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转向尚早

作者:谢九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时隔一年半后,CPI重新回落至“1”时代。

4月份物价涨幅的回落,主要因素是蔬菜和猪肉价格下降所致。4月份的鲜菜价格下降7.9%,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8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7.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1个百分点。蔬菜价格的下跌主要是受到天气影响,去年4月的“倒春寒”导致蔬菜价格大幅上涨,而今年4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蔬菜供应量大增导致菜价快速下跌,这种天气因素导致的价格波动并不具有持续性,未来几个月应该会逐渐恢复正常。4月份的猪肉价格基本上处于本轮猪周期的低谷,在经过持续下跌后,猪粮比价已经跌破警戒线,继今年3月底启动第一批猪肉收储后,发改委表示近期将会启动第二批收储计划,按照以往的猪周期经验,经过前期出栏量的大幅减少以及收储计划的刺激,下半年猪肉价格企稳回升将是大概率事件,而一旦猪肉价格开始反弹,很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拉高CPI水平。

如果下半年猪肉和蔬菜价格都出现探底反弹,拉低4月份物价水平的因素将不复存在,4月份CPI的“1时代”或许只是昙花一现,并不会成为未来中国物价水平的常态,更不会意味着就此迎来通缩,所以,如果仅仅因为4月份的物价回落就放松货币政策,显然是一个并不充分的理由。

中国经济增速虽然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但是降准等货币政策并非眼下必须的选项,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增长乏力并非缺乏流动性所致,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除了刺激资产泡沫之外,对经济增长和转型起不到太大作用。

今年一季度,我国的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等关键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不过更多是经济增速回落带来的正常回归,并非意味着流动性出现紧缩。某种意义上看,目前的流动性还算是较为充裕。从广义货币M2来看,3月份同比增长12.1%,虽然增速同比放缓,但主要是由于上年同期货币增长过快造成基数较高,2013年第一季度末的M2增速高达15.7%,2014年第一季度M2新增5.4万亿元,虽然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但按全年增长13%的预期目标估算,进度仍快于往年正常水平。从社会融资规模看,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5.6万亿元,虽然比上年同期少5612亿元,但也依然创下季度历史次高水平。从市场利率看,今年一季度的货币市场利率、债券收益率、信托产品收益率、民间融资利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显示出市场资金面较为宽裕。因此,无论以怎样的角度,中国经济目前的流动性并不紧张,并没有急切的降准释放流动性的需求。

按照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言,要“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货币政策也应该更具针对性,未来货币政策可能会更加强调精准性,对于有需要的行业适度放松,对于需要限制的行业则更加紧缩,以此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保持同步。市场期待的全面降准,预计在短时间内还不会到来。面对近期外界对于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呼声,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短期数据出来不一定说明问题,央行一直在流动性方面进行微调,目前国务院强调宏观调控要有定力,不会采取大规模的刺激。

2009年国内货币政策全面放松,负面后果之一就是大幅刺激了房地产泡沫,加剧了部分行业的产能矛盾,成为中国经济至今难以摆脱的两大难题。如果现在中国经济再次全面放松货币政策,很有可能将2009年的故事重新上演,在中央政府反复强调不搞短期刺激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可能性并不大。

4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其实已经体现出货币政策的分化迹象,对于重点扶持的行业给予定向扶持,而不是不加区分地全面放松。从央行近期公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可以窥见这种定向调控的迹象。今年一季度我国服务业(第三产业剔除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74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较上年末回升1.9个百分点,而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08万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5个百分点。服务业和产能过剩产业的贷款增速的分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优化调整,同时也体现了货币政策分类调控的思路。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微妙时刻,以房地产和制造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引擎动力正在减弱,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正在悄然兴起,这种新旧势力此消彼长的结果,使得GDP增速显著放缓的同时,并没有对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冲击,尤其是就业指标表现稳定,第一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比上季度只小幅提高0.03个百分点,这无疑给了中央政府不搞大规模刺激的信心,在央行今年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首次将“保持定力”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从目前中国经济的现状看,最需要放松货币政策的当属房地产行业。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一个只会疯狂上涨的房地产业,则反过来绑架了中国经济乃至民生,成为过去几年最为人诟病的行业。在经过了过去几年大幅上涨后,今年的房地产行业难得出现了冷却降温的迹象,从短期看,房地产降温显然会进一步拉低中国经济的增速,不过从长期看,房地产行业经历一次真正的调整后,无论对于行业自身还是中国经济,都是有益无弊。

最近几年来,国内房地产行业大概经历过两次小规模的调整,最终都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放松,使得调整无疾而终,最终反而迎来更大幅度的上涨。第一次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国内房地产在2008年陷入低潮,从一线到三、四线城市量价齐跌,不过这一轮危机因为“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以及房地产政策全面放松而很快消散于无形,房地产市场迎来报复性反弹。第二轮调整始于2011年底,这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整虽然价格没有出现明显下跌,但是成交量极度萎缩,不过2012年6月央行突然宣布降息,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周期的到来,再次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上涨。这一轮上涨持续至今,直到近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的降温迹象。

由于本届政府一直强调不会推出大规模刺激,加之有前两次放松货币政策带来房地产上涨的前车之鉴,因此对于再次放松货币政策应该会有足够的谨慎。本届政府虽然很少提及如何调控房地产,但是从实际作为看,思路明显有所不同,从大规模推进自住房建设,到近期任命棚改经验丰富的前辽宁省省长陈政高接手住建部,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思路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如果央行现在急于降准,释放出来的不仅是数千亿元的流动性,更是会向市场释放出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从而转变市场预期,而后者的影响可能远超过前者。中央政府多次提出要保持定力,不搞刺激,面对现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对于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现在正是考验定力的时刻。 流动性经济市场分析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