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诚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儿子的“诚实”0

(图 | 陈曦)

“妈妈,我今天又喝甜水了,甜水真好喝!”

我和妈妈一下班回家,儿子就这样迫不及待地向我们报告他今天所做的“错事”,似乎是在故意挑衅。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轻者是马上补喝一杯他不爱喝的白开水,重者连晚上睡前半小时的动画片也免了。为此,儿子会噘嘴不高兴半天,甚至会伏在床上哭一鼻子,到吃饭的时候眼睛还是红红的。

过了3岁,儿子会说的话明显多了不少,也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最明显的进步莫过于“越来越会气人”了。

有一次姥爷带他到院门口的小卖部喝酸奶,姥爷要他叫卖酸奶的奶奶“奶奶”,他偏偏不,越说越不。当时把姥爷气得没辙,立马又是训导又是立规矩。最后儿子当街哭成了泪人,也还是没叫一声奶奶。过了些日子,姥爷又来家,一进门,儿子得意地对姥爷说:“姥爷,我又去喝酸奶了,还是没叫奶奶。”把姥爷弄得哭笑不得。

儿子说的都是实话,没喝白水就是没喝白水,没叫奶奶就是没叫奶奶,从不掩饰也不编造。有时候诚实得可气,有时候又诚实得可乐。有一次中午从公园回家,看到一辆公交车坏在了路边,儿子说什么也不走了,非要等公交救援车来。看护他的奶奶只好和他一起等,等了20多分钟也还是没等来。儿子在图片上早就认识了公交救援车,苦于一直没见过真家伙,这次说什么也不愿意错过。公交车司机阿姨估摸也纳闷,这祖孙俩这是干吗呢?一问情况,觉得这小人儿实在太逗了,就邀请他们上车一起等,可还是久等不来。奶奶急着回家做饭,儿子丝毫不松动,阿姨也劝说:“你还是回家吧,车队里就两辆救援车,不定现在在哪忙呢。”

儿子认真地说:“我不走,我要等它来救你。”

阿姨更乐了,只好骗他:“你先回家,等救援车来了,我给你打电话,你再来。”

儿子肯定不甘心。以后再路过那,还说“上次有个车在这坏了,没有公交救援车来救它”。

儿子喜欢车,在路边看到了一辆停着的“甲壳虫”,他喜欢。

“爸爸,这是什么车呀?”他问我。

“甲壳虫,是大众的车。我们家的车也是大众的呀。”

以后,他好几次说:“等我长大挣钱了,就买甲壳虫。”姥爷送给他一个存钱罐,他到处向人索要硬币。他对看护他的奶奶说:“白奶奶,你给我几个硬币吧,等我有了好多好多的钱,我给你买辆甲壳虫。”他已经许了好几个人给人家买甲壳虫了。

过了3岁生日,没几个月,儿子说话越来越有模有样了。他把小凉席一卷,往肩上一扛,把小书包一背:“爸爸妈妈,我要离家出走了。”我们乐他,他的举动确实是离家出走的样子。可他又问我们:“离家出走是什么意思?”

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有些陌生的语言世界,在这里他不再局限于看到的、做过的事了。

“爸爸,你看我都长多长了!”他站在床上,把我的头压低,和我比个儿。“我都比你高了,等我到10岁,我都要把房顶撑破了。”

有时候他还显得情绪特别低落地不停地说:“没意思,真没意思。”

我们也不知道他怎么这么快就有了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意思”,这时,不妨也夸张地配合他,惊奇地说:“是吗?哎呀,真的呀!”

他问妈妈,什么是“环境”,什么是“伤害”,什么是“和谐”。我们给他搜肠刮肚地解释了半天,又引来他更多的不解。

有一次晚上我在刷牙,儿子走过来问我:“爸爸,我可以换个爸爸妈妈吗?”

我很吃惊,从来没有过的情况,忙把牙膏沫清理干净,蹲下来问他:“你怎么了?为什么要换爸爸妈妈?”

“没有什么。”

“你觉得爸爸妈妈不好吗?”

儿子没再说什么,跑回卧室了。躺下后,我和他妈妈分析,可能是刚才我给他刷牙时的循循善诱影响了他。为了让他更好地适应以后幼儿园的生活,我们没少这么教育他,看来这样是适得其反了,儿子不仅对幼儿园心存恐惧,甚至连爸爸妈妈也不想要了。儿子理解不了我们这么说的意思,只好诚实地抗议了。

(文 / 百里西) 儿子育儿社会万象诚实

下一篇: 天下(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