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来保护亚马孙雨林?
作者:袁越( 9 月17 日,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视察亚马孙地区以及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原油废料倾倒地,呼吁人们关注石油污染 )
环保第一大案
“从酒店到外交部的距离大约是500米,我给你找辆出租车吧。”大堂经理对我说。我以为他怕我不愿走路,没想到他是担心我被抢。“基多很不安全的,像你这样的外国游客经常遭抢。”他说。
我住的酒店位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中心,窗外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看上去一点也不危险。可后来我遇到不少在基多生活的当地人和外国人,几乎人人都有被抢的经历。原来,这座城市位于一个山谷中,市中心在谷底,周围的山坡上有许多穷人搭建的贫民窟,密密麻麻望不到边。据一位当地人讲,歹徒们经常会下山抢劫,然后逃回山上,警察也拿他们没办法。
我要去外交部参加一个记者早餐会,发言人是厄瓜多尔外交部长里卡多·帕提诺(Ricardo Patino)。他是厄瓜多尔现任总统拉斐尔·科雷亚(Rafael Correa)的亲密战友,曾在2010年发生的一次政变中带头力挺科雷亚,赢得了信任。去年他又亲自出马,把“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接进厄瓜多尔驻伦敦大使馆避难,此后两人一同出现在媒体前接受采访,出尽了风头。
早餐会比预定延迟了半个多小时才开始,帕提诺穿着一件白衬衫出现在会场,他不用讲稿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声情并茂,肢体语言极为丰富,南美政治家的演讲功夫确实超凡脱俗。
( 2004 年,厄瓜多尔有关部门在亚马孙雨林调查取样,以评估德士古石油公司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
厄外交部专门为我配了同声翻译,但不知是帕提诺语速太快还是翻译水平不够,翻得断断续续,不过我听懂了这次记者会的主题思想,原来是要发动全球媒体制造舆论,和美国雪佛龙(Chevron)石油公司血战到底。
这个案子必须从1964年说起。那一年美国德士古(Texaco)石油公司和厄瓜多尔签订协议,在亚马孙雨林的阿格尔湖区(Lago Agrio)开采石油。在这份协议中厄瓜多尔政府占50%的股份,是最大的股东。1972年第一口油井开始出油,厄瓜多尔也因此正式加入了石油输出国的行列。
( 一名儿童在奥雷亚纳省德士古石油公司废弃的储油桶旁玩耍(摄于2009 年) )
接下来的二十几年,厄瓜多尔政府多次易主,政策摇摆不定,为了保险起见,德士古决定撤出。1990年双方签订了相关协议,由国营的厄瓜多尔石油公司(Petroecudor)全面接管德士古剩下的油井,而德士古则答应拿出4000万美元清理废弃的油井。1992年德士古正式撤离厄瓜多尔,没有留下任何有形资产,算是彻底和厄瓜多尔断绝了联系。
按照德士古方面的统计,1972~ 1990年德士古一共开采出了17亿桶原油,厄瓜多尔政府拿走了95%的利润。我向厄瓜多尔政府官员求证此事,但至今未有答复。
( 在首都基多东部郊区,一名工人正在清洗属于厄瓜多尔国营石油公司的废油坑(摄于2009 年) )
但是,厄瓜多尔环保组织经过调查后发现,德士古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清理工作,只是在地上随便挖个坑,把废油埋进去,表面盖一层土,铺上树叶遮挡就算完事,结果一下雨废油就溢了出来,污染了当地水源,让很多原住民得了癌症。于是,当地一个公民组织代表阿格尔湖社区的3万名受害者把德士古告上了法庭,要求对方赔偿270亿美元。
该组织提供的数字显示,德士古开采的356口油井一共产生了710亿升污水,以及6100万升废油。污水排进了亚马孙河,废油则被倾倒进上千个土坑中,超过200万英亩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了污染。如果数据属实,这将是全世界迄今为止污染面积最大的,同时也是索赔金额最大的环境污染案,被国际环保组织称为“亚马孙的切尔诺贝利事件”。
( 10 月17 日,民众在基多街头抗议,反对政府即将在亚马孙进行石油开采的决定 )
2001年,总部位于旧金山的雪佛龙石油公司把德士古买了下来,于是这个案子的被告自动换成了这家位列全球十大石油公司之一的美国石油业巨头。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典型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原告要求在纽约审理此案,但雪佛龙坚持在案件的原发地——厄瓜多尔审理。原告方认为,雪佛龙生怕此案影响到持股人的信心,不想让这件事被太多的美国人知道。但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雪佛龙相信自己可以花钱搞定腐败的厄瓜多尔法官,所以才会坚持要在厄瓜多尔审。没想到2006年反美斗士科雷亚当选为厄瓜多尔总统,形势立刻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上台后的科雷亚很快就去阿格尔湖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虽然事后没有发表什么刺激的言论,但此后不久判决书就下来了,厄瓜多尔法庭判处雪佛龙公司赔偿96亿美元,限期两年支付,否则赔偿金加倍。2010年厄瓜多尔法庭果然兑现了诺言,将罚款金额增加到了190亿美元。
雪佛龙方面则坚称自己是冤枉的,他们聘请的律师给出了以下四点反驳意见:第一,厄瓜多尔政府介入民事司法,这本身属于违法行为。第二,控方律师伪造证据,夸大了危害,采油排出的废水不会致癌,当地癌症频发的原因是公共卫生条件太差。第三,当年所有的清理现场都有厄瓜多尔政府的人员监督并签字,德士古在撤出厄瓜多尔之前已经和厄瓜多尔政府签订了免责协议。第四,很多废油坑是后来接手的厄瓜多尔石油公司挖的,与德士古无关。
第一条指控比较有趣。通常情况下,如果政府介入民事官司很可能会导致判决不公,确实不太合适,但在这个案子里,被告雪佛龙的年收入是厄瓜多尔国民生产总值的2~3倍,双方的经济实力差距悬殊,厄瓜多尔政府反而成了弱势的一方。
不过,这个指控终于把厄瓜多尔政府激怒了,他们认为雪佛龙欺人太甚,决定干脆主动出击,光明正大地动用国家力量和对方打官司。“这个案子太重要了,几乎决定了厄瓜多尔的生死。”帕提诺在接受采访时对我说,“我们政府的年度预算只有300亿美元,每年的出口总额也只有240亿美元,这个案子的索赔金额是190亿美元,占了厄瓜多尔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帕提诺邀请我和几位来自法国的纪录片工作者一起去亚马孙雨林实地考察,而且当晚就要出发,同行的还有一批住在美国的厄瓜多尔侨民。考察团的领队是一位年轻的法国姑娘,给我配的翻译则是一位比利时人,两人目前都在为厄瓜多尔外交部工作。她们告诉我,厄瓜多尔政府缺乏人才,从欧洲国家招募了一批具有左派倾向的人来为政府工作,她俩在国内时就是“革命者”,来这里继续革命。不过,这些革命者激情有余,管理能力不足,这趟旅行的组织工作相当混乱,好在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工作,没有过多计较。
谁来保护亚马孙雨林?
我们乘坐的吉普车当晚从基多出发,6个多小时后到达了阿格尔湖区。这片热带雨林属于亚马孙流域的上游,河水从安第斯山脉流下来,在这里进入亚马孙平原。沿途的公路质量相当不错,据说是当年德士古石油公司修的。路两边虽然全是绿色,但仔细看就能看出它们都是人工种植的经济作物,包括大片的棕榈树和咖啡。有人拿出电脑下载了一张该地区的卫星图,所有的居民点和人工经济林全部集中在公路的两边。在这样的原始森林里,只要一修路,随后必定会跟来大批开发者,而通常只有石油公司和木材公司才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花钱修路。
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名叫何塞·金格里(Jose Zhingre)的小个子男人,今年58岁,右眼布满了血丝,据他说是昨晚在酒吧里被一个酒鬼打了一拳。金格里年轻时住在城里,后来被德士古雇用,为这家公司当了两年保镖。之后他从原住民手里买了一块地,在森林里定居了下来,种咖啡为生。泄漏的废油污染了他家的咖啡园,损失惨重,他一气之下加入了索赔行动,并一直工作至今。
金格里首先带我们去参观了“尤卡南1号”(Euca South No.1),这是一个早已被废弃的油井,原来的井口如今只剩下一个闸门。就在距离井口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片次生林,外表看不出任何异样,但当我们走进树林后,立刻感觉脚下软软的,好像踩在了水床上。金格里用铁锹把地表的一层薄土挖开,里面露出了黑色的油泥。再挖几下,油泥变成了纯粹的沥青,闻上去有一股很浓的汽油味。
“这个油坑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底下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废油慢慢地渗进了地下水,污染了当地水源。”金格里说,“每次一下雨,附近的河水就能闻到这股味道,当地居民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了几十年,很多人都得了病。”
“那你们为什么不组织人来清理一下呢?”我问。
“过去我们一直在打官司啊,如果清理了就没有证据了。”金格里回答。
说话间几位住在附近的村民跑来看热闹,他们显然已经习惯了有人参观,纷纷撩起裤脚向我们展示被石油腐蚀的脚踝,并把双手插到废油里染黑,供大家拍照。他们都异口同声说是污染让他们得了癌症,不过雪佛龙的科学家却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过一篇论文,调查了这片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得出结论是没有显著提高。
不管事实到底怎样,原本生机盎然的热带雨林里多了这么大的一个油坑,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过,对于某些商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一些旅游公司新开发了一种旅游项目,叫作‘毒品游’(Toxic Tour),经常有游客慕名前来寻找废弃的油坑,我有时会去给他们当向导。”金格里说。
我们参观的第二口油井是“阿瓜里科6号”(Aguarico No.6),这块地的主人名叫亚历山德罗·瓜拉芒格(Alejandro Guaramag),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片林地,本想种棕榈,但因为废油污染只好废弃。据他介绍,这里的废油坑被雨冲垮了,废油流了出来,所以找不到像水床那样保存完好的坑,但污染面积却更大了。我们跟着他钻进树林,果然发现了好几处黑色的油泥。不过,我注意到那个已被废弃的油井盖上写着“1974年出油,2011年废弃”,说明这口油井在德士古撤走后依然在厄瓜多尔石油公司监管下运行了20年,很难证明污染到底是德士古造成的还是继任者造成的。
参观过两处污染点后我意识到,这个案子难度确实很大。一来这里的卫生条件确实不好,很难证明居民的癌症和废油有关。二来事情已经发生了20多年了,原告很难找出确凿的证据证明污染到底是谁造成的。
乔·贝林格(Joe Berlinger)显然也遇到了这个难题。他是一位纪录片导演,根据这个案子拍摄了一部名叫《原油》(Crude)的纪录片,描述了这个案子的整个过程,公映后引起了轰动。这个标题是个双关语,既可翻译成“原油”,也可翻译成“粗鲁”。同样,这部片子既可以理解成是对粗鲁的美国大公司的控诉,也可以看成是对石油工业的指责。导演没有过多地在德士古身上做文章,而是把主要笔墨放在了石油业是如何摧毁亚马孙雨林及其原住民文化的,这就引出了一个悖论:厄瓜多尔打这场官司,到底是为了保护热带雨林还是为了拿到赔偿金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行人坐车去了金格里的家。路上看到好多运油的车辆,以及一个昼夜不停地燃烧天然气的排气管。自从德士古撤走后这里又来了很多家石油公司,石油开采一直没有停歇。
金格里一家坐落在一条柏油马路的尽头,再往前走就是石子路了。原来这里是老油田的边界,石油公司还在不断开辟新油田,路都还没来得及修。金格里的大儿子目前就在一家石油公司工作,石油业一直是附近居民最大的雇主。据他介绍,从这条石子路再往下走,就进入了亚苏尼国家公园(Yasuni National Park)的境内。公园内很早就发现了石油,据说油质还相当好,于是石油公司千方百计想进来,环保组织千方百计要保护,厄瓜多尔政府也是骑虎难下,一方面眼看着大笔的钱不挣实在是心不甘,另一方面这是厄瓜多尔保护得最好的一个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万一因为采油而被毁掉,在国际上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2007年,刚上台的科雷亚想出了一个看似绝妙的点子。他提议由国际社会共同承担保护热带雨林的责任,只要能够筹集到开采石油收益一半的钱,也就是36亿美元,厄瓜多尔就保证永不开采这里的石油。但是,今年8月科雷亚宣布这项计划失败了,厄瓜多尔政府只筹集到了1300万美元,距离目标相差太远了。他在讲话中称国际组织都太虚伪了,没人真的愿意保护热带雨林,所以他决定开放亚苏尼供厄瓜多尔国营石油公司采油。
“厄瓜多尔石油公司使用的是最先进的环保技术,不会发生德士古那样的环境灾难。”帕提诺向我保证,“而且石油开采只占用1%的森林面积,造成的环境影响相当小。”
一边向石油公司索要巨额环境赔偿,一边是开放原始森林供石油公司开采原油,厄瓜多尔政府的所作所为让一些环保组织进退两难,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结语
回基多的路上,我们停在路边一家饭馆吃早饭。饭馆里挤满了各个石油公司的工人,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电视里播放的当地电视台的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指责阿格尔湖社区的居民漫天要价,纯属流氓行径,而科雷亚包庇这些流氓,也不是好东西。
回到基多后的第二天,我被邀请去旁听科雷亚总统的演讲。他每周日都会在各个城市举办一次这样的公开演讲,全程电视直播。他还会把所有在国内的内阁成员都请到现场,当场办公,借此机会向民众阐述自己的执政理念。
我正惊讶于厄瓜多尔的政治如此开明,一位官员私下向我透露,科雷亚实在是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原来厄瓜多尔大部分商业媒体都掌握在资本家手里,他们都是亲美派,反对科雷亚的民众主义路线。科雷亚觉得自己的想法都被这些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台曲解了,便利用每周日的演讲向公众解释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是他和公众之间唯一的交流机会。
这样的国家和政治制度,有能力管理好热带雨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