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的困局
作者:邢海洋有关东北经济的负面消息不断:大庆再不能保障职工子女的就业,黑龙江在全国一季度GDP增速排名中垫底。10年前,伴生着大量工人下岗的国企改制和重组,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活力,但如今,改制后的国企仍不能带领东北追赶上南方省份发展的脚步。国家发改委重提东北振兴战略,不过这已经是10年后的“旧事重提”了。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黑龙江省今年首季GDP增速仅为2.9%,黑龙江的自测数字为4.1%,均垫底全国。东北另两个省份也未见优异:辽宁7.4%,全国平均水平;吉林7.0%,全国倒数第五。造成增速放缓的原因,在黑龙江是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占到全省一半的大庆突现负增长,吉林则是因为其支柱产业汽车业产能过剩。能源业对黑龙江经济有多重要,只要看一组数字就清晰了:过去10年间能源在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的占比最高占到73%;过去5年间,大庆经济规模翻番,从2000亿元增长到4000亿元,仅一个大庆即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27%。而在吉林,长春市1/3的GDP是由一汽-大众创造的。“一企独大”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特点,一旦行业逆转,东北经济便置于风险之下。
对能源和重工业的依赖曾造就了东三省工业企业的辉煌,资源枯竭以及南方省份民营企业的活力却在上世纪90年代倒逼东北转型。“十六大”上,国家提出了“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2008年“发改委”宣布了振兴的阶段性成果:自战略实施的2003年起的5年中,东三省GDP翻了一番,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和所有制单一的局面已得到初步扭转,非公经济占比也首次达到40%以上。但回头看,东北振兴或并无表面数字般光鲜,振兴战略实施时恰逢全国范围内政府“有形之手”和国有资本越来越强势的10年。实际上,振兴10年,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大企业集中,诸如高铁、石化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动车组、特高压设备等的投产,无不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国有资本的再度兴起。
如果说转制企改确有成果,是因为振兴10年,恰逢规模经济处于重化工大发展阶段,东三省北有大庆在原油资源行将枯竭时提升开采水平,中有长春汽车城地位进一步巩固,南则有大连迅速成长为北方石化重镇。可就产业结构而言,东三省仍在重复上世纪50年代的重工业大国企道路。虽则国企不再是企业职工“生老病死”一包到底的企业办社会模式,但那些利润丰厚的国企,经由10年前的下岗潮后甩掉了老职工的“包袱”,新的管理者又开始在福利上大手笔开支了。大庆油田近期暴露出的就业“世袭制”,散发的仍是10年前遍布东北工矿企业的一包到底的国企味道,只可惜那些资源彻底枯竭的城市,再也没能力为员工提供保障,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工人大规模下岗,到异乡讨生活。
坐在日渐枯竭的资源上,东北的教训不能说不深刻,也不能说没有危机感。可面对南方沿海省份的经济活力,东北人和地方政府的选择是温水煮青蛙,仍在自己的比较优势上深耕,比如能源,比如农业。可能源与农业均为传统产业,行业环境艰难,提供的就业也日渐稀少。在南方沿海地区,体制灵活,产权明晰,朝阳产业蜂起,强大的虹吸效应,吸引着东北人南下的洪流。振兴10年,黑龙江常住人口仅增长了20万人,吉林省仅增长了48万人。两个省份的人口增长还不及北京、上海等城市一年的增加的数字。如果考虑新出生人口,两省人口实际上在外流。
东北人远离家乡,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东北的严寒。如今,当人们有了追求舒适的生活能力时,寒冷作为一种负资源,成为东北的另一个负担。 东北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