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水师的关键角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丁汝昌
丁汝昌
1836年生,安徽人。出身贫苦人家,幼年丧母,少年丧父。18岁追随程学启参加太平军,后向前来镇压的清军投降,归入曾国藩的湘军。1862年,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曾国藩调兵援助,丁汝昌由湘入淮,成为李鸿章的部下。
1878年,丁汝昌拜会李鸿章,被李挽留,有意栽培。当时李鸿章正为北洋水师选择统领之人而踌躇,昔日旧将的出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先派丁汝昌督操,又派往欧洲接舰,着意锻炼,终于1881年请旨立其为北洋水师提督。自此到1895年,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一共14年。
陆军骑兵出身的丁汝昌,对海军事务不熟。大部分北洋将领皆来自福建,科班出身的学堂生对他多有不服。前期,丁汝昌对北洋之事尚能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但到了后期,他本人也堕入腐败漩涡,治军不严,致使北洋军纪涣散。
在北洋的历史上,如何评价丁汝昌的作用,一直存有争议。他才疏学浅,是一介武夫,对专业性极强的现代海军来说,难以胜任指挥官的重要角色。但是,他性情敦厚,对李鸿章唯命是从,又保证了北洋水师始终在李鸿章控制之下。1895年2月12日,久等援兵不到,苦守刘公岛的丁汝昌已经失去对军队的控制,他写好乞降书,吞烟自杀,实现了与岛舰共存亡的誓言,算是保存了军人的最后一点颜面。
刘步蟾
刘步蟾
1852年生,福建人。刘步蟾15岁的时候,考入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精于算法,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876年,他率先被派往英国考察,第二年进入英国海军实习,是第一批留洋的船政学堂生。回国后,任炮舰管带。1882年,他又被派往德国监工“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的制造,1885年带舰回国,升为“定远号”舰管带。
邓世昌
以闽系船政学堂生为主的管带群体,是北洋水师的核心指挥层,这里面又以刘步蟾为佼佼者。1888年,刘步蟾负责起草《北洋海军章程》,仿照英制,北洋成军后,他被册封为右翼总兵,与左翼总兵林曾泰一起,成为丁汝昌的左膀右臂。
刘步蟾性情孤傲,性格刚烈,锋芒毕露,通过挂旗风波,逼走了英国人琅威理。甲午海战中,丁汝昌负伤后,他成为北洋舰队的实际指挥官,但也有人评价其急躁误事,黄海海战中率先开炮,破坏了接敌阵型,间接造成了海战的失败。1895年2月5日,“定远号”搁浅,刘步蟾大哭,欲自杀,为众人所劝。5天后,他命人将“定远号”舰炸散,然后服鸦片自杀。
方伯谦
林泰曾
1851年,福建人。林泰曾是林则徐胞弟的孙子,称呼南洋大臣沈葆桢为姑父。林泰曾与刘步蟾的经历非常相似,他们都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中的佼佼者,又同被派往英国留洋,被留洋监督成为那一届学生中最为出色者。1880年,他随丁汝昌一起去英国接舰“超勇号”巡洋舰,回来后任“超勇号”管带。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后,“镇远号”管带林泰曾被封为左翼总兵。
林泰曾
在北洋水师的官制序列里,林泰曾的地位排名第二,仅次于丁汝昌,高于刘步蟾。但是,林、刘两人性格差异巨大。不同于刘步蟾的锋芒毕露,林泰曾性格内向,为人柔弱,素来胆小。所以,在后来的海战中,实际上刘步蟾的权力超越了林泰曾。1894年10月17日,林泰曾带领“镇远号”撤往威海卫,进港时不慎擦伤,战舰受损,不能出海作战。林泰曾极为忧愤,情急服毒自杀。林死后,丁汝昌“心情恶劣,致死已极”,开始着手安排自己的后事。
邓世昌
1849年生,广东人。邓世昌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上最为年长的学生之一。在以闽籍船政学堂生为主的海军将领圈子里,邓世昌是个少数派。1877年,他没能成为出国留洋的学生,而是留在国内锤炼。但李鸿章对其欣赏有加,给了他好几次机会去国外接舰或考察。
邓世昌军纪严明,平日不下船,成为涣散的北洋海军中的异类,“素忠勇,闽人素忌之”。他与其他闽籍将领的关系并不好。因为鞭打犯错误的水兵致死,他被闽籍将领参奏,后来是丁汝昌以没有找到尸体为由将此案压了下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致远号”舰英勇杀敌,但“致远战酣,闽人相视不救”,最后与舰同亡。
方伯谦
1854年生,福建人。不足15岁的时候,方伯谦就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在第一届驾驶班里,他年少聪慧,后又被派往英国学习,意气风发。驻英公使郭嵩焘称,初次见到这些留学生,除了严复之外,谈论最多、话语最多的就是方伯谦。回国后,方伯谦仕途顺利,很快升为主力战舰“济远号”舰管带。
后期,方伯谦成为北洋海军军纪涣散的代表者。他不顾海军章程中不得陆居的规定,先后在威海、烟台、福建等地置办房屋,娶妻纳妾,贪图享乐。甲午黄海海战中,管带“济远号”的方伯谦畏战先逃,致使舰队阵型被打乱,事后,方伯谦辩称是因为火炮受损,但靠岸后,丁汝昌派人上舰检查,发现“‘济远号’的火炮不像是被火炮击伤,而是用炮锤自行砸坏的”。他由此激怒了丁汝昌和李鸿章,上奏朝廷将方伯谦革职查办,在旅顺口斩首。近年,方家后人极力游说,为方伯谦翻案,但因史料未全,争议一直存在。 中国近代史北洋水师邓世昌刘步蟾关键丁汝昌林泰曾方伯谦角色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