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地”组织卷土重来
作者:徐菁菁( 6月30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在叙利亚拉卡地区游行示威
)
6月上旬,一支名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的逊尼派极端组织从伊拉克与叙利亚接壤的北部边境发动大规模进攻,轻而易举就攻下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这支仅拥有1.1万~1.3万核心武装人员的非正规军用一天的时间向前推进了200公里,直逼巴格达。
目前他们并未对层层设防的巴格达展开进攻,虽此,如今它控制的地区已跨越伊拉克和叙利亚。在伊叙边境两侧占据近20万平方公里土地,所辖省(市)数量据称已达16个,人口近400万,已完全具备了一个国家的规模。6月29日,这一组织声称要建立一个逊尼派领导的伊斯兰理想国,组织头目巴格达迪要求全球穆斯林向其效忠。与巴格达比较,他们更重要的目标是“建国”——国际社会确实需要考虑:中东的版图是否将发生变化?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究竟为何种组织?
仔细地分析,它是第三代“基地”组织,或者说是变异了的“基地”组织。与“基地”组织前两代对抗西方不同,这一代“基地”组织,尤其以极端逊尼派组织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为代表,他们的目标由外而内,什叶派替代西方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曾经“文明的冲突”,被教派与信仰的冲突代替。理解伊拉克境内的这场内战,特别是理解极端逊尼派的崛起,其起点仍得从“冷战”结束后,第一次海湾战争论起。这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以一场战争而完成对苏联失去的中东资源的接收。之后,小布什采取更为激进的战争选项,将萨达姆政权抹去。这两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伊拉克的政治格局。
与伊拉克战局同时,美国稍早还在阿富汗打了一场更耗时日的战争。曾经由美国资助的反苏联的“基地组织”,就是美国在阿富汗战场上主要的对手。2011年,本·拉登被击毙,或者这是反恐的一个标志性胜利?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本·拉登也被抹去了,但作为一种符号,他的死亡或者是另外一种新生。之后,基地组织不断地因势蜕变。“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即为变异后的第三代。
抹去萨达姆之后,阿拉伯复兴党40余年构建的以泛阿拉伯主义为核心的世俗化的国家身份认同崩溃瓦解,沉睡已久的传统力量被释放出来。国家内部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宗教派别之间、世俗主义者和伊斯兰主义者之间,此起彼伏、持续对抗成为伊拉克战后国家重建的重大挑战。这个时候,2011年,在取得击毙本·拉登标志性胜利的同时,奥巴马政府决定从伊拉克撤军。因为两次战争,伊拉克世俗化的国家认同被瓦解,再由于美国的撤军,这个国家极端脆弱的各教派、各地区与各民族之间平衡,失去支柱。动荡渐起。伊拉克的动荡,接壤伊拉克之东的波斯民族的伊朗,以及南部接壤的君主政体的沙特阿拉伯,三国之间,平衡亦不复存在。
更让人意外的是,就在美军撤出这一年,一场名为“阿拉伯之春”的运动席卷中东。这场以民主诉求为表征的运动,其内里则一如之前的伊拉克,国家内部结构性矛盾的显性化,更大面积、更多国家亦因此动荡。中东失去平衡,或者说中东进入一个再平衡的过程。在这种混乱的格局里,“基地”组织卷土重来。只不过,现在他们对西方的兴趣不再如其前辈。教派之间的分歧,被他们重新借为思想资源,以求建立自己的理想国。或者中东于我们,只是一个遥远的地理概念,而“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也只不过是一个绕口的名词而已。可能实情不应如此。
2014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中国石油消费国增量水平也位居世界之首。中国进口石油中有一半来自中东。其中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的石油外运都要通过伊朗控制的霍尔木兹海峡。目前伊拉克出口原油的一半供应中国,中国是伊拉克石油产业最大投资者,中国在伊共有1万多名中资企业员工。在伊拉克战后的国际投资中,中国的投资占到60%。所谓全球化,当然不是一个听起来响亮的词语。
在这一背景下理解中东成为一种必需。ISIS、“基地”组织和伊拉克则是我们进入中东、认识中东的入口。 组织卷土重来基地中东局势中东巴格达逊尼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