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更生,跑龄半世纪
作者:黑麦( 孙更生
)
2013年初冬,上海国际马拉松在外滩广场开跑前,转播镜头对准了参赛者中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他穿着专业的马拉松跑鞋、长跑外套,神采奕奕地注视着前方,在上海的冷风中呼出一团雾气。人群的后方,是他的巨幅照片,那是赛事主办方依据他的“跑步生涯”制作的广告牌,画面上写着一句孙更生常说的话:“我要跑到跑不动。”
多数跑友是在耐克的电视广告中认识孙更生的,在片中,他穿着浅黄色的跨栏背心,脚踏一双灰白色跑鞋,用并不快的速度跑过城市的街巷,看着镜头时,孙更生自述道自己的眼神儿里还有一点儿紧张。“我在拍广告的时候就是想推广长跑,没想到自己能够成为值得跑友学习的偶像。”孙更生说,“跑友儿,是我这几年才学到的新词儿。”
孙更生在山西太原建设北路的供电局大院住了一辈子,院里人大多知道“有个每天早锻炼的老头”,原先罕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马拉松选手。每天下午,是孙更生跟同院邻居的“闲唠”时间,他说“象棋、京剧、集邮、黄金时间的电视剧,我们都聊”。同龄的老人觉得“他的气色很好”。
孙更生喜欢在早晨跑步,他觉得那是整个太原市最有生命力的时间段。早上七八点,吃过早饭的孙更生就出现在楼前开始准备活动,平日里他坚持穿一双国产的跑步鞋,“专业的马拉松鞋都是参加比赛的时候穿的”。他的街坊说,太原的空气不好,除了沙土还有一股煤灰味儿,而孙更生却固执地认为,“空气已经有了好转,治理后比前些年好多了,跑完步回家洗漱时,已经没有那么脏了”。
近60年的跑步生涯,让孙更生跑遍了太原的所有街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回可能还是第一次长跑,当时的勇气就像天生的。” 1955年,孙更生上初中,学校组织了一次近郊的远足活动,往返40公里的路程,孙更生几乎是一路跑着回来的。“中午12点出发,好多人走到了天黑,我好像是第一个回来的,因为一直在跑。”孙更生似乎在奔跑中找到了一点“自由的感觉”,此后,这个像阿甘一样奔跑的少年几乎成为全校唯一一个坚持跑步的孩子。
“60年代,国家提倡全民健身,但当时很多运动项目都不发达,人们对长跑没有概念,觉得那是专业运动员才会做的事,我不管别人怎么说。上班以后我参加了单位的篮球队,觉得打球有乐趣,它和跑步的乐趣不同。”孙更生觉得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究竟为什么喜欢上了跑步,“可能是身体的需要,跑下来,才能懂”。
于是,这个爱好逐渐成为孙更生的日常习惯,刮风下雨从没间断。“一个小时起,高兴了跑一个半小时。”孙更生也从来不要求速度和距离,它觉得跑步就像是自己和身体的对话,“要一点儿勇气,慢慢来。”“几年下来,我就把太原跑遍了,城市不大,越跑越熟悉,路上常有认识我的打招呼。”然而,孙更生跑步时大多随着一种孤独感,“可能是因为跑步的人少”。“我家里人常年反对,他们不理解,觉得我有点疯狂、偏执,也担心我这样跑下去身体会吃不消,院里人也不理解我为什么选择这么孤僻的运动。后来,为了让老伴心里舒服上一点,每天跑步回来我都会带着一兜子菜。直到退休之后,家里人发现我的身体越来越结实,也开始支持我长跑了。”
偶尔能见到长跑的人,都会让孙更生觉得有点儿兴奋。90年代,太原的长跑人数开始增加,这让孙更生觉得“城市里有活气儿”。“我家电视天天开着体育台,我看见外国人喜欢跑步,他们有热情,可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运动,每次看见街上有跑步的人我觉得挺欣慰的。”
2000年夏天那会儿孙更生加入了省长跑协会,会员们问孙更生“为什么不去北京跑一次马拉松?”对于刚刚退休的孙更生来说,“马拉松”还是个陌生的字眼儿,此前,他只在奥运会上看到过这种比赛。在打听到彼时的北京马拉松是“专业的国际级赛事时”,孙更生心里也打鼓:“毕竟当时没有跑过这么长的距离,而且当时报名参赛的选手都是专业运动员,我不知道能不能报上名,更不知道能不能跑下来。”
事实上,孙更生想不出拒绝的理由。“既然自己喜欢跑步,既然马拉松是最专业的长跑项目,为什么不参加呢?”怀着对长跑最单纯的热情和勇气,他做了一个决定。然而,42.195公里的长度对于孙更生来说是生僻的,在太原两次仓促的尝试后,孙更生买了一张前往北京的卧铺票,踏上绿皮火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抵达北京。他在车站换好简单的运动服,坐公共汽车来到位于天安门的出发点儿。“当时参加比赛的人少,几十个人,看着都挺专业,我可能是最业余的选手。”他回忆说。不过,他低头望着胸前的号码牌时,“心里还是有点兴奋”。“我还记得发令枪响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冲了出去,由于没有经验,又不能跟那些专业选手跑,我就只能找自己的节奏。”孙更生说,“在距离终点朝阳公园大门还有7公里的时候,我出现了力竭,当时真的想过放弃。路过最后一个饮水站后,我开始用自己的速度冲刺,我记得冲过终点时,计时器上显示4小时6分钟。”当晚,孙更生小心翼翼地将号码牌和比赛服收好,戴着奖牌,乘着夜班车回家了。孙更生至今还记得自己和当年的冠军纳尔森“相差近两个小时的成绩”。他说:“虽然比不上专业运动员,但这次尝试让我有了跑下去的勇气。”从此,老孙对马拉松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年,孙更生又一次来到了北京,跑出了3小时56分钟的成绩。赛后他又得知第七届中日极限马拉松赛即将开始。“这个极限马拉松全长为100多公里,两个国家的马拉松爱好者都来参加,我听说有小姑娘都能跑完全程,心里也有底了。”他说。10月28日清晨,孙更生和40多名参赛者又一次站在了天安门广场上。他说:“我们跑过了顺义、怀柔,终点是慕田峪长城。”作为所有选手中年龄最大的选手,很多人都怀疑“这位大爷能跑多远?”孙更生“不知道回应点什么,就跑了起来”。他回忆道:“每10公里设有一个饮食补充点,能喝一点牛奶,嚼点巧克力。我记得最后的20公里非常痛苦,要爬长城,到达最高处后还得下来,因为终点就设在长城脚下。”经过13个小时的奔跑,老孙完成了生命中最长的一次奔跑。“下午6时,我到达终点,第20名,也是最后一名,后来我听说,我身后的20多个选手在中途就放弃了。”
老孙的成绩和勇气令专业选手惊讶,一些运动员说“从来没有在中国见到这么能跑的老人”。“当时我62岁,我觉得这是我整个跑步生涯的新开始,每一次跑步前都不知道哪儿来的信心,迈出第一步,脚碰到地面时,跑下去的勇气接踵而至。”孙更生从此觉得跑步不再是一件孤独的事儿了,沿途所看到的街道,给自己鼓劲的人群都让自己变得开心起来。“感觉有人分享就跑得起劲儿,跑累了,看不到人了,就小声儿唱首歌,哼段京剧。”孙更生在几天后又来到大连。“跑了一场马拉松,跑完以后觉得特别疲累,我记得当天晚上脑袋一沾枕头就睡着了,特香。”他说。
“我最喜欢跑的马拉松是在厦门,我觉得当地的人都很重视这个比赛,参与的人特别多,全城都像在过一个‘跑步节’。厦门的街道不宽,鼓劲的人就在你身边,他们老问我多大年岁了,加上这个城市空气好,又干净,我觉得跑得特别舒心,后来我几乎每一届都要参加。”孙更生说,“跑马拉松逐渐成了习惯,我也不再有什么负担。”老孙服老,他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开始退步”,但是他仍旧愿意做赛场上“最年长的选手”。他说:“从2000年开始,我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总共80多个马拉松赛,其中包括难度最大的西藏半程马拉松,现在太原也有了马拉松赛,比赛多了,我看到愿意跑步的人多了,就挺好。”
在跑友看来,孙更生对于跑步的衷情让人感动。这几年,有的赛事不再接受像他这样年纪的人报名,可他依旧要跑,只是用别人的名字注册号码,在老孙的卧室内挂着几十枚奖牌,他也珍藏着奖杯、成绩证书、号码牌、车票、相片,甚至几双跑坏了的运动鞋。他说:“我了解自己,知道我还能跑,我要跑到跑不动。”(文 / 记者 黑麦) 上海马拉松跑步大连马拉松马拉松跑龄太原马拉松更生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