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海明:记得住乡愁
作者:庄山( 杨海明
)
振兴之梦
会议、座谈、听汇报、洽谈合作,杨海明几乎就没有自己的时间。
杨海明生长在汉中市勉县新街子镇史家湾村,从这里到汉中市中心不过30多公里的距离,沿着108国道开车过去,大概也就是抽几根烟的工夫。经过20年的奋斗,他的万邦实业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十多家分公司的跨行业企业,资产规模也达到了上百亿。每天“不是在天上飞,就是坐车里跑”的杨海明,国内国外到处考察,见了很多世面,谈了很多合作,但他好像就始终走不出这几十公里的圈子。
小时候秦岭脚下的生活尽管艰苦,但给他留下的却是许多美好的记忆,秦巴山水总令他难以割舍。勉县的古城墙、诸葛读书台、定军山,汉中的古汉台、点将台,留坝的萧何追韩信处、张良庙,更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带给他许多神驰的遐想。每次看着外面城市的繁华,他都不禁要想到家乡,在他内心中一直深藏着这样的抱负:“我想看到汉中城市的发展进步,汉中这么优越的资源条件没有合理开发利用,从个人历史责任角度来说,我内心是不安的。”帝王将相、铁马金戈,都曾在汉中粉墨登场。他憧憬着兴元新区能让汉中重温汉唐荣光。这个梦想是中国无数个城市正在进行中的、在新的审美模式和新城镇化价值框架下的城市化的缩影。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杨海明做的每一个项目在外人看来总显得有些“超前”。2011年,当杨海明准备聘请上海艾斯贝斯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裁、设计总监艾轶锋出任兴元新区设计总顾问的时候,这位在德国公司做过多年设计总监的博士为他大胆的想法感到震惊,以一个人的力量去推动近28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建设,更显示出了一种气概。
( 杨海明80岁的老母亲至今仍在老家生活
)
艾轶锋说这种震惊感以前就有过一次。当时万邦在汉中做时代广场项目,项目建成后杨海明执意要重做外立面,机缘巧合这个事情介绍到了艾轶锋这里,那时候他还在德国。于是,艾轶锋理想化、不计成本地把当时只有德国和韩国才能生产的一种材料用了上去,“死贵死贵的”。让他没想到的是,杨海明竟然痛快地接受了他的方案。那次给他留下的印象,是“这个杨总真敢糟蹋钱”。而在这次参与到兴元新区项目中,他才逐渐理解了杨海明的梦想。
艾轶锋是住建部聘请的专家顾问组的成员,全国各地的项目他也参与了不少,他在杨海明身上发现了那种“天生的朴素智慧”。而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稀缺的元素,“因为现代社会大家都在想着怎么走捷径”。在项目做概念性规划之前,杨海明反复强调的人、文化、生态三个核心要素,不仅符合了国际城市发展的理念,也跟如今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生态新城镇理念完全吻合。在艾轶锋看来,杨海明既有理想主义、又注重实干,既敢于投入、同时又对商业的运行规律有清晰的判断和掌控。如杨海明一样,艾轶锋对兴元新区充满了信心,他说:“这个项目要打造出新型城镇化的汉中模式、陕西特色、中国方向。”
( 建于汉中汉台的万邦时代广场
)
鞋子与竹子
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执掌推进城市进程大项目的董事长,杨海明始终把从小经历的生活当成人生的重要一课。
( 兴元新区蜀道乐园
)
他的老家史家湾村位于秦岭山地向盆地平原过渡的丘陵带上,一条被称作外坝河的溪流将村子的几个村民组分成了南北两个区域。杨海明老家所在的村民组在北边,更靠近山,都是坡地。
今年61岁的刘金成比杨海明大了16岁,他们原来的家相距只有30米,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的杨海明“勤奋能吃苦”。杨家当时日子过得很艰苦,杨海明五六岁的时候就帮大队放牛,经常天不亮就跟着一些大孩子一起去捡牛粪。那个时候,一个大人一天也就能挣10个工分,十五六岁的孩子算5个工,而小孩子们放一天牛不过两三个工。折算下来,10个工也才2毛钱。
据杨海明回忆,他的父亲最早是村里的支书。在他记事的时候,父亲已经到县里民兵团当团长去了。由于跟哥哥姐姐的年龄差距大,哥哥参军、姐姐出嫁,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当起了家里的“壮劳力”。他依然清晰地记得瘦小的身子担着好几十斤粪肥时步步艰难的情形。
杨海明80岁的老母亲看上去身体还很硬朗,对苦日子还不能忘怀。“那时候就不能提,提起就想哭”,连吃穿都没有,有人给点布,就“给娃沟子上补补,都是紧紧缩缩的”。而最让她不能释怀的,还是过早开始干苦力,把这个“二娃”个子都压小了。
说起这些经历,杨海明倒还觉得“其乐无穷”。在挣工分之外,他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挣学费。秋天,他会去打槐树籽、野桐籽卖钱,都是几分钱一斤。就是靠着家乡各种“山水的恩赐”,他靠自己支撑了他整个的学习生涯。
但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村里的泥土路,“天晴似刀,下雨似胶,犁田时用罐罐浇”。一旦下了大雨之后,一脚踩下去整个脚踝都会陷进泥里,这时候就要用手去帮着往上拔,一年四季他都会赤光脚,甚至跑十几里路去看电影都是“打着净脚片”。冬天要想穿上鞋,就得好好表现,提着筐子找猪草,回来做好了喂猪,表现好的话,母亲就奖励一双缝制的鞋。晚上,他和母亲围着炉子,帮母亲准备纸样和糨糊,看着母亲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等他迷迷糊糊醒来的时候,就能幸福地穿上鞋子去上学。
11岁那年的夏天,他想要一双当时很流行的那种土黄色的塑料凉鞋,于是走了十多里路赶到勉县县城。但父亲最终给他买的却是那种缝着橡胶轮胎底的草鞋,让他穿上一双,还给他肩膀上搭了一双。他恼怒地把两双鞋都扔在地上,也不顾父亲的呼喊跑回家了。
当时村里的大人会在农闲的时候偷跑到大山里割竹子,回来编扫把或圆筐卖钱,一个扫把能卖到1毛5分,一个圆筐能卖3毛左右。俗语说:“谷家沟,三道梁,祖祖辈辈编圆筐。”这是当地农户祖传下来的一个副业。但这种竹子长在深山里,路上随时都会有危险,所以再穷的人家一般也不让孩子去。
刘金成指着村北的秦岭介绍,割竹子是要翻过第一道浅山,再走十几里平路,进到最后面的深山里。总共要走三四十公里的路,割一趟竹子最少要两天时间。一般大家都会包一包浆水菜蒸饭作为干粮,由于山里老鸹多,所以必须藏好干粮,如果不小心被老鸹吃了,就要饿肚子。
从县城跑回来的杨海明憋着劲准备跟着大人们去大干一次,从中午开始他就偷偷地藏一点饭,晚上他用家里那条油腻腻的毛巾把饭包上,等到半夜,看到大人们开始动身了,他就远远地跟在后面,走出去20多公里天才渐渐亮起来,当大人们发现他的时候,虽然很气愤,但也不能把他一个人赶回去了。大人们的埋怨他权当听不见,在必经的一处悬崖险道大人们拜山神的时候,他竟然童心大起说了类似摔下去就完了这样不吉利的话,更是遭到了严厉的呵斥。
第一次进山割竹子,他不知道要用石头把干粮掩住的诀窍,结果晚上干粮就被老鸹给叼吃完了。他也不懂得阳面发黄的竹子才是又硬又坚韧,结果在阴面砍了半天没用的绿的竹子。肚子可以用野芹菜、山野菜之类的东西打发,但由于没有经验,他一下子把自己陷入了险境。砍完竹子后,贴着地面会留着许多尖尖的竹根,有经验的大人们都是脚蹭着地走,而他却跨着步子就进去了,一根竹刺直接穿进了他的脚掌,由于大伙儿都相隔很远,他就那么忍着疼呆呆地站了好几分钟,然后抱着腿用力将脚拔了出来。
杨海明说,那时候山里长大的孩子都皮实,他把衣服撕下来几条,自己把受伤的脚捆住,竟然又坚持着砍完了竹子。回来的路上,他也没有声张,饿得都快眼冒金星了,他依旧那么一瘸一拐地跟着。
通过这次历练,让杨海明发现“生存能力是在危险和艰难中锻炼出来的”,他也认识到,要想获得成功的乐趣,就必须具备勇气和坚韧。
娃娃鱼的学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杨海明从小获得的经验,而这也是他第一次“创业”的选择。
张龙慧现在是勉县一中的语文老师,他也是杨海明高中三年同宿舍的同学。上学时,他记得这位班长是“宽厚诚实”、“口才很好”,而工作之后的一次偶遇聊天,他才惊讶地发现杨海明“头脑特别灵活”。
另一位高中同学纪新印说,上学时杨海明就表现出做生意的禀赋,当时他的家距离学校近,杨海明有时候会住到他家复习功课,他们家旁边的邻居是母子两人,母亲有风湿病,家里日子很苦,当时杨海明就给他们出主意,说距离学校这么近,可以做饭卖给学生。结果,母子两人靠卖学生餐,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养娃娃鱼,是杨海明的第一次创业。上高中的时候,他注意到娃娃鱼市场的火爆,而同时他也了解到,很多人捕捞的方法是用农药毒或者用炸药炸,他觉得这种涸泽而渔的粗暴方式既笨又糟蹋东西,对家乡环境更是“灭顶之灾”。他想,其他的鱼既然能养,娃娃鱼也一定能够养殖,于是,他独自跑到了出产娃娃鱼的留坝县火烧店乡佛爷坝村。
每天晚上他都到河里去,拿手电筒看娃娃鱼,逐渐了解到娃娃鱼的习性。娃娃鱼是两栖动物,喜阴凉,多数时候躲在深水的洞里。他发现,1.5米到2米深的洞里都是娃娃鱼的栖身之处,天气一热它就爬到水上来乘凉。娃娃鱼身上油腻,特别光滑,即使捕到,双手抓都抓不住,在水里更抓不住。娃娃鱼一个星期要吃一次东西,喜欢吃鱼和带腥味的东西,吃的方式是直接吞进去。
研究清楚以后,他就设计了捕捉方案。先抓了几只癞蛤蟆和青蛙做诱饵,用竹竿一头削个叉子,扎一坨肉,送进洞去,尼龙绳扎住竹竿的另一头。头一天晚上放了三条绳子,结果两条绳子被娃娃鱼拖到洞里去了,类似的捕捉细节他反复了多次,终于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捕捉方法。
有了种鱼之后,他开始尝试着养娃娃鱼。他设计的鱼坑有两人多深,5米多宽。根据娃娃鱼的习性,他在中间用石片搭成一层层的塔。他说,娃娃鱼的卵像乒乓球一样,透明状,孵出来的小鱼像小蝌蚪一样,小娃娃鱼爱吃小鱼小虾。
当时,串村收购的商人只要一斤以上的大鱼,杨海明发现,娃娃鱼夏天60元一斤,而到过年的时候90多元一斤。于是他就去收购别人不要的小鱼先养起来,准备价钱好的时候再卖。发展到后来,他已经有了8个娃娃鱼坑。
在村里,他住在杨小华家,杨小华那时候还在上小学,和哥哥一起都成了杨海明的助手。杨小华记得,当时家里还没有电灯,晚上的时候,杨海明要在家里煤油灯下看书学习,他的哥哥负责在山上看着鱼坑。
过了一年多,在杨海明憧憬着大丰收的时候,“意外”也发生了。盗鱼的一伙人请杨小华的哥哥喝酒,结果趁着他醉酒,一晚上将8坑鱼几乎偷了个干净。
这次遭遇,反倒令杨海明更豁达了。他想明白的道理是:生意也需要看跟你有缘还是无缘。他把8个娃娃鱼坑连带着残留的鱼一起转让出去,离开的时候,还给村里的左邻右舍都送了礼。
杨海明说:“我从小在汉中长大,生活、学习、工作、创业都在这里完成。汉中承载了我所有的经历,无论现在或将来我有多么大的发展,对于这个城市、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始终存在。”
史家湾村的村支书混剑英说起杨海明是赞不绝口。她感触最深的,是杨海明身上“深厚的乡土情谊”。杨海明不仅在早年间为村里修了10多公里的道路,还坚持每年都给70岁以上的老人礼金,正月十五汉中花灯的时候,他还安排将老人们拉到汉中去看花灯,并且他还多次跟混剑英说,如果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给他打电话,他能解决的就一定解决。今年,他又出资100万元,要帮村里建一个新的村委会,请上海的设计院设计,老年活动室、图书室等各种功能齐全,他跟混剑英说:“咱要建得超前一点,建成汉中一流的村委会。”
给混剑英留下更深刻印象的还是杨海明的“低调”,他在每一次帮着村里做了事情之后都会嘱咐对方不要张扬,当面向他索证的时候,他会很“真诚”地告诉你,他真的没做过什么。但一些零碎的材料上记载:在勉县修建“村村通”公路时,他捐资900余万元,修建“村村通”公路18条、农业灌溉U形水泥渠186公里;在汉中留坝捐建希望小学一所;在汉中西乡县高川镇对口扶贫周家河村;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共捐款480万元……
家国情怀
杨海明创业和发展的历程充满坎坷,但每次挫折之后他的发展又总会有一次跨越,这主要得益于他敏锐的判断力和长于思考的特质,他把这叫作“苦难增智慧”,他甚至坚信“失败奠定了好的基础,如果太顺利,无法激发个人潜力。发展就会受限”。
真正让他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还是煤炭行业,当时,他看到勉县、汉中一些工厂、乡镇企业生产所需煤炭十分紧张,但由于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难以缓解,一些厂矿被迫限产甚至停产。于是,他带人到宁夏、陕北、甘肃、四川一带实地考察,研究各地煤矿的煤炭品种、发热量及生产能力,根据勉县、汉中一些厂矿的实际需要,同煤矿签订煤炭购销合同,又联系公路、铁路部门,疏通运输渠道。
至今,史家湾村62岁的村长史平安还记得杨海明刚开煤场时,骑着自行车、摩托车跑来跑去风风火火的样子。到1995年,杨海明在外地已经有了自己的煤矿,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作业,周边的发电厂都是他的客户。勉县的所有用煤几乎都是出自他这里,汉中市的煤炭市场,他也有绝对的市场占有率。那段时间,动辄浩浩荡荡来去的运煤车队也成了当地人们记忆中的一道风景,当然,这也是他财富积累最快的一段时间。
“乐于助人”是认识杨海明的人对他的共同评价,他一直抱有一种非常朴素的价值观,“我们所探索的是如何促使事情让更多人满意、让更多人获益”。随着他陕西省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工商联合会副主席这些身份的加入,他那种源于生活的朴素价值观也在不断进化,他常常问自己:做这个事情能为老百姓承当什么?能对地方发展起什么作用?
时代广场是汉中的商业中心,也是汉中著名的标志性项目,每天早晨,在广场回字形的景观步道上,都至少有8个健身团队在活动。练习太极剑的吴师傅说起时代广场显得很自豪:“这样的项目当时在西安都没见过。”
2002年时,杨海明开车路过汉中市中心的北校场,这块相传是刘邦练兵的地方当时是一个老百姓锻炼的场地。他觉得这块宝地之所以没有开发,是那些企业缺乏超前眼光。他直觉上判断这里应该是一处商业的所在,同时要兼顾老百姓的活动场所,但具体做成什么样,他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构想。于是,他带着技术人员再次对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全国各大城市进行考察,通过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获得了基本的判断之后,他又把眼光投向了国外的那些著名的城市,说起来,他担心的并不是挣不挣钱,而是这个东西做出来用国际的眼光看,是不是代表着先进的形象。
当这座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工程做完后,杨海明又觉得外立面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不足,硬生生地耗费4000万元进行了重新改造。已经跟随杨海明10多年的总经理佘洪涛,当时对这种做法很是不解。按照他的计算,如果加上耽误一年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这次改造的“损失”就将过亿元。同样让他困惑的是公司做经济适用房项目,建造标准高而售卖价格低,“简直让别的开发商都没法做了”。但现在回过头来想,他也承认,“当时看着好像是有损失,但对公司形象和口碑的提升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假如没有这些努力,政府和市民不可能对万邦实业有这么大的信任”。
2013年12月中央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并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艾轶锋认为这样的理念才代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走上了正轨,让他很难理解的是,杨海明在兴元汉文化旅游示范区启动之前所提出的理念和观点竟然与中央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不谋而合,并且还是如此地契合。而杨海明向他解释的根本缘由还是自己内心那朴素的家国理想,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个项目打造成“六大中心”,即:第一,以汉中丰富的汉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弘扬传统汉文化的展示中心。第二,以汉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的融合为发展理念,打造展现现代汉文化的体验中心。第三,以汉文化对外展示及合作交流为重点,打造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心。第四,以汉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特色支撑点,打造汉文化主题的产业中心。第五,以城市生态水网体系为脉络,打造新型城市建设的生态中心。第六,以汉中独有的汉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为特点,打造陕西省南部区域的旅游中心。
杨海明充满自信地说:“兴元新区将成为以人为本,探索‘城乡、社会、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六位一体,共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的样板示范区。” 记得住汉中盆地杨海明汉中农村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