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航MH370的调查和追问:起点,而不是终点

作者:魏一平

对马航MH370的调查和追问:起点,而不是终点0( 3月17日,马来西亚民众在吉隆坡为 失联航班MH370上的全体人员祈福 )

17天的等待与煎熬,希望与失望的交替幻灭,到此结束。3月24日22点,当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读完声明匆匆离开时,现场所有的人似乎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击中,陷入了短暂而令人窒息的痛苦、沉寂。我们为逝者默哀,与家属同悲。

马政府承诺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进一步的分析依据和事实细节。事已至此,继续追问,查清事实,公布真相,既是对死者负责任的祭奠,也是对生者唯一的寄托。

回看MH370失联之后的17天,有三个关键的转折点:

第一个是3月13日,飞机失联第6天,《华尔街日报》披露,发动机制造商罗罗公司的数据显示,MH370的发动机运转了5个小时,而非此前马方一直猜测的起飞后40多分钟。这一消息基本终结了前几天一直在马越交界海域的搜寻行动,在那片水深只有40~60米的海域,几十艘舰船和飞机轮番出动,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这架60多米长、重达200吨的庞然大物,本身就令人疑惑。MH370的飞行半径大大延伸,搜救工作基本又重归于零。

其实,MH370失联后的第二天,就有消息透露说,马来西亚军方雷达曾监测到有飞行物飞越马来半岛,往马六甲海峡飞去。但是,马方迟迟不肯确认,只说有可能是MH370。随后公布的信息解答了这一疑惑,MH370折返飞越马来半岛,并非是乱飞,而是沿着既有的航标线路飞行,这就是为什么马军方有些委屈地解释说“觉得飞行物没有恶意就没加注意”的原因。

对马航MH370的调查和追问:起点,而不是终点1

第二个是3月15日,飞机失联第8天,马来西亚总理召开发布会,宣布MH370最后一次与卫星联系是在3月8日早上8点11分,并据此公布了飞机可能最后失联的两条走廊。对于搜寻工作来说,这是一次最关键的转折,它以数学计算这种最无可置疑的方式,基本确认了飞机可能存在的地点。虽然这两条走廊地带非常广阔,但毕竟卫星数据计算这种新方式带来了希望。

除了地点之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也开始陆续释放,比如飞机的飞行高度有过巨大变化,断续的雷达数据显示其航线经过策划,通讯系统的关闭是人为主动。这些信息最终指向一点,即飞机失联并非遭遇天气、机械故障等突发情况,而是具备专业驾驶技术的人员实施的有预谋的劫机行为。发布会还没结束,马来西亚警方就已经抵达机长的家中进行搜查。虽然马方嘴上说对机上乘客启动全面调查,但通过前期假护照事件的初步筛查,应该已经基本确认,除了正副机长,MH370上并没有掌握专业驾驶技术的潜在劫机者。

第三个转折点在3月20日,负责南走廊搜寻的澳大利亚宣布发现疑似飞机残骸。由于前期不断出现信息混杂与矛盾,客观上降低了这条信息的可信性,很多人甚至等待着被马来西亚再次否认。但是,澳方公布的信息有两个关键点极具价值,第一是发现地点与南部搜寻走廊高度吻合;第二是在非商业航道上很少会看到长达24米的庞大漂浮物。政府之间的信息分享当然不会全部公开,但很快中国就派出了伊尔-76这样的大块头军机长途跋涉去搜寻,可以想象澳方和马方必然提供了确信度较高的信息。

之后,只能等待。最后宣布的结果并没超出想象,稍有意料之外的是,敲下手中锤子的不是前线的搜寻人员,而是基于卫星数据的计算。网上质疑声不断,估计几小时后的新闻发布会,马方也会公布依据和计算方式。不管多么不情愿,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变数很多,但有时候数学计算却是最难被打败的一种证明方式。

但是,有关MH370,仍有很多未解的关键疑点:

第一,劫机者到底是谁?一般倾向认为是机长。他是机上驾驶技术最好的人,还是个飞行狂热爱好者;他是反对派的坚定支持者,而且此次飞行的前天上午还亲自参加了对反对派领袖鸡奸案的听证会。此外,东南亚混乱的政治斗争、涣散的社会管理,以及个人极端性格和做事方式,都指向机长的可能性较大。

第二,如果是机长,那么这是一次预谋已久的劫机,还是他临时起意?马方此前一口咬定没有人向政府提出过政治诉求,是真的吗?劫机者与马方有没有过任何形式的谈判?如果没有,那就是单纯的报复行为,有没有可以佐证的遗言?

第三,MH370的飞行轨迹。在打捞到黑匣子之前,MH370的飞行路线无法详细解读,但是,既有信息仍有诸多冲突之处,比如发动机数据显示时间(5个小时)与最后失联的卫星数据显示时间(8点11分)为什么不吻合?飞机高度的剧烈变化能否证实?最高4.5万英尺和最低1.2万英尺的数据从何而来?如果真的有过骤升和骤降的缺氧飞行,对机上人员会带来何种影响?

第四,马方需要公布详尽的数据获取时间和搜寻、调查过程,否则再难取信于国际社会。比如,马方最早是在什么时候获得了罗罗发动机数据和最后的卫星联系数据?为什么在越南海域的搜索持续了长达一周后才公布MH370的航向转变?当晚马军方雷达发现MH370之后有没有与其联系或确认身份?

第五,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有没有可能出现程序错误?驾驶舱有没有过搏斗?若真的有过骤升,乘客意识还清醒吗?知道飞机被劫持向反方向飞行吗?有没有过集体反抗?马方对机长的调查已经掌握了什么信息?

现在看,前期调查并不顺利,调查人员似乎把这些疑问都寄托在黑匣子上了,因为它包含了飞机的所有飞行数据和最后两小时的机舱对话。黑匣子的信号发送只有一个月的电力,理论上说,要在深三四千米的南印度洋里捞到黑匣子,搜寻人员只有13天的时间了。不过,做最坏的打算,即便13天里没找到黑匣子,是不是就应该放弃呢?不!当年法航447航班的黑匣子是在其坠海两年后才找到的,仍然可以提供关键的调查证据。所以,对马航MH370的调查和追问,现在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我们需要一个真相

在没有找到飞机残骸的情况下,马来西亚总理宣布MH370航班“终结”于南印度洋。从3月9日凌晨1时19分,飞机最后与雷达管控人员联系,到8时11分最后一次向卫星发出ping信号,我们不知道这7个小时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迷失时段内,马方并未采取任何行动;直到救援已持续一周后才重新将搜救区域锁定南印度洋。无论对飞机坠落的原因还是救援过程,马方都需要进行最严谨的调查,尽快公开调查结果。这也是马来西亚需要承担的国家责任。无论等待多么漫长,我们都需要一个真相。(文 / 魏一平) 终点不是马航MH370起点调查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