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老师的“清与浊”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我在大学工作迄今为止,前后教书3年有余。从最初仰慕清华园中朱自清、闻一多辈师长授课不用讲义,到后来羡慕陈寅恪的侃侃而谈、纵横捭阖,我在教学第一线上对此可谓拜其前模后范、兢兢业业,所谓“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这些前辈学长真应该成为我们今天“80后”大学教师“高山仰止”的对象。但是,经历1200多天的大学教学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先入为主”、“自我圈囿”的“清与浊”的“怪圈”之中。

我的“先入为主”主要有两点:第一,大学老师不应该给大学生考试“划定范围”、“指定重点”;第二,大学老师不应该给大学生考试成绩“增砖添瓦”、“故意放水”。这是我“先入为主”的大学老师的基本职责和教学行为规范。而现在的实际情况,经过我的调查:第一,大学老师很少给大学生考试不划定考试范围的;第二,大学老师很少给大学生考试成绩“不放水”的。

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与我“切身利益”相关的三个后果:第一,我教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特别差”;第二,现在广泛实施的“学生评教”中,我的教学工作因为学生总体成绩会被个别学生“恶评”;第三,同行教师认为我“特立独行”,所谓“人至清则无徒”,我被同行教师“另编造册”。

自己的行为很“清”吗?不敢这样说,如果说了,就意味着其他教师行为比较“浊”。但自己的行为不“清”吗?仿佛又和其他教师不一样。有时候想:孰清孰浊?无所谓,只要学生满意即可。经过了半个学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反正其他大部分老师都划定范围,50分左右都给我们及格分数了;补考也没意思,反正我们都是要过的(及格)。”如此结果,好像学生也不满意,虽然也有部分学生理解我的苦衷。

但是我——作为一名大学青年教师,应该继续坚守这个“先入为主”的“清与浊”吗?学生不满意,同行也不满意,而且又关乎我的三个“切身利益”,想到这些,我突然觉得自己一下子陷入了“自我圈囿”的“清与浊”的“怪圈”之中。所以,有时候想,如果我当了教育部长,首先要改革的是大学教学,而不是什么行政化。

(文 / 小河湾湾) 一个大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