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糟蹋井字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在苏北农村,到处可见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河脉,每一块农田的四周都有河道环绕,每一块农田都有中心河穿过,犹如镶上了一幅幅闪亮的镜框,这就是流传已久的井字河,乡亲们俗称“条田沟”。这一条条数不清的井字河,形状之美,规模之大,面积之广,源源不断,源远流长,是谁谋划设计,建于何年,又是谁开挖?就连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对家乡井字河的来历都不全部清楚。
我下乡走访老人,多次来到市档案馆,寻问、查找有关井字河的历史资料,寻找井字河的“源头”。据老人回忆和大丰市志记载,井字河诞生于民国六年(1917)。那时的苏北还是一片滩涂,人稀地薄。张謇在苏北创办大丰盐垦公司,组织数万名南通、启东、海门移民来大丰废灶兴垦,兴修水利,开挖井字河和建造挡潮闸。从民国八年(1919)开始围垦工程,先后开挖了东西向5条卯酉河(因东西向称卯酉故名卯酉河)和南北向3条子午河,并在沿海筑堤挡潮,兴建了三里闸、下明闸、川东闸、竹港闸、王港闸等5座挡潮排水闸。同时,在农田之间开挖纵横交错、河河相通的井字形河道。
我是吃井字河水长大的。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的井字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河两岸绿树成荫,农家傍河而住,每户人家都有自家的水码头,青石板一直铺到水面,村里人淘米、洗菜、吃水都用井字河的水。井字河的水不用沉净,直接可以饮用。乡亲们种地干活口喝了,到河边用双手捧水喝,既清凉又解渴。我小时候拎水的提桶还保存着,常勾起我的回忆。那时,在河边拎一桶水,直接用瓢舀到锅里烧菜、煮饭。井字河的水纯厚、清甜,滋补养人。
井字河既能抗洪排涝,又能抗旱灌溉,既能改良土壤,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还便于交通运输,是苏北农村的黄金水道和文化遗产。井字河养育着一代代滩涂儿女,是家乡人民的母亲河、生命河。可长期以来,张謇造福于民的井字河却被人们糟蹋、污染了。有的河段被填埋,有的被淤积,有的被断源,有的被污染,令人痛心!当务之急,必须采取措施,保护井字河的生态环境和黄金水系。
(文 / 戴文华) 糟蹋井字河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