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骑车人有路可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10年前,北京骑自行车出行的人还很多,自行车的通行空间还比较充裕。现在,骑车的人越来越少,有空气污染、道路秩序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路边机动车的停放已经把非机动车合理的通行空间大大挤占了。

大概四五年前,为了北京交通拥堵的改善,提起了交通“微循环”这么一个概念,针对北京城区内拥堵比较集中的环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的庞大车流,通过多种方式的疏导分流到城区内的小路、甚至胡同里,以缓解主路、主干道的拥堵状况。这项措施还没有完全推广起来,新的状况就出现了。胡同里至少一侧停满了周边住户的机动车,已经不具备车辆通行的条件,“微循环”还没有推广就已经胎死腹中了。北京城区内没有进行过老旧城区改造的老路不多了,这些道路宽度一般12~16米,即便宽16米的道路,路沿两侧顺向停放机动车,非机动实际通行空间1米都不到。一个实例是,北京朝阳区春秀路胡家园社区段设计道路为上下行各两车道的道路,非机动车的单向通行空间约为1.5米宽,但是自该道路通车以来,道路两侧一直被垂直于道路通行方向停放的几百辆附近住户的机动车占据,近18米宽的道路实际通行空间只有上下各一个车道,而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用,道路一侧却悬置两侧禁止停车的标识。沿此路上行,转向西北1公里,是左家庄西街,15米的规划道路,上下行机动车道各一个,沿路两侧停放机动车后,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还不到1米。这种情况在北京老城区、新建城区比比皆是。四环、五环之间的大量还没有完全验收的道路,机动车甚至都停到马路中间来了,而如此违规停放车辆的车主长此以往倒也心安理得,成为一种习惯。

老城区如此停车的一种解释就是,硬件条件如此,城市的管理者、执法单位也没有办法。机动车就是没有地方停,只能任其停放在本该属于其他公共利益的地方。确实,我们不得不承认,路面机动车停放或将长期面对这样一种失序的状态,而这种失序完全是管理失能造成的。虽然管理不易,但是行政部门存在的意义不正是应该让社会的公共空间和资源的使用公平且安全吗?

无论是从方便、经济、环保等任何一个角度,笔者始终认为自行车出行是一个社会交通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关照,只要在路权上给予其基本的尊重,先从机动车腾退本属于自行车的通行空间做起吧。

(文 / 高晓峰) 有路可走自行车骑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