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妄的礼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我的老家在川东北的一个小镇上,这里经济不怎么发达,可办酒现象却无比流行。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孩子升学,抑或是新房搬迁,都免不了要以“维系感情”的名义让亲朋好友团聚在酒桌前。而办酒风气流行的背后,却暗含着一股“互相攀比”的畸形心理。人们不但在私下评点哪家酒宴的档次高、推出的菜品好、前来吃酒的人数多,更在背后议论某某家收了多少礼钱,并以此作为判断这家主人是否吝啬、交际关系是否宽广、亲戚朋友是否给力的重要依据。

因为在老家,办酒送礼都有一个规矩,这便是来访客人的礼钱并不是都用红包包着递给主人,而是在办酒当天,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收取并当场记录在一个红色本子上,俗称“写人情”。别小看这样的一个记录,个中“玄机”却不少。按照本地习俗,主人收取礼金的多少一般都会通过“写人情”传递给街坊邻居,哪位亲戚朋友送了大礼,也会通过这一渠道告示外人。如果某家礼金超过了某某家,或者其亲戚送出的礼金大得足够让周围的人羡慕,这时候,办酒的人便会觉得倍有面子。相反,如果收取的礼金数太少,主人不但不愿提及,其数量甚至还会成为街坊谈论的焦点。

去年暑假,姑姑给表弟办升学酒,按照往常规矩,父亲几姊妹都得提前商量一下礼金的多少,以防差距太大引发不必要的尴尬。可当他们商量好具体数量后,姑姑却打电话给奶奶,要求奶奶将几个子女的礼金一并收齐统一“写人情”,而在得知父辈们每户5000元礼金的消息后,姑姑更是面带难色地表示她自己会再给每户添5000元,让奶奶在“人情簿”上给每户写上1万元的礼金。从父亲和叔伯们的内心角度讲,他们是无比反感姑姑这一做法的,但碍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姑姑又想娘家人为其“撑面子”的现实考量,他们也默认并许可了奶奶在办酒当天按照姑姑的“意思”去办。

办酒当天,场面非常壮观,街坊邻居前来吃酒祝贺的共计60多桌,“写人情”的桌子前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在酒宴现场,姑姑虽然无比忙碌,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我知道,那个场面是她想要的结果。只是从那以后,姑姑和大家的关系,好像尴尬了不少。或许,当办酒风俗裹挟着物质开始绑架亲情,并在暗地里形成攀比的时候,办酒的本质意义早已被肢解得七零八落。遗憾的是,我们虽然知道自我的一些行为是在助长这种气焰,可却碍于面子、人际关系要以另外的姿态去支持这种行为,这是多么的悲哀。

(文 / 嘉彦) 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