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须寻雪豹记

作者:付晓英

洛须寻雪豹记0( 四川甘孜石渠县的松格嘛呢石经城。该城全部用刻有文字和图像的石片层层砌筑而成 )

雪豹是一种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大型猫科动物,通常生活在海拔2500米到5000米的高原地区,因其常在雪线附近及雪地间活动而得名“雪豹”,并被称为“雪山之王”。雪豹现在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中亚国家和地区的群山中,包括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以及中国西藏、四川、新疆、青海等省份的高山地区,分布范围跨越十几个国家,总数量尚不明确。1972年雪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等级,1989年雪豹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省区拥有超过全世界60%的雪豹栖息地和种群,而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洛须自然保护区就是雪豹栖息地之一,近年来雪豹频频出现,今年5月,当地农林局首次在洛须自然保护区定点安装红外相机,之后在同一位置多次拍到雪豹。

去洛须

广义上的洛须指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西南部,包括四乡一镇,真达乡、奔达乡、正科乡、麻呷乡和洛须镇,平均海拔3000多米。在地理位置上,洛须处于四川和青海的交界处,过了悬于金沙江上的吊桥,就从一省跨入了另一省。离洛须最近的是玉树,两地相隔100多公里,只有一条山路连通。玉树和洛须之间没有公共汽车,往返两地要乘坐私人面包车,每辆车坐六七个人,每人100块钱车费,客满后发车,这是唯一也是最快捷的交通方式。由于山路狭窄崎岖,路况复杂,面包车跑不快,单程也要四五个小时。

上午9点多,我找到从玉树到洛须的面包车,等了将近两小时才凑够7个人出发。100多公里的路程,只有短短一小段水泥路,出了玉树县城,就都是蜿蜒曲折的山路,路面多碎石水沟,坑坑洼洼,起伏很大,颠簸得五脏六腑好像都快要出来了。一路盘山,尘土飞扬,司机一边开着车,一边每隔几分钟拿抹布擦拭仪表台。从车玻璃往外看,11月的高原苍茫萧瑟,除了沿途偶见的藏族寺庙、白塔和经幡,绵延不绝的群山看上去都是光秃秃的,碧绿的金沙江从群山脚下川流而过,山坡上吃草的牦牛像是一团团小黑点,只有远处山顶的积雪在太阳底下泛着光。

洛须寻雪豹记1( 甘孜州石渠县洛须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用红外线相机抓拍到的雪豹画面 )

车开了4个多小时,终于到了洛须镇。洛须镇建在金沙江宽阔的河谷地带,四周群山环绕,平均海拔在3200米左右,比石渠县城低了将近1000米,冬天县城的最低气温到零下三四十度,洛须的温度则比县城高出10摄氏度左右,是石渠全县23个乡镇里自然条件最好的一个。石渠县99%的人口都是藏族,从洛须镇可见一斑。镇上的建筑装饰带有鲜明的藏族风格。

因为整个石渠县的耕地几乎都分布在洛须片区,所以县农林局就设在洛须镇上,负责整个片区的农业生产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我刚到农林局的时候,局里的工作人员冉洪曦帮忙找来当地的民族干部四朗仁青,说他了解很多情况,可是四朗仁青说不了汉语,冉洪曦只好把局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负责人万绪找来。

洛须寻雪豹记2( 高海拔的石渠县气候寒冷,是雪豹理想的生存之地 )

问起保护区里拍到雪豹的前前后后,万绪并不觉得这有多稀奇:“石渠是四川最偏远的县城,平均海拔4000多米,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今年四五月,甘孜州政府出台一个援助石渠县的政策,从甘孜州其他县市抽调干部到石渠县工作两年。有一个贡嘎山保护区管理局的人对口支援石渠县农林局,他带了几台红外相机过来,说在贡嘎山保护区用得效果很好,到洛须之后,就培训我们的护林员,教他们安装使用相机。他说,红外相机要尽量安放在高度合适的平台上,距离地面大约要三四十厘米高。培训完以后,我们就在护林员经常看到野生动物出没的几个地方放置好相机。”

“红外相机使用后不久,地里空村的护林员元登泽仁上山巡视,发现了归自己管理的那台相机拍到了雪豹。元登泽仁把存储卡拿到了我们办公室,我们在电脑上看了,雪豹是晚上拍到的,两只眼睛发着光,身体只是一个大致的白色轮廓,不是特别清晰。我们当时就向州里汇报了,拍到雪豹照片虽然高兴,但说实在的,洛须一直都有雪豹,也不是非常稀奇的动物。我们这里海拔高,周围都是山,山脚下的植被是云杉,再往上就是灌木和高山草甸,有很多食草动物生存,像岩羊、旱獭,都是雪豹的食物,山顶是寸草不生的流石滩,雪豹的洞穴一般就在流石滩隐蔽的洞穴里。”万绪说。

拍到雪豹的消息上报到州政府之后也没什么大动静,事情最开始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到了10月份,元登泽仁再次报告,说红外相机又在同一位置两次拍到雪豹,照片上显示的时间分别是10月12日和10月25日,但是只根据照片,无法辨别出两次拍摄的是否为同一只雪豹。其中,10月25日那张照片是在白天拍摄的,非常清晰,照片里的雪豹在雪地里行走,微微张着嘴,直视镜头。这次的照片上报到甘孜州后,洛须自然保护区拍到野生雪豹的消息就传开了,很多媒体打电话到农林局采访,让工作人员都有点意外。万绪拿出自己的手机,翻出一张照片介绍说:“这是我下乡时候拍到的雕,洛须保护区野生动物很多,不光是雪豹,白唇鹿、熊、狼、金钱豹、黑颈鹤、金雕等都有。很多人亲眼看到过雪豹,前些年还发生过雪豹袭击牧民家畜的事情。”

虽然并不觉得雪豹稀罕,但是,在洛须,还是有一些与雪豹相关的事情让当地人印象深刻。当年在农林局工作的民族干部松吉告诉我,2004年冬天,正科乡甲松村一名护林员骑着摩托车到农林局报告,说有雪豹在牧民家的羊圈里吃羊,可是局里几个工作人员赶过去,发现一只身长1米多的雪豹躺在羊圈里,已经奄奄一息,没过多久就死掉了。“我们找专家来看,说那只雪豹是消化系统疾病死亡,后来我们请示过州局和省林业厅,把雪豹做成标本,就放在局里。”松吉说。

而雪豹的影像资料早在几年前就有,“那天是2007年10月8日,当时的副局长黄勇正在真达乡办事。我们这里的寺庙一般都建在山上,有个喇嘛下山到乡里去找他报信,说在山上看见雪豹了,黄勇就让喇嘛先回去守候,下午他带着两个人上山。报信的喇嘛还用DV拍摄了一段20多分钟的视频。当时那只雪豹在与三头牦牛缠斗,但是喇嘛距离雪豹比较远,画面不清晰,而且抖动厉害。局里把视频送去州里,请甘孜州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彭基泰鉴定真假,当时彭基泰就认定雪豹是真的,但那时候‘周老虎’的事情正闹得沸沸扬扬,州里可能对这件事有顾忌,所以没有立刻公布消息。”万绪说。

人兽冲突

不管是5年前的雪豹视频还是最近的高清照片,都证明了雪豹在洛须的存在,对外界来说,这似乎激动人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雪豹项目组的尹杭向我分析说:“雪豹属于高海拔区域、雪线附近的旗舰物种,从生态学角度,雪豹的存在非常重要。雪豹食肉,以岩羊旱獭等为食,但岩羊旱獭食草,有好的草场才会有岩羊这种食草动物生活,有岩羊等食草动物存在,才能供养雪豹这种大型食肉动物。如果雪豹能够在这一区域生存繁衍下去,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完整的。”但是对洛须,这些却未产生过太大波澜,当地人一直都与雪豹共存,司空见惯的同时也偶有冲突,对雪豹的态度还是有点复杂。

彭基泰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还没有出台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甘孜地区很多人打猎,但雪豹并不是他们的首选,因为雪豹栖息地海拔很高,一般都在山顶活动,行踪也比较隐蔽,捕杀费时费力,所获得的经济价值却与付出的劳动不匹配。“雪豹的皮毛细密柔软,花纹美丽,在新疆和中亚,雪豹皮毛价格很高,那里的妇女以拥有一件雪豹皮毛大衣为荣,认为那是社会地位和财力的象征,所以新疆和中亚国家的很多雪豹被猎杀,但是四川的风气不同,雪豹毛皮并不受追捧,对猎人来说,鹿茸、麝香这一类东西价值更高,捕杀雪豹远没有捕杀白唇鹿、岩羊等动物的性价比高。”

但是捕猎岩羊等动物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雪豹食物减少,导致雪豹袭击家畜。“一般来说,雪豹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没有什么影响,老百姓对雪豹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雪豹偷吃牛羊,一两只也没事,吃多了老百姓就会痛恨它,所以会对雪豹进行报复性猎杀。”彭基泰说。

1990年,彭基泰带日本人在石渠考察,正好碰到当地老百姓捕猎了两只雪豹。“雪豹吃了三家老百姓至少四五只羊,他们很生气,因为雪豹的行进路线比较固定,上下山通常都是原路返回,摸清路线后,用套索很容易捕获。于是三个人带着四副套索上了山,说谁套到了雪豹就归谁。结果就是那个带了两副套索的人把两只雪豹都逮到了。按照上山前的约定,这两只雪豹都归他,另外两个人就不服气了,于是打到区委书记那里。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1989年雪豹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在甘孜州,当时都没有针对这些广泛宣传,甚至当时的区委书记也不晓得《野生动物保护法》,因为洛须离玉树很近,他就说‘你们把雪豹拿到玉树卖,卖了钱你们三个人平分’。我正好在场,告诉他们雪豹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以后不能再打,才把事情解决了。”彭基泰向我回忆。

直到现在,洛须自然保护区仍然有不少人兽冲突发生,2008年,真达乡有农妇报告说雪豹咬了她家三只羊,农林局工作人员赶去,雪豹早就不见踪影。“近一两年没太听说雪豹吃家畜,但还是有其他一些野生动物会产生冲突,比如熊,有时候会到家里偷吃,还会咬伤人。遭损失的老百姓不能对野生动物进行报复性猎杀,但是损失也得不到补偿,四川省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人兽冲突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所以,老百姓有时候对野生动物的情绪也比较复杂。”万绪说。

保护之道

1995年,洛须自然保护区成立,最初只是州级保护区,1997年升级成为省级保护区。冉洪曦说,洛须自然保护区覆盖范围主要是真达、奔达和正科三个乡,占地总面积大约15万多公顷,大部分区域都是高山森林,耕地面积不到4%,人口数量也少,只有六七千人。

“石渠县其他地方是牧区,牧民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洛须保护区在农区,当地藏民定居在这里,每年三四月份播种青稞,9到10月份青稞收获后再种小麦,第二年8月份小麦成熟,粮食基本自给自足,经济收入则来源于虫草。每年5到6月份是挖虫草的季节,藏民一般4月底就进山,三四十天的时间,人均收入至少有七八千块。跟洛须镇相比,真达、奔达和正科三个乡的气候以及生产生活条件要恶劣一些,所以一些条件好的家庭逐渐搬迁到洛须镇,有的甚至直接搬去玉树,这样一来,保护区人口减少,人口的自然迁移缓解了保护区的人地关系,反倒给野生动物让出了空间。”冉洪曦说。

而农林局也从保护区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里拿出一部分钱,雇用了30多位本地藏民担任护林员,定期巡山。万绪告诉我说:“护林员每个月发几百块钱,职责包括护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他们土生土长,对每一片山地森林都很熟悉,很多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只有他们才能上去。护林员的工作很辛苦,从村庄到管护区有几十里山路,很多地方骑马上不去,只能步行。”

此外,洛须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力度也很大,甘孜州林业局很早就主持编著出版了一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国家级省级重点野生动物野外识别手册》,使用汉藏双语,配以野生动物照片或者绘图,挨家挨户发放给老百姓。万绪说:“乡里的干部每年3月份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各村宣传野生动物保护,而且洛须绝大部分人口都是藏族,他们有佛教信仰,从内心里是不愿意杀生的。外来偷猎者也很少,因为洛须交通比较闭塞,外来人口不多,村子里来个陌生人,大家都会警觉,还会有专门的人过来询问盘查,更不用说带猎枪来的了。1996年国家收枪之后,洛须人都知道持有猎枪是违法的,会马上报告。所以洛须的野生动物还是保护得比较好的。”

但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洛须得到的扶持却并不多——没有专门的保护区管理站,也没有来自政策和资金上的额外支持。

“洛须自然保护区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相距不过十七八公里,但一个在四川,一个在青海,政策待遇上差别就很大。”万绪叹口气说,“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雪豹咬死了老百姓的家畜,我们这里没有任何赔偿规定,但青海省就有比较明确的补偿措施。”2012年,青海省就出台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政府令,明确规定如果野生动物给老百姓造成人身安全或财产损失,要给予一定的补偿,补偿金一部分由地方政府支付,另一部分由省财政支付。而四川省还没有相关的补偿办法。

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相比,洛须自然保护区缺乏的不仅是政府层面的大力扶持,也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三江源地区,自然保护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青海省的一个区域里专门针对雪豹和狼等野生食肉动物进行的一个实验。“就是把老百姓、地方林业局和寺庙联合起来,跟我们共同成立了人兽冲突基金。老百姓出点钱给自己的牛羊买保险,如果遭损失,就根据基金总量和受损家畜的大小来决定赔偿金额。”尹杭说。

而洛须农林局的人已经意识到外部社会力量的重要,他们希望保护区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而让外界知晓洛须自然保护区里丰富而珍稀的野生动物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在自然保护区里全面使用红外相机只是第一步,我们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整个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和社会力量也能参与进来,比如说用GPS系统监测保护区内物种,做成全面完整的信息监测图,能更好地掌握保护区的资源状况,这样的成果也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这是农林局工作人员的设想。

但是现实没有那么乐观。受地理条件限制,洛须和石渠的基础设施很落后:国家电网的输电网络要等到明年才能通到石渠,整个县城和乡镇目前用的还是小水电,电压不稳,输入电压经常还不到100伏,农林局的办公室必须使用变压器才能将100伏的电压转换成220伏,还经常断电,交通更是闭塞。

“我们这里条件差,也缺乏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人才。比如说,近年来频频看见雪豹,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到底是因为雪豹数量增多还是因为食物缺乏?因为雪豹一般生活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正常情况下是很难看到的。这次我们拍到雪豹,州里的宣传力度很大,也是希望洛须保护区能受到更多关注,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万绪说。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北京大学李娟博士的论文《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雪豹的生态学研究与保护》,特此致谢)

(文 / 付晓英)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须寻野生动物保护法雪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