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的味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岳母一家,和我们同处一县,相距不过30里地,可是她们的语音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我们说的都是绵竹话,大部分相同的,可是也有许多区别。譬如“青蛙”,我们都叫“青蛙儿”,与普通话相比,不过变成儿化音罢了。可是她们却成为“青花子”,我纠正了几次都没有办法改过来,看来这就是一方一俗了。

去年我们在云南丽江游玩,夜晚在古城的四方街转了一圈又一圈,深深地陶醉在丽江的酒吧文化、东巴风情之中,真是乐而忘返。我们一直转到古城的大部分商铺都打烊了,才急匆匆地想回到下午预订的旅社去。这时候,古城里没有出租车营运,连人力车也没有,我们垂头丧气地走了一圈,根本无法回到来时的路径,只得硬着头皮向路过的一对夫妻问路。谁知刚一张嘴,那位大哥就欣喜地说:“你们是绵竹人吧?”我那时心激动得快跳出来了,连忙道:“大哥,你怎么知道们是绵竹人的?”大哥笑着说:“兄弟,我走南闯北十几年,只有们绵竹人把‘我们’说成‘们’,这就是绵竹人的特征了。”原来如此,我不禁恍然大悟。丽江与绵竹相隔千山万水,可是一句乡音,就像接头暗号一样,把我们一群绵竹人联系在一起。大哥说他在丽江的一家酒店做厨师,来丽江五六年了,看到家乡人觉得特别亲切。其实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无意间的问路,一问就问到个绵竹人嘴里,这可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了。

前天上街,蓦然听见两个老人的对话:“拿问你了!”“不拿问!”我的心里不禁一震,因为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说的,相当于:“难为你了!”“不难为!”只不过在乡亲们的口中发生了音变而已,这其实是很古雅的语言。可是现在,我们都下意识地只会说“谢谢”和“不用谢”了,我不知道,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像我们这样的“70后”,包括“80后”、“90后”,大家从小在学校里接受普通话教育,很多的乡音乡情随着普通话这种强势语言的冲击,再加上电视、广播传媒的影响,外来其他方言的侵入,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了。那些原生态的语言虽然还在使用,但是使用者的年龄应该都在50岁甚至以上了。我不敢相信,这些人作古以后,原汁原味的土语还能保留多久。如果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只剩下普通话一种语言,这绝对不是一件幸事,因为有些情感,普通话是表达不出来的。而一句土语,却可以起到沟通乡情的独特作用。

(文/ 四川绵竹  彭忠富) 味道乡音

上一篇: 栽树与养猪
下一篇: 看病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