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岁的保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老蒋是我30多年前插队时认识的老朋友,那时候他在大队担任水利工程员。眼下的他已经是79岁的人了,除去种地之外,还包养了一口鱼塘。我近年来重拾昔日垂钓的爱好,所以又跟他接上了头。但是去年的一天我忽然发现,他老伴好些日子不见了,一打听才知道她进城做保姆去了。
这让我十分吃惊。因为蒋奶奶已经78岁了,并且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这是很多乡村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走路时无法直起腰来,动作相当迟缓,看着都让人心疼。像她这样的身体,还能照顾人?而从老蒋断断续续的介绍中,我不难推断出蒋奶奶去的那户人家也算不得富裕:两位老人的退休金加起来也就5000元上下,有近一半给了蒋奶奶——蒋奶奶的月工资是2000元;而本地,24小时保姆的行情我是知道的,最低为2400元。这户人家之所以请蒋奶奶,原因显而易见。
老蒋夫妻并非孤老,他们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的家庭条件甚至还是挺不错的:老大是瓦工,老二是木工,老三在厂里跑销售。其中老大和老二就住在老蒋附近,都是独栋三层楼房。老蒋呢,住在昔日大队卫生室废弃的两间洋瓦房里。这洋瓦房红砖墙、苇席加毛竹的顶盖,站在屋里,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天上落下来的日光。三个儿子对老蒋夫妻经济上有支持吗?没有。反倒是每年底老蒋承包的鱼塘起鱼,每个儿子家都要送一份。而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农村十分普遍。
相对于城市,农村的生活成本委实要低不少,但是,日常所需水电费、零用钱的来路,对于这些不能外出务工的老年人来说,则是相当头疼的事。所以,蒋奶奶才会在古稀之年且身体不佳的情况下,去城里做保姆。“如果国家也给农村老人兜底——一个月五六百元钱的养老金就好了。何况农民对于国家也有相当的贡献,比方说从前人民公社的时候,每年不都给国家送公粮吗?”我对老蒋说。老蒋讪讪地答:“不要五六百元,有个二三百元日子也就好过多了!可国家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太多了,照顾不过来呀!再说,从前我们给国家送公粮,国家也都算了钱的呀!”
我本想就“剪刀差”之类再向老蒋解释几句,但还是咽了下去。我想,除了从法律上确保做子女的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于如此厚道与善良的农民,国家是不是也该竭尽所能做些什么呢?至少说,可以把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个月65元的养老保险标准往上提一提吧?遥想当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农民付出过多大的牺牲?今天是不是也该适当“反哺”他们?此外,制度的优越性最终是要通过具象的、物质的形式反映的,而保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就是比较好的证明方式。无论如何,不能再目睹78岁且身体有疾患的老人为了生活去做24小时的保姆。
(文 / 严阳) 保姆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