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剧2013:我们看什么
作者:石鸣( 西帕克 )
“我最疯狂追剧的年代是在高一、高二,那是2005、2006年,之后就是出于惯性,追少数几部剧,比如《反恐24小时》、《犯罪现场调查》、《迷失》等等,大学时我看电影比较多,看美剧反而少了,因为太杀时间了。”西帕克说。他1988年生人,影视嗜好者,看过的碟以千部计算。
直到2011年HBO《权力的游戏》首播,他才再一次迷上美剧。“架不住大家都说好看,我就去看了。那时候我已经懒得下载,就在PPTV上看,结果发现很坑爹,很多限制级镜头都被剪掉了,又下载看了一遍,觉得特别好看,后来出DVD我也买了,因为喜欢,我又把小说找来看了,之前买的4本一套,现在出到第五本,我又把第五本买了。”
《权力的游戏》让他重拾每周追剧的习惯,一追就是3年,今年把第三季看完,又眼巴巴盼着明年的第四季。尽管小说他都已经看过,也在网上查询过“冰火维基”,那是一个类似于自助式剧透站的网站,里面有所有角色的百科条目。“尽管已经被全面剧透,但我还是很盼望看到电视剧怎么演出来。我推荐要看这个剧的人先去看一遍小说,因为剧情真的很容易忘记,如果没看过小说的话,估计很难记得住那么多人物。现在这个剧一季才10集,下一季播出时候已经是第二年。10集的篇幅其实太短,但是它预算不够,理想状况下我觉得至少一季拍20集,才能把故事都展开。这个小说是POV(point of view)小说,每一章都按照不同人物的视点展开,从世界这头跳到世界那头,叙事本身就不连贯。我觉得它想做的是世界观,想把一个新世界介绍给你。一开始主要人物都在临冬城,接下来斯塔克家所有的孩子都四散到韦斯特洛各地,小说其实在借助这些人物来描述韦斯特洛不同的地方。这是一个逐渐发散的叙述,所以电视剧到后来也是越来越散。我现在难以想象后面要怎么改编。小说到第四本第五本的时候,因为人物太多,已经按照地理来划分了,一本是南方,一本是北方,两本小说在时间上是并进的,故事线被拉得很长很长。我很佩服他们愿意来改编这个小说,而且还要忠于原著,因为又花钱又不一定成功,难度非常大,不是‘哈利·波特’系列可以相比的。”西帕克说。
像许多美剧迷一样,西帕克对自己心目中的美剧是分了层级的,除了《权力的游戏》这样的至爱剧目,大部分美剧他都不会去每周追,而是攒起来,等一季播完,再像看电影一样一口气看完,这样不会受到剧情中断的困扰。也正因为这种观看习惯,他能够非常敏感地觉察到剧情设置的模式化趋势,一旦能够摸出每集剧情的变化规律,比如悬念会固定在何时出现、发展、高潮、解决,再引出下一个矛盾,或者发现人物特征设定一成不变,从第一季到第四季都几乎相同,这部剧在他眼里便变得索然无味。回顾今年的新剧,他觉得大部分都非常失望。“比如《神盾局特工》,本来这是一部大家都非常期待的剧,因为《复仇者联盟》、《雷神》的电影,漫威公司的这几部作品前后其实是有关联的,有一个整体的世界观,《神盾局特工》当时号称会和《雷神》等有互动,但是其实根本没什么互动,剧情也无聊,一集一个故事的单元剧,主线发展很慢。可能现在国内的美剧迷们已经厌倦这种模式了,但是在美国的收视率依旧很高,至少它已经被续订了。”
出于同样的原因,今年拍到第十四季的《犯罪现场调查》已经无法引起西帕克的兴趣。与之相比,他反倒觉得拍到第三季的《疑案追踪》有意外的小小惊喜。“它和一般的罪案剧相比不大一样的是,第一季还感觉和普通的罪案剧差不多,可能形式上有点创新。但是我现在看到第三季,突然发现其实每一集都和主线故事有所关联,整个剧集有一条连续的主线,而且人物一直在变动,并不会像《犯罪现场调查》那样,尽量保全主演阵容,而是每一集人物都有不一样,以主线故事为主。”
( 电视剧《绝命毒师》剧照 )
而今年刚刚完结的五季《绝命毒师》,在国内的口碑突然达到一个高潮,被追捧为“神剧”。西帕克认为:“我倒不觉得有多么神乎其神,不过相对那些情节简单的单元剧,或者叙事线放太长收不住尾的美剧而言,这个剧确实体现了有一个全局和完整的规划,在第几季的什么位置,出现什么样的变化,都是事先规划好的,从第一季第一集到第五季最后一集,人物角色也有一个连续性的变化。”
西帕克保持在追的另一部剧是僵尸剧《行尸走肉》,这部剧经过3年积累,如今已经成为AMC电视台的当家剧,收视率在有线台的剧目中名列前茅,比《权力的游戏》还要高。“其实前两季我不是太喜欢,感觉剧情比较老套,但是第三季真的很吸引人,有一个新反派出来,是州长。从这一季开始,就已经不再是人和僵尸在对抗了,而是人跟人的对抗,僵尸就是一个附属,是中立单位,是野兽。现在看起来,前两季可能铺垫比较多,第三季是矛盾爆发的时候。现在的《行尸走肉》比较像几个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而僵尸就是他们途中遇到的怪兽。”
( 电视剧《纸牌屋》剧照
)
《行尸走肉》的诞生背景是一大波吸血鬼题材的美剧充斥着电视屏幕的时代。“这股风潮由《暮光之城》引发,后有《真爱如血》,如今《吸血鬼日记》已经走入第五季,今年又刚推出了《初代吸血鬼》和《德库拉》。这种美剧主打青年观众人群,多采用当红俊男美女来吸引年轻人眼球,可以说是一种披着吸血鬼外皮的韩剧,而轻松不伤脑细胞的剧情也很适合白领人群在上下班途中观看。”潘荣说,他从事电影节版权交易,也是资深美剧迷。“此外,由于吸血鬼、魔法等题材的流行,不少美国电视制作公司近年来又陆续制作了以女巫为主题的美剧,例如《东区女巫》、《美国恐怖故事》等等。”
“今年我的年度最爱,当仁不让是《汉尼拔》。”“狒狒”说,她任职于一个国际体育组织,2001年就开始通过收看香港明珠台看美剧。“《汉尼拔》这个剧相对冷门,但在IMDB上评分高达8.4。这个片子根据‘红龙’系列小说改编,按类型算是惊悚悬疑心理剧,实际上是那个食人魔教授的电影前传,但是设定改到了当代,涉及吃人文化,相当生猛血腥。我是因为出演男主角的那个丹麦演员关注到了这部剧,他叫麦德斯·米科尔森,非常有味道的帅,简直让我忽略了另一个男主角。”
( Komo )
68岁的美剧迷
在电影杂志工作的张大海自己是个资深美剧迷,掐指算算,他今年看美剧的数目达到了大约60部。以前看的甚至更多,那时候他的工作不坐班,一天要看六七集美剧。“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文本的人,所以故事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吸引力,包括看电影的话,我都偏爱故事性比较强的,美剧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因为一个剧的时间长,塑造人物的本事比电影强很多。另外,美剧的节奏也比较快,简单直白。”张大海说。
一直以来,他都在网上下载美剧看。“对于懂得去何处寻找的人来说,其实现在这种资源并没有真的被屏蔽。”他坚持下载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爸爸,老爷子今年68岁了,是个铁杆的美剧迷,张大海买了两个移动硬盘,专门用于给父亲拷美剧。“如果我在线看了,之后还要专门再给他下一次,不如干脆我自己下好了,直接拷给他。”
张大海并不确切记得父亲看美剧的爱好是何时开始的。“他大概是从我那里顺走了一套《犯罪现场调查》的碟,从此就迷上了美剧,自己偷偷摸摸在网上查资料,他不会用电脑,但是会用智能手机上网。他跑到卖碟的地方看人家有什么新剧,一开始别人觉得一个老头,肯定不会买,就不搭理他,或者觉得老头比较好骗,就骗他,后来才发现这个老头是做过功课的,蒙不了他。大概从前年开始,我发现他的这一爱好,就开始给他推荐美剧。因为我俩不在一个城市,以前通电话时候就是先问候一下最近怎么样,家里人如何,再聊一聊国家大事,现在一打电话,第一件事就是聊美剧。我爸还经常给我透露一些新消息,比如过两天《傲骨贤妻》就要100集纪念了,或者什么什么剧编剧说走向要怎么怎么样啦。有时候如果我不能提供一些最新消息,他还不是很满意。”
由于父亲不懂英文,张大海在选剧的时候觉得很头疼。“他听不懂,但是又特别愿意看律师剧,律师剧很多大段台词,还有好多专有名词,看起来特别痛苦,有时候他看完一段,字幕没跟上,还要倒回去再看一遍,有时候一段台词话长,他就按暂停,把字幕读完了再接着播放。基本上他一天到晚就在那霸占着电视,也不干别的,就是看美剧,看得乐不可支。”
张大海给他父亲推荐的美剧里,曾经有两个遭到严词拒绝。“一个是《行尸走肉》,一个是《斯巴达克斯》,可能他不太能接受特别暴力的东西,之前他看《嗜血法医》,曾经一度没看下去,觉得每一集杀人,血淋淋的,但是后来我跟他说每一季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他觉得好像还不错,就接着往下看。”
“我喜欢的美剧和我爸爸的重合度很高,《绝命毒师》、《嗜血法医》、《傲骨贤妻》,谍战剧他也喜欢,《国土安全》至今是在他排名前十里面的。”张大海说,“我爸爸是党员,就特别喜欢政治正确的剧,比如他最喜欢的一部美剧是《警察世家》,一个警匪剧,但是讲的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这个家庭里所有的成员都是纽约警察,最老的那个爷爷曾经是纽约市警察局局长,爸爸是现任警察局长,三个儿子都是警察,其中一个因公殉职,导致最小的那个念哈佛法学院的儿子也出来当警察,女儿是检察官,故事始终在讲他们家人这种情理法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美国主旋律。我爸爸每次都被这个事情感动得一塌糊涂。”
其实,“政治正确”的剧一直以来都是美剧的主流之一。“如果以金球奖和艾美奖为指标,近几年美剧中政治类题材可谓大放异彩。”潘荣说,“《国土安全》横扫这几届艾美奖,《傲骨贤妻》以法律为主轴,同时政治贯穿始终,《新闻编辑室》尽管被《纽约客》批得一文不值,但不可否认这类美剧容易在金融投行等精英人士中产生共鸣。”2013年异军突起的还有一部《纸牌屋》,这部美剧从英文小说改编而来,口碑甚至盖过了当年亦为经典的同名迷你英剧。
据张大海的观察,“美国一直比较流行的是律师剧和罪案剧,这两种剧在美国人民那里普法作用是很大的,律师剧红火时候一年同时有七八部在播,不过这两年律师剧又相对变弱了。最近我爸爸开始闹剧荒,我就很发愁,接下来该给他找什么呢?情景喜剧之类的话,里面的典故会很多,光看字面他也不一定理解得了。”
而近几年情景喜剧的发展趋势,恐怕也不一定能够为老一辈人所接受。张大海觉得,“有点越来越奔下三路使劲了,从《好汉两个半》,到《破产姐妹》,今年又出了一个新剧《极品老妈》,演女主角的演员叫安娜·法瑞斯,以前也是演电影的,《惊声尖笑》的女主,后来演过《大独裁者》,也算是一线的喜剧明星吧,但她出名在于低俗喜剧。现在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大家的口味越来越重,情景喜剧的搞笑方式在变化,最流行的基本上都是囧人囧事的路子,像《屌丝女士》之类的。今年有一个新剧《疯狂广告人》,主演罗宾·威廉姆斯,是一个老牌的喜剧明星,就是不停抖机灵、喋喋不休、神经兮兮。他在《疯狂广告人》里面就完全是他90年代时候的样子,所以这个剧尽管他的人脉非常厉害,找来好多大明星客串,但是收视率就是不如《极品老妈》,因为他的那种搞笑方式已经过气了”。
从美剧到英剧
近两年,随着《唐顿庄园》、《黑镜子》、《神探夏洛克》等剧目的流行,不少美剧迷把兴趣转移到了英剧。和美剧比,英剧大多文本经典,台词考究,制作精良,一季3集的迷你剧长度也让追剧变得不那么辛苦。“无论是古典优雅的《唐顿庄园》,还是卖腐无极限的《神探夏洛克》,那浓浓的古典主义氛围,仿佛那个年代一切都好似一首矫情却又闲散精致的抒情诗,我们明知回不去了却又乐此不疲地一次次向过去奔去。这种怀旧情节或者说复古范,在美剧《广告狂人》以及《幻世浮生》中都有充分体现,可以说是英剧影响美剧的典范。”潘荣说。
论及英剧和美剧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别,潘荣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去年的《呼叫助产士》。“这是一个普通到再也不能普通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伦敦东区助产护士们的日常生活。剧中主人公詹妮·李在全剧最开始说:‘我本来可以去做钢琴家,我本来可以去欧洲,我本来还有很多选择,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来这里。’她最初只是为了逃避无望的爱情才选择了来到伦敦东区做护士,但后来她慢慢的发现了这份工作的可爱,人的可爱。”潘荣说,“这部剧在英国收视和反响都非常好,成为自2001年新收视测量系统采用之后,10年来BBC1台收视率最高的英剧。同样是讲女性故事,相比之下,无论是早年的《欲望都市》还是近两年的《口红丛林》,这些美剧展现的女性视角就肤浅得多,毋宁说女权是这些剧目的一个噱头,剧情发展到后面,还是回归到主流社会的传统价值中心。”
2013年,是英国老牌科幻剧《神秘博士》诞生50周年,这一原本小众的剧目突然变成了热门。Komo是《神秘博士》的死忠“粉丝”,她2009年看了这部剧,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神秘博士》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坑,你看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它以前出过那么多的东西,书、衍生剧、广播剧,好多好多,补都补不完,是那种一辈子都看不完的心情。豆瓣上有专门的讨论组,里面的‘粉丝’很多都是考据派,会去研究里面的科学依据,时间线,还会画很多分析的图。讨论和考据其实是比看剧本身乐趣更大的一件事情。而你要看完了之后才能跟他们去讨论。”
Komo有一个朋友,因为是《神秘博士》的“粉丝”,出国留学时候去了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在那里,她发现不止可以去寻找剧中拍到的外景镜头,而且格拉斯哥本地就有一个专门讨论《神秘博士》的庞大组织,覆盖各年龄层、各种职业的男女,定期聚会,包下整间咖啡馆来讨论剧情,并且还自费出杂志,叫作《神秘博士通讯刊》,每期内容都是新鲜的八卦和专业的考据。
“《神秘博士》这部剧跟一般的电视剧不一样在于,它不再是一个虚构的电视剧的概念,而是和现实生活同步的人物和故事。在英国人心目中,一旦一个演员演了博士,他就永远是博士,即使不演这个电视剧了,出同题材漫画也会照着他的形象画,出衍生的广播剧也会请他来录。博士就好像一个现实人物,过上了真实的生活,圣诞时候会出圣诞特别片,复活节出复活节特别片,哪儿发个什么洪灾、地震,或者联合国有什么慈善活动,会再单独出个5分钟10分钟的小短片。一个演员一旦接演博士,就会受到全英国人的关注。如果BBC宣布说要换博士了,换之前甚至会有赌局,大家开赌盘,赌谁是下一任。为了告别每一个博士,BBC会特意为这个演员在剧集之外拍好多好多东西,比如做博士告别音乐会、博士告别短片等等。”Komo说。
2013年8月,BBC联合英国大使馆在北京搞了一场“BBC英剧派对”。本来是一个媒体看片会,旨在推广英剧的国内市场,重点是邀请国内可能对英剧版权有购买意愿的客户。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想对潜在客户证明,英剧在中国也是有“粉丝”群的,这场看片会在微博上公开了50个名额,让“粉丝”们报名参加。与这条消息同时放出来的另一条消息是,看片会上会有一比一原版的神秘博士的飞船Tardis,从英国空运过来。“‘粉丝’们一下子就沸腾了,因为好多人没有机会去英国看原版实物。于是每天微博上都有好多人写了几页的长信,或者画了好多漫画,或者刻了橡皮章子,似乎是耗尽生命去表达热爱的感觉,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够被抽中。后来名额实在不够满足,就不断增加,从50个增加到了80多个。”Komo回忆道。
她还记得,由于“粉丝”的热情,这个本来是严肃商业场合的“英剧派对”成了名副其实的狂欢聚会。“有的人置齐了好多衣服道具,在现场装扮上。有一个细节特别逗。现场有个大屏幕,会播放‘粉丝’们之前发的微博。主持人念到一段是表达自己特别喜欢《唐顿庄园》,还附上了自己画的特别传神的唐顿三姐妹的画,结果马上被工作人员阻止了。原来《唐顿庄园》并不是BBC投拍的,是ITV的。但是英剧迷们其实没有分那么清。大家概念里的英剧,就好像都是同一属类似的。”
《神探夏洛克》是Komo等许多英剧迷的另一爱好。“就是拍得太慢了,一年才3集,一等就是一年,大家都戏称它为‘三级片’。”Komo笑道,“我看英剧,基本就是从感兴趣的剧集的编剧和演员出发去寻找新剧看。BBC的迷你短剧一贯制作精良,《理智与情感》、《南方与北方》、《道德的刑场》,都很好看。《黑镜子》的呼声特别高,大概因为它是一个黑色题材的剧吧,类似比利·怀尔德以前拍的‘黑色电影’,但是电视剧里还没有出现‘黑色电视剧’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特别正面的价值观,也许这就是它走红的原因。可是论深刻的话,我觉得比它深刻的电视剧还有很多,HBO《六尺之下》(Six Feet Under)就是其中一部。”(文 / 石鸣) 悬疑电视剧犯罪电视剧神探夏洛克行尸走肉英剧剧情电视剧什么权力的游戏电视剧喜剧电视剧2013美剧犯罪现场调查绝命毒师我们傲骨贤妻豆瓣美剧唐顿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