。

1985年,分田之后允许搞副业了,刘春生一家养鸡、养猪、种木耳,再不用一年干到头还欠生产队几十块,但日子过得依旧艰苦。这时候,乡里下来人号召大家种西洋参,西洋参至少4年才能成熟,并且种一次之后土地肥力就不够了,需要轮休3年,并且种参技术含量高,有病虫害的风险,当时全村只有两户选择了种参。刘春生也只是用自己4亩地中的一小块参与了,结果1990年他那一茬参让他成了留坝全县第一个万元户。

刘春生说着,脸上简直笑开了花,好像他又回到那次去县上领奖戴大红花的时候了。“我那茬参长得特别大,产量高,整了个特一等,卖90多元一斤。”

受到刘春生的刺激,村里种参的逐渐多起来,但由于参对土地条件要求太苛刻,更重要的是稍不留神就会颗粒无收,两年育苗再移栽两年,这4年里时刻都得操着这份心。刘春生每天一大早就会到自己的参棚里,除草、除虫都是手工操作,在他看来,“只要你不去打牌就能种出来”。但现在,全村又只剩下他一户在种参了。其他村民有的去养大鲵(娃娃鱼),有的去种猪苓,因为猪苓种上不用管,到3年收获就行。

刘春生一直坚持种西洋参,这么多年,他不断地在摸索经验,比如用高秆作物种在轮休的西洋参地里,只需两年这块地就又能复种,而大豆、洋芋、辣椒等就不行。他儿子现在也不再出去打工了,跟他一起种参。明年他能出两亩参,每亩常产六七百斤,好的1000多斤。他了解到每斤的价格在110元到150元,算下来至少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而他判断市场的逻辑是:“人家都种的时候你别整,人家都不种的时候你多整。”

几年后,刘春生将在兴元示范区也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汉中多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中药材品种,但大多还是处于最低端的原料市场,缺乏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没有核心科技支撑,无法形成科技转换。在兴元示范区的规划中,这一点恰好得到了补充。兴元将整合汉中的中药产业,支持本地品牌发展,并以中药为纽带,将汉方医疗与度假养生、养老等产业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作为一座生态新城镇,它的活力不仅仅在于旅游人口爆发的热闹,更在于它自己内生的生命力,而这一点将会在产业培育上得以实现。杨海明在谈到兴元示范区产业发展重点时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主动应对国际生态经济潮流以及秦岭生态功能保护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求,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将巨大的生态环境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中国西北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基地。”

在规划中,兴元新区设立了观光旅游产业集群、休闲度假产业集群、文化娱乐产业集群、教育培训产业集群、医疗保健产业集群、养老养生产业集群、艺术工艺产业集群等七大产业集群。产业是城市的造血器官,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产业将带来新的机会与新的市民,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完善,成为城市充沛的活力源泉。 新城镇构想兴元之城实践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郭青山汉中社区功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