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片中的技术含量

作者:宋晓军

宣传片中的技术含量0( 2013年6月19日,歼-15舰载机在海军“辽宁舰”上展开飞行着舰训练 )

在4月23日中国海军建军65周年前夕,中航工业发布了国内首部以航母舰载机为题材的公益片《为梦想领跑》。于是国内媒体纷纷跟进解读。为此,我在电视台做了三次节目。每次做节目开始时,我都强调这是一个企业形象的宣传片。于是一些看过节目的朋友,碰到我就会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首先,自1981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后,1987年1月中央军委也通过了《武器装备研制合同暂行办法》。因此,中航工业应该是航母舰载机的主承包商,或者说是航空母舰分包合同的乙方。所以,你可以看到《为梦想领跑》的片子是围绕着中航工业主打产品——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展开的。而这恰恰就是我认为片子是企业形象宣传片的依据。

其次,一般武器装备的研制程序分为: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设计定型阶段和生产定型阶段。作为舰载机这个武器装备的主承包商,自然希望自己的产品在这个流程中顺利进展啦。当然,至于中航工业的主打产品——舰载机到达了哪个阶段,我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但是从宣传片中展现出的“技术含量”看,主要的还是舰载机着舰时的镜头居多,而且也是最震撼的。那么这里有什么技术含量呢?

航母舰载机一般要以200公里/小时的速度着舰,并要在拦阻装置的制动下在长约100米的冲跑距离内停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对舰载机的要求与空军战机在陆地跑道上着陆不一样的是,舰载机需要承受阻拦装置较大的阻拦负加速度。而每一型舰载机都有自身结构所能承受的负加速度极限,一旦超过极限值,飞机的结构就会遭到破坏。同时,当舰载机在不同的载弹和载燃油的情况下,着舰重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所承受的负加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假定在阻拦装置设计给定的情况下(理论上一套阻拦装置要适应航母上的几型舰载机),在舰载机的设计定型阶段,其结构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除了要在岸上进行相关试验外,还要在处于不同的载重情况下,在航母上进行反复着舰试验,最终确定舰载机的强度和刚度可靠性需求,以及舰载机的交变载荷、金属疲劳和损毁容差等指标。很显然,这些非常专业同时又不可能借助画面展示的指标,作为企业形象宣传片,只能被一些艺术化了的画面所包装。

说到这儿,我的朋友问:这么说我们的航母距离能够出海作战还要很久吗?我说:两年前国防部发言人就有“中国目前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的表述,其中“科研”和“试验”按顺序是排在前面的,这点很重要。事实上,我前面说的是舰载机,但就阻拦装置而言,也有改进的可能。比如通过试验得到了一型舰载机在不同载重情况下着舰的一组数据(如无量纲拉力曲线图等),也可以对同样处于试验阶段的拦阻装置提供改进的参考,甚至反过来可以为阻拦装置的设计定型提供相关的依据。当然,“训练”也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对于舰载机飞行员来说,进行舰载机着舰训练是最难、最紧张的。如果舰载机在着舰时两次以上钩拦阻索失败或直接复飞,飞行员就会产生疲劳和紧张感,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最极端的情况下,舰载机可能还要准备进行海上迫降)。在《为梦想领跑》宣传片里,飞行员的近距镜头虽然看似都很“酷”,但实际上,他们同样也是中航工业主打产品研制、试验和鉴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航母海军舰载机技术含量战斗机宣传片

上一篇: 吉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