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差异是从哪里来的?
作者:袁越今年5月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说东亚人和欧洲人在人性上的差异来自饮食习惯的不同,东亚人喜吃大米,而稻农必须相互合作才能有好收成,所以东亚人崇尚集体主义。种小麦不必如此,所以欧洲人更强调个性自由。
不同人种之间在身体上是不同的,这个没人反对。但性格上真的有差异?而且和人种有关?这个结论就有些争议了。事实上,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公元7世纪出版的欧洲百科全书《词源》(Etymologiae)的作者,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Isidore of Seville)曾经指出,不同人种不但相貌不一样,而且性格也大不相同。此后的欧洲哲学家,比如笛卡儿和约翰·洛克等人也都曾研究过这个问题,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现代心理学诞生后,科学家们对东亚人和欧洲人进行了很多次心理测试,结果都证明了上述差别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发生的时间很早。有一项研究证明来自欧洲和东亚的孩子从3岁起就在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问题在于,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自启蒙时期开始,关于这个问题诞生了两套不同的解释体系。一套用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两者的区别,认为人类性格的形成是适应环境的结果,没有别的原因;另一套体系则用到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这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和基因无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领域又诞生了一个新的体系,将上述两者结合了起来。新的体系认为人性的差异是文化和基因协同进化的结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换句话说,文化也可以像基因那样优胜劣汰,而基因也可以被文化所改变,不再只是环境变迁的结果。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琼·西奥(Joan Chiao)是这个新领域的后起之秀,她领导的一个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小组研究了东亚人和欧洲人在血清素运载基因SLC6A4这个位置上的差异,为新理论找到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血清素(Serotonin)的另一个常用名叫作5-羟色胺,是人脑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负责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血清素的多寡和人的情绪密切相关,市面上流行的抗抑郁症药物多半是以血清素为靶点的。
血清素运载基因负责调节人脑中血清素的含量,它有两个亚型,一个短(S),一个长(L)。S型的人对负面的情绪较为敏感,倒霉时很难控制自己的心情,容易焦虑,易患抑郁症。统计显示,70%〜80%的东亚人体内含有这个亚型,相比之下,只有40%〜45%的欧洲白种人是S型的。但奇怪的是,亚洲人患有抑郁症的比例反而比欧洲和北美要低,这是为什么呢?
西奥博士认为,这个看似很奇怪的悖论恰好说明了文化和基因之间的协作关系。东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S型个体在集体的庇护下反而更容易生存,因此得以保存下来。反过来,S型个体因为对负面情绪较为敏感,比L型个体更加善于感知同伴们的愤怒或者恐惧,因此也就更善于提前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避免冲突,使得集体主义思想变得越来越强大。
那么,造成东亚人和欧洲人性格差异的原始动力来自哪里呢?西奥博士认为是传染病发病率不同导致的,而《科学》杂志的新文章则认为水稻和小麦才是原因所在。目前这两个假说都有拥趸,但不管怎样,西奥博士通过基因研究很好地解释了最初的原始动力是如何通过基因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加强的。
这门边缘学科叫作文化神经科学(Cultural Neuroscience),人性的秘密或许要从这里开始寻找。 血清素健康人性差异是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