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城的“世界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万达城的“世界观”0

万达城:文化筑梦 辉耀中国

在美国电视剧《广告狂人》中,有一场再现希尔顿酒店创始人阐述创业理念的场景,康德拉·希尔顿一边品尝着珍藏的禁酒时期的红酒一边说:“我的目标就是要把美国带向全世界,不管他们喜不喜欢。”他更是以一个美国笑话为他的宏图做注脚:“我们对赫鲁晓夫软硬兼施,手段用尽,你知道最让他崩溃的是什么吗?他无法进入迪斯尼乐园。”

在这一场景发生几十年后,当王健林行走在世界各地的时候,他非常强烈地感觉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全世界都在唯美国马首是瞻,以它为榜样,他思考的是,美国历史才200年,而中国文明已经5000年,但为什么中国文化就走不出国门呢?他觉得,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传播渠道。尽管他清楚中国的声音要想真正在世界上产生影响,不是一家企业、一个人能做到的,而需要更多的企业家,更多的传播渠道,但万达还是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就是从电影开始,先建立院线,有了渠道就好多了”。

作为一家企业,作为一名商人,万达集团掌门人王健林更知道文化理念的扩张是需要实业作为载体的,这是一盘文化理念从自立、融合到输出的国际化的持久博弈。为了这场战局,万达开始世界版图的运筹帷幄,在中国大地上,万达再次升级了自己的产品,开始打造文化、旅游、商业、生活四大中心为己任的万达全新一代产品——万达城。

创业至今,万达经历了四次转型发展历程:从一个区域的品牌变成全国性的品牌,从几十亿的公司变成百亿级的公司,这是第一次转型;从住宅房地产向商业地产转型,是第二次转型,这次转型使得企业文化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口号由“老实做人,经营做事”变成了“贡献财富,贡献社会”;向文化旅游转型是第三次转型;第四次转型是从一个中国的大型企业向世界一流的大型企业转型,向跨国企业转型。其中前两次转型已完成,第三次正在进行当中,第四次转型才刚刚开始。

万达城的“世界观”1( 南昌万达城展示中心 )

万达要告诉大家的是:“你的企业真正想成为一个大型企业,或者成为一个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创新,敢于创新,持续不断地创新。正是由于这种不怕折腾,持续折腾的劲头,才使得这个企业保持一种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万达才有现在的速度和规模。”

万达城就是这种“折腾劲头”的结晶,它要改变所在城市的定位,使之成为文化旅游名城,缔造文化、旅游、商业、生活四大中心,极大提升城市影响力。

万达城的“世界观”2( 武汉汉秀剧场 )

说起万达城,万达文化集团的任何一名员工都会向你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奥兰多还是美国一处以养牛、种棉花为主的“可怕沼泽地”。华特·迪斯尼1967年开始投入建设,1971年10月1日迪斯尼乐园开幕后,其城市面貌和城市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今奥兰多已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一座以“贩卖快乐”为主的大城市,其市区人口仅18万,而每年接待的游客总量却高达2500万以上,每年接待游客量接近美国接待总数的15%,累计带来170亿美元的收入,成了世界上最好的休闲城市之一。这就是一个华特·迪斯尼世界创造的奇迹,正如有媒体给出的判断:“奥兰多是迪斯尼‘撑’起来的。”至今,在迪斯尼乐园度过的欢乐时光仍是大多数美国人成长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定意义上来说,奥兰多的演变已经成为万达追求的目标,也是构造万达城之梦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的,万达城的梦想就是要重塑一座城市全新的形象。

万达城的“世界观”3( 无锡万达城主题公园 )

“最大的体会是,做文化旅游不能走老路,不能搞传统旅游、传统文化。”王健林说。在他看来,所谓传统文化旅游是指:结合山水资源,搞酒店或者是搞高尔夫球场,弄个旅行社;或拍部电影,演一个舞台戏或者搞相声。而万达文化集团要打破旧有的“就文化讲文化,就旅游讲旅游,就商业讲商业的模式”,万达城发展的新思路在于:一是走高科技路线,靠科技而不是靠人体极限来表演文化;二是大投入大产出;三是多要素融合。

对于万达城,万达以决战的气势展示了放手一搏的雄心。他们是这样阐释万达城的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的:“首先第一个,投资金额。这个项目不是10亿、20亿,上来就是上百亿元。第二,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需要高度的创新,创新能力,很多企业不具备这个创新能力。第三,这种项目是需要有相当能力的资源才行,是需要到世界范围去整合艺术大师,这个就更难。我们原来创作这个产品就想过,我们要把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将来不能说杜绝,也基本上大幅度减少这种模仿者。我们设计就找到了优秀的大设计师,比方说我们做文化旅游城,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特种设备的研发。比方说秀,都是一个秀,结合故事创作,就要针对这个故事,我们通过调动舞台背景变化,各种各样的叠加,各种各样的效果,这个创新以后,效果是最好的。这个既要求企业有实力,还得立大志。”

万达城的“世界观”4( 武汉汉街万达广场 )

文化中心:凝聚城市之魂

在世界最古老的几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得以延续的,然而如此辉煌的文化历史,在现在的世界格局中却逐渐式微。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我们的家乡也变了,高楼大厦林立,玻璃幕墙充斥,但这种千城一面的格局却让我们越来越找不到家乡的特有味道。现代化注定不会是以消灭文化特质为前提而发展进步的,文化不仅仅是脸面,更是一座城市的DNA,它彰显着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有韵味。

在万达城的文化考量中,并没有简单地在中国文化元素的大框架下做文章,而是费尽心思地充分发掘了每一地方的特色地域文化并加以表达。在建筑形态上就已经先声夺人。在武汉,电影科技乐园的外形创意灵感来自楚汉文化的精髓——编钟,“汉秀”剧场建筑外形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红灯笼”造型。在合肥,万达城展示中心外形灵感来自于安徽传统文化符号“凤阳花鼓”;在南昌,万达城展示中心则以经典的“青花瓷”造型,致敬江西文化。而无锡万达城的展示中心以一把巨大的紫砂壶述说着当地的情怀。体现文化内蕴的“秀”,更是以突出本土文化为第一要务,西双版纳的傣秀、武汉的汉秀,每一座城市万达城的舞台秀,都被打造成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视觉盛宴。

有人说,正如很多企业一样,万达也是编织着文化的故事在搞房地产开发,这种论调显然是没明白万达的意图。“说老实话,做文化旅游我们并不是很想跟地产结合在一起,我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个文化项目投200个亿,这里面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旦收益不能达到预期,达不到平衡线,我们就要面临亏损。适当做一点房地产,靠房地产销售来稀释投资,这个模式也长不了,我们估计就是十年八年,但这个时间我们文化旅游的布局也就形成了。搞了房地产,用这个钱来搞文化,这已经算是比较高尚的境界了,因为我们在做大家高兴的事情。”

显然,与编故事做房地产恰恰相反,万达城的真实意图是以地产在助力文化。而这与王健林早年的判断是相互印证的。“再往10年看,我相信文化旅游一定成为万达的核心支柱产业。就像我说的,城市化到75%的时候,一切都会慢下来。到那个时候,收入也增加了,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了。那个时候的需求更多是精神层面、体验的东西,我们更多的项目往这个方向发展,我想为万达今后5年、10年储备新的竞争力。这是我的一个看法,我们会把它定位为未来10年、或者在未来5年成为万达的核心竞争力。”

怀揣着再造区域文化中心的梦想,万达开启了打造万达城的征程。万达城的选址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选择那些本已被政府规划为文化中心的区域,因此万达城并不是“孤军奋战”的单一文化载体,而是融入于整个城市的文化中心建设体系之中。

王健林说:“这几年做文化旅游最大的感悟就是太麻烦。”而他所说的麻烦又往往都是他自己刻意找来的。

“让中国人更爱中国,让全世界更懂中国”是万达城的理想,但万达城并没有局限在强调中国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封闭思维中,它同时充分考虑到当代人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万达城的“文化中心”,要在文化层面为所在城市引入世界顶级的文化业态,从而形成资源的汇聚,最终成就一个影响城市的“文化中心”。

为了打造出真正同步国际水平的演出秀,万达斥巨资收购了该领域位居世界翘楚地位的设计公司。由万达在全球首创的“电影科技乐园”,是全新的高科技电影互动体验产品。主要项目完全由世界顶尖的团队量身打造。看看这几位大师吧,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总监,拉斯维加斯卡秀、澳门永利酒店“金树”设计者马克·费舍尔先生;拉斯维加斯“O秀”、全球最大水上汇演《水舞间》设计者弗兰克·德贡;全球排名领先(其业务规模是排名其后五家公司的总和)的主题公园设计公司Forrec的首席执行官,曾主导设计环球影城、圣淘沙名胜世界、韩国首尔爱宝乐园等全球闻名的旅游度假项目的高顿·多瑞特。以这三位大师领衔的数百位国际文化创意大师,在建筑设计、舞台创意、主题公园等领域与万达展开长期、排他性的战略性合作,从根本上确保了“万达文化”的世界领先地位。

豪华的阵容带来的中西文化差异导致了王健林的“烦恼”。“武汉中央文化区项目一个秀的创意我差不多参加了30次,搞得真烦了,后来都不想弄了,确实太累了。”他说,“‘老外’搞的秀讲究好玩的动作,讲热闹,但是搞得莫名其妙,我说不行,一定要有一个贯彻在一起的故事线,而且用一些动作表现出来。这样不停地折腾,又耽误时间又麻烦,这就是创新的麻烦。”想当初,为了与这位麻烦的弗兰克·德贡大师签约,万达与之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谈判拉锯战。

“万达文化产业要奋起直追,就不能闭门造车,应该用全球眼光,整合全世界资源为我所用。”融入其中,超越之上,升华其质,一座座万达城就好像装点在中国城市群落中的一粒粒明珠,正在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凝聚起每一座座城市的文化之魂。

旅游中心:打通城市血脉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提出了“城市带”(也译作特大城市或巨型城市或城市群)的概念,城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按照简·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称为世界六大城市群。

以上海为中心的沪苏皖浙区域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万达要在这里摆开战阵,来一场与世界顶级产品的较量:“无锡万达城的目标就是跟上海的迪斯尼对决一下,将来就看两个核心指标,入园人次和收入规模。”

按照万达的谋划,每一座万达城都将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核心,对周边区域形成良好的辐射。一座万达城的目标客户不是一个市、一个省,而是覆盖一个大的区域,甚至扩展到海外。而这样的产品,万达计划在全国最多布局10个左右。

从万达城的设计上看,独特性、交融性、全天候、高科技,无疑共同构成了这一旅游中心的核心亮点。

“万达城本身就申请了专利,包括建筑外形、很多科技内容,还有室内主题公园的设计都是申请了专利的。”尽管万达城是这一新产品的统一称谓,但里面的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各自都有显著的独特性,哈尔滨项目以室内冰雪为主打,合肥突出了四季恒温的水上乐园的特色,而南昌则以海上乐园为主题。正如王健林所说:“如果一样,别人就不会去那些地方一个接一个地游玩了。”

据万达介绍,这种独特性在哈尔滨万达城的表现可称为“六个最大”、“三个唯一”。“六个最大”是:第一,东北最大的文化旅游投资项目。第二,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雪道最多、落差最大、长度最长、容量最多。第三,国内一流比赛标准的室内滑冰场。第四,黑龙江最大的酒店群。规划9个酒店、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第五,全国最大的采暖停车楼。面积12万平方米,可以停4000辆车。第六,东北最大的电影城。“三个唯一”是:东北唯一的大型舞台秀;东北唯一的电影科技乐园;黑龙江唯一的室外大型主题公园。

从哈尔滨万达城的介绍中不难看出,独特性之外更大的特点还在于万达城创新性地将文化、商业、旅游结合设计,将室内项目和室外项目有机地结合。在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巨大的前提下,彻底解决气候对旅游的影响,使“季节游”变成了“全天候游”。

高科技更是万达城追求的特色,利用高科技实现的创新会让每一位游客获得全新的体验。“武汉投资的汉秀,有七项技术拿到中国专利或知识产权,我们也正在全球申请专利,已获得相当一部分国家通过。”

汉秀中的“飞行LED”是世界上首个可以飞行移动的LED屏,由三块大型LED屏组成,总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总重超过200吨。LED屏由万向轴和机械臂控制,可以根据演出需要任意移动组合,放大了舞台创作空间。汉秀还有世界上第一个室内可移动的观众坐席,可以根据剧情变化移动,非常新奇好玩。

武汉电影科技娱乐项目,采用3D影像技术,结合特种设备,创作出6个立体动态电影节目,有3D影院、4D影院、动感影院、飞行影院、太空影院、互动影院。其中互动影院节目叫“西游斗魔”,节目在一个弯弯曲曲、长度大约100米的封闭空间里进行,两侧是LED屏,戴上3D眼镜就能看到立体形象。中间是轨道车,每个车上坐四个人,每个人一门电子炮,游客可以发射虚拟子弹去打屏幕上的妖怪,不同的妖怪难度不同、分值不同,最后看得分分出胜负。其中有几段,妖怪也能使用武器,如果游客没有消灭它,它就会反击,谁要是倒霉正好被它打中,就等于牺牲了,手中的炮自动熄火。

公开的场合,万达这样来综合比较万达城的优势,首先从内容看,相比于以室外项目为主的迪斯尼,万达城的主题乐园被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以室内项目为主,这样安排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打破了气候对玩乐的影响。其次从布局看,占地巨大、功能复合的万达城,为主题公园提供了庞大的配套支撑,这是万达城远胜于一般主题公园的巨大优势。游客可以真正实现从玩乐到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一站式需求。第三,就是万达城的内容设计根植于中国文化,在游乐内容、场景设计中注入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相比全球复制的迪斯尼乐园,万达城显然“更懂中国”。

将不同类别的文化项目组合在一处、形成一套完整互动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是万达集团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领域的一次创举,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创新,才让万达放出了“无锡万达城要超越上海迪斯尼”的豪言。

商业中心:锤炼城市之肌

商业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构成,是展示城市活性的动力源泉。最原始的“城市”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而《辞源》将城市解释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万达城在注入了文化、旅游内涵的同时,同样也在为那些落地的城市创造新的商业中心。

高密度聚集的城市人口,需要商业配套支撑消费力、需要大规模的就业载体,这就使得城市商业、商务的发展迎来机会。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居民居住、就业、消费、休闲等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产业链,从而成为城市持续向前发展的内生性力量。

万达的商业地产之路,历经“订单式商业”到“城市综合体”的历次创新,究其根本,都是出于对城市发展规律和居民消费规律的深度理解,订单式商业第一次让中国居民能够近距离接触国际大牌商业,实现商业生活方式的升级。而城市综合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商务办公、商业消费、家庭休闲等多重功能组合在一处,从而实现了“一个万达广场,就是一个城市中心”的传奇。

如果没有在全国各地长期经营的85座万达广场,万达不会对中国居民的消费趋势把握如此精准。通过对万达广场经营业绩的长期理性的跟踪分析,让万达得出了“体验性消费将是未来主流,其中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将直线上扬”这两个重要结论。

“万达城”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应运而生,通过大型舞台秀、影城等文化业态,吸引相关文化资本流入所在城市。通过大型旅游度假区和主题公园的打造,改变城市定位,吸引跨市、跨省的游客前来休闲、消费。万达城无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能量源泉,也同时促进着城市的根本性改变。

强大的资源整合实力,是万达的核心竞争力。从最初的“订单式商业”聚合世界500强资源,到万达广场将城市商业、商务、居住资源高密度组合,万达多年以来一直扮演着“城市资源整合者”的角色。

万达城是一种组合项目,创新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模式,让原本散落城市各大功能区的文化、旅游、商业等资源全面向万达城聚拢。其中包含的万达茂,是集旅游、文化、商业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无锡的万达茂是整个无锡万达城的主轴线,将各个项目有机连接在一起,荟萃国内外一流品牌和40家全球不同风味的美食餐厅,力争形成顶尖的美食汇聚中心,让游客在购物休闲的同时体验舌尖上的世界。万达茂还规划了200个商家,引进中部首家儿童主题馆,集教育、购物、美食、娱乐(涵盖了电影乐园、电影城、大歌星、大玩家)为一体。

万达城承载着的是对旧万达商业地产模式的迭代颠覆,在万达城所进入的多座城市,万达都提出了“每年吸引2000万旅游人口”的目标,每年数千万级的消费人口,将连同万达城本身的居住人口和被之吸引而来的城市人口,一道构成万达城商业中心的消费力支撑。

生活中心:塑造城市风骨

三个饱,一个倒,是一种生活;小屋爱巢,妻儿绕膝,也是一种生活;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还是一种生活。唯一差别的,只是追求不同,境界各异罢了。

脱离了温饱困扰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超越吃喝住行拉撒睡的传统生活和居住方式,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万达城正是顺应这种趋势,用文化、旅游、商业的聚合,用中西文化的交融,用传统技艺与现代高科技的组合,将生活的品质再度提升。发散的张力,聚集的内核,共同塑造着城市的风骨。

对于远道而来的旅游者甚至过客,充满地域色彩的建筑,高科技搭台、国际顶级大师倾力打造的充满地方风情的舞台秀,都会给他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记忆。对于生活其中的人来说,居住、消费、商务、文化、旅游、休闲不再是疲于奔波的时间耗费,而是在家门就能完成,并且还是更高层级的实现,这种“一站式”生活方式也实在是一份惬意的享受。

作为一座生活之城,万达城并不只是文化、境界上的“精神家”,在环境、交通、配套这些生活必需的细节上也做足了文章。

在生态环境上,以“文化旅游”为内核的万达城,在土地选择上就开始了苛刻的要求,优质的生态环境,就是其中的“必选项”,而这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前提。

万达城的“先导项目”武汉中央文化区,该项目本身就被作为武汉市重点市政工程“六湖连通工程”中的一部分,承担了连接沙湖与东湖的重任,而那条著名的“楚河汉街”,更是由万达负责建设的“城市运河”。在合肥,万达城占据了八百里巢湖的黄金岸线,万达城与巢湖仅一路之隔,路对面即是巢湖生态公园,舞台秀剧场更是拥有一线湖景。在南昌,万达城所在的九龙湖新区就以生态环境优越早已成为当地市民的首选改善居住地。而西双版纳项目与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更是做到了无缝连接。万达城占位城市生态领地,并且充分尊重原生地貌,力求将最为生态、不受破坏的美景留住,而在这些项目的住宅区内也都涵盖着大面积的生态绿化。

在相关功能配套上,几乎每座万达城,都有直达项目的轨道交通。这体现了政府规划对万达城的倾斜,也是万达城强大品牌力的体现。在青岛,政府承诺正在建设的地铁项目将首先直达“东方影都”,青岛市还将新建一个新机场,针对东方影都的高速公路20分钟就可以直达影都。在哈尔滨、合肥,万达城同样成为轨道交通布局的“优先对象”,均有两条以上的轨道交通直达项目。

万达城生活中心里幼儿园、学校、医院等一应俱全,并且都按照高标准配置,国际品牌幼儿园进驻,荟萃高品质学前教育资源。中、小学校与名校结伴,保证了教育资源的高品质。先进的高端医疗设备,为身心健康提供有效保障。

一种文化,一种态度,不断地创新,再创新,就是凭借着这种创新,万达城引领着城市新生活中心的境界。

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商业中心、生活中心,就好像魂灵、血脉、肌肉和筋骨一样,共同铸就了向世界昭示存在的万达城。

(文 / 庄山) 商业世界城市王健林世界观万达文化旅游城旅游文化万达城消费文化万达商业万达酒店万达城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