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大国关系”还要接着“耗”
作者:宋晓军( 7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国务卿克里共同出席中美第六轮“战略与经济对话”联合开幕式
)
7月10日,中美第六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后,海外媒体并不像国内媒体那样注重对话的“成果”,而是更注重“分歧”。比如路透社在报道中称:“并无迹象显示双方在棘手的网络安全和海洋纠纷问题上取得进展。”对此,一位看过我在2014年第8期《三联生活周刊》上写的题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耗着”》专栏的媒体记者给我打来电话,开玩笑地问:中国“耗”出结果了吗?我回答:你要看出“结果”,要先关注有关海军建设的信息。
我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我在那篇专栏里是以海军建设为例子的。巧合的是,就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始前9天的7月1日,美国海军向国会提交了“海军未来30年造舰计划”。随后,在7月7日,美国海军的第一、第二“把手”——作战部长和副部长就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对2015财年国会要削减战略导弹核潜艇拨款的“申诉”。他们在“申诉”中强调,若如此削减拨款,海军将无法保证现役的1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正常运营的安全。而按照美国与俄罗斯新签署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未来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中的70%都将部署在这些核潜艇上。除此之外,海军作战部长还首次对媒体“诉苦”说,如果未来10年严格执行2011年的“预算控制法案”,海军将无法完成未来30年维持306艘舰艇的计划。特别是预计2021年开工建造、替代“俄亥俄级”的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计划更难以落实。面对美国海军的“诉苦”,政府和国会会不管持续攀升的财政赤字继续按目前模式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吗?7月2日,美国政府中的文职海军部长马伯斯(Ray Mabus)签发了一份海军未来三年的转型计划书。在“计划书”中有三个事件节点:2014年寻找机会,2015年进行需求评估,2016年制定转型的实施计划。同时,“计划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转型要基于“人”、“平台”、“能力”和“伙伴关系”四个关键要素,原则是不浪费纳税人的每一美元。很显然,作为政府中文职官员,马伯斯是很清楚政府“钱袋子”是必须要收紧的。那么按照这份“计划书”,美国海军怎样才能“减支增效”呢?现实的例子是:利用“伙伴关系”这个要素,让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承担更多的军事职能,即美国海军“减支”收缩,让日本“增支”扩张。
接下来的问题是,美国加解禁了集体自卫权的日本,在西太平洋对中国能维持多长时间的“优势”呢?我们可以把2021年设置为一个时间节点来测算一下。假定美国严格执行“预算控制法案”,其军费在未来7年大约要下降20%。而日本只能采用增加消费税的办法小幅增加军费(日本增加5个百分点的消费税,除去填补社保的增幅,只能维持军费的小幅增长),将财政的赤字危机向后推。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只要能保持7%的经济稳定增长,并按时完成今年7月1日出台的财税制度改革(政府承诺2020年完成),届时中国的军费按正常增幅应该是现在的两倍。也就说,届时中国军费大约是美国的40%~50%,是日本的4~5倍。这样,中国海军的实力比起今天,一定会有更大的改观。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是可以淡定地“耗”下去的。因此中国领导人在7月9日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成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当然,在这期间为了防止有人“发疯”,领导人也一直在强调军队要做到“能打仗、打胜仗”。 还要大国关系接着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