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病经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婆婆生活在郊区,距离市中心只有半小时的车程。几年前,婆婆经常觉得上腹隐隐作痛,反复在当地几间医院做详细检查,包括当地的两家三甲医院。几家医院的医生都诊断为慢性胃炎,需长期吃药调理。婆婆吃了半年胃药,不见好转,人变得萎靡不振,多愁善感。
在我们晚辈一再坚持下到市区的大医院检查。同样是三甲医院,医生对病人做了详细的询问、听诊后,初步判断为轻微的心脏病,经仪器检查后确诊为心脏有问题。在用药一个疗程后,婆婆的症状得到缓解。在市区医院坚持治疗了两年,每次医生都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用药,婆婆的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需长期服药,人也显得神采奕奕。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便于病情的追踪,每次看病都是同一位医生,该医生是一位副主任医师。
由于怕耽误我们工作,婆婆带着市区医院的病历回到了当地的一家三甲医院就医。郊区医院的医生每次都会进行听诊、量血压等常规检查,但开药的时候却按照市区医院的病历开药,剂量也没多没少,这也是一位副主任医师。如是半年多,婆婆再次出现了上腹隐隐作痛的症状,慢步走时还会喘气。转回市区大医院看病刻不容缓,再接下来的两年,为了老人家的身体,我们再辛苦也要坚持到市中心的医院看病了。
2013年除夕,婆婆在自家门口摔倒,头着地,被送到附近的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由于脑部有轻微的出血需住院治疗。办理住院手续后,我们就将婆婆长期看病的病历连同吃着的药的说明书交给主治医生。住院初期,主治医生通知马上将婆婆的心脏病药停了。停药两天后,婆婆出现呕吐的现象。主治医生说是血块压迫脑神经,假如观察两天仍然呕吐,需开颅放血。先生晚上陪护老人家的时候,闲着无聊就将婆婆长期吃的心脏病药说明书拿来看看,谁知看到那么一句“停药需逐步减少药量,否则会有明显的头晕和呕吐的现象,会加重心脏负担”。幸好当天是主治医生值夜班,先生拿着说明书跟医生沟通,在确认该药与目前治疗的药没有冲突后,医生马上在第二天的用药方上写上了该心脏病药,同时也将药量减少。从第二天下午开始,婆婆再也没有出现呕吐的情况,也不需进行开颅手续,直至一星期后把药停了。该主治医生同样是副主任医师。
长期以来,我一直不明白拥有不比市区医院落后的设备、医生一般也具备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郊区或地级市的三甲医院,为何显得较为冷清,反观市区医院却人满为患,而且外地口音的患者特别多。婆婆在郊区三甲医院看病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医生业务水平的差异并不能通过获得相同等级职称来弥补,其中还涉及了经验、水平和医德等等的问题,这应该也是大城市看病难的症结之一吧。
(文/ 广州 绮珊) 看病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