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德华,偶像五十
作者:李东然( 刘德华 )
《风暴》很容易使人联想到《2012》。地铁脱轨,建筑坍塌,一团团火光电闪,顷刻间,港人一向引以为傲的中环地裂天崩墙倒屋塌,如老板江志成所言,是“重新把中环搭出来,最后再把它炸掉”。似乎比《2012》还要震撼的是,《风暴》用的是实景3D拍摄方式,显然,在华语电影的范畴内,这算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大手笔。
刘德华形容《风暴》是自己2013年最重要的电影功课。作为投资人、制片人、监制以及主演,从筹备前期与新人编剧、导演袁锦麟反复打磨修改剧本,十几稿过去,直聊到袁锦麟再不敢接他的电话,日日苦心编借口躲闪;又早早就把演员们约到了一起,研读剧本讨论角色,刘德华坚信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背景的,所以他们都得明白自己的故事。当然,预算里并没有多余的片酬给做功课的部分,因此唯有他亲自打电话“一个人一个人求人家来参加”。终于开机,表演部分本来已不乏繁重甚至高危的动作场面,更难的是作为监制和制片人,他要盯紧每一天的进度,既要惴惴不安地苦练片场骂人的本领,又得自己买单去搞3D实景拍摄试验,甚至压上自己的全部片酬追来那些重搭中环、3D实拍的资金。
而从9月伊始,刘德华就已经开始在为岁末档期的《风暴》奔走,不仅转眼就过掉了第52个生日,紧接着2013年剩下的日子也屈指可数。“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过程,一方面我终于和江志强这样的大老板合作制作一部电影,这是去看人家怎么花掉每一分钱的经过;当然,另一方面也让江志强了解作为制作人的刘德华有怎样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就是证明我自己的部分。”
接连两次采访刘德华,传说中的精确守时当然不在话下,更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刘德华并不是那种备好一套说辞就重复再重复的艺人,甚至聊起将映的新片,他一针见血,堪比那些置身事外的影评人。
“如果让我的人物情感角度的戏份多五分钟十分钟的话,我觉得会更完整。我是比较重文戏的。我觉得现在这个戏,整条线动作的部分比较集中也足够刺激,势必弱化了人物,不管是什么电影,首先必须得打动人,不管是喜剧动作片还是灾难片,其实最重要还是情感层面吧。”
( 电影《风暴》剧照 )
刘德华自己的动人标准是看一部喜剧能看到哭,看一部动作片,甚至能爱上反派和贼。事实上,《风暴》已经是一部情节设置相当复杂的警匪香港电影,刘德华所饰演的高级督察吕明哲一心奉公,尽心竭力地履行着身为警务人员的职责。直到这场与重犯的殊死搏斗中,法的理智和人的情感,使他深陷矛盾重围,尤其面对儿时好友、惯犯陶成邦提出的卧底洗白愿望,爱与恨、情与义、宽恕和信任,这一切都成为吕明哲需要面对的艰巨选择。
电影里的吕明哲放弃了一些通常意义的“正确”,于是就有如今的电影宣传噱头——刘德华第一次演坏人。“如果说这是刘德华演坏人,我觉得不够。剧情给了太多理由、原因去解释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但人就是这样,有很多事情你做了,其实是不知道为什么的。我觉得一个人的坏,有时是不应该有理由的。比如打劫的人也不并是打一次有500万,够了,下一次没钱的时候再去打劫,没有这样的笨贼,就是为了贪心而已。”
这正如《风暴》的合作者,监制和发行过《英雄》、《卧虎藏龙》等优秀华语电影的江志强先生,也要一再地表达对刘德华品位的欣赏之情。刘德华是懂故事的。早在中学时,他曾经与同学合作,创作出一部名为《蜕变》的剧本,不仅在香港电视台的剧本创作比赛中夺冠,而且很快被香港电视台拍成了电视剧。
年少的刘德华从此信心大增,立志做一个金牌编剧。但正如曾经是刘德华的班主任的杜国威所形容的那样:“刘德华从小很机灵,说话得体,也很懂得讨老师欢心,从来不是一个我行我素、太过自我的人。”后来为着老师一句“正面小生人才”,刘德华转投无限艺员训练班苦修表演,在那些最初的无线电视的剧集里,从给周润发当小配角(《千王群英会》1981、《苏乞儿》1981),演到叶德娴的儿子(《猎鹰》1982)为起点,从草根到中产,再成就了一个个迷人的“深情烂仔”(《旺角卡门》1988和《天若有情》1990),直到随着香港电影的整体没落谋求转型突破(《爱君如梦》2002、“无间道”系列),最终走来内地(《龙凤斗》2004、《天下无贼》2004、《十面埋伏》2004)。借用香港著名影评人朗天的话说:“刘德华是和香港电影同呼吸。”
( 电影《风暴》剧照 )
而若不是因为《桃姐》,刘德华站在领奖台上开玩笑说自己是掏钱买来的影帝,可能“刘老板”的存在会继续寂寂无名下去。更难有人知道比如《无间道》,剧本雏形其实出自刘德华之手,甚至也是他自己跃跃欲试导演的作品之一。当时《无间道》的剧本从3000万港元直跌到了2200万港元,“终于卖出去的时候还得跟老板保证不亏本,如果亏,就亏我的片酬,但我知道这是一个好电影”。
结果《无间道》几乎是刷新了香港电影的新时代。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虽然刘德华玩笑自己的老板能力限于“刘赔钱”的水平,但1991年成立天幕电影公司,2000年重整NMG经纪公司,2002年建立映艺娱乐,起伏跌宕至今:从使得导演陈果一鸣惊人,开创了香港独立制片文艺电影先河的《香港制造》(1997);到2005年的“亚洲新星导演”计划之后,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林子聪的《得闲饮茶》、何宇恒的《太阳雨》,相当一批“新星”导演们崭露头角之初,总要提到的是刘老板的鼎力扶助。不能不一再提起的就是许鞍华的《桃姐》,一部真情温暖的小品,振奋了全体香港影人的信心。
刘德华觉得所谓判断和品位,其实全来自对于电影本身的热情。他说他爱看电影,不开工的话,保持每天都可以看一两部片,无论类型国别,并且还要每天看完至少一个剧本,有时候遇到真心喜欢的电影,比如《百万美元宝贝》,常常就反复看好几遍,看完就见谁就和谁聊起。“当成工作的话,也许是蛮辛苦的,但这对我就像别人打高尔夫那样,是能够痴迷其中的生活乐趣,既不是负担,也不用担心玩物丧志,对我而言倒是特别好的人生状态。”
30年时间,总共出演近140部影片,与岁月成正比增长的经验是更昂贵的智慧财富。比如关于《风暴》里内心复杂却又力道不足的角色,刘德华也不是没有从一开始就提出质疑。“所以无论是弄剧本的时候,还是剪辑的时候,我反而会跳出来说,刘德华怕什么啊,刘德华不是一尊塑像,他也是个普通人,他当然也会做错事啊。”
只是最终的《风暴》里,这位由刘德华扮演的督察还是一如剧本,每一言每一行显得深明大义,甚至犯错和认错,都笼罩一层悲壮色彩。刘德华解释说自己很理解合作方老板的担忧和苦心——他如果随随便便成了一个罪人,恐怕要惹相当多观众都要翻脸,而这必然是难以承受的商业风险。“而且因为我们是两个公司合作,在市场和商业的部分由他们来负责,因此他们会希望有一部可以足够跟好莱坞视觉大片去比拼的戏,我当然也认可这一点,所以文戏的部分必然是更保险一些,当然在某种角度是降格了一些。”
所以,刘德华打心里喜欢的倒是林家栋饰演的那个惯犯,痴情的古惑仔。“就那么简单为了一个女人,一个承诺,命也可以不要,我觉得他这个角色太好了。这条感情线索也无比浪漫,很像我当年的《天若有情》,内心非常叛逆的男孩子因为爱情就成长起来,只不过错过了机会。”
只是“深情烂仔”早不属于如今的刘德华,如今的刘德华只能和那些比如“常青、完美”一类的词语紧紧捆绑在一起。不过现实肯定不同于银幕,和任何人一样,刘德华当然也会失误,但他就是有这样的能力,比错误本身更使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他的道歉。远有隐婚曝光引起偶像坍塌危机,近则是《富春山居图》的风波,随着观众骂烂片的热情高涨,刘德华也惨遭裹挟,成了风口浪尖上的讨伐对象,即便客观而言,《富春山居图》里刘德华依旧是那个紧窄西装、帅气发型,每一个眼神也都毫不松懈,一招一式都完美无缺的银幕偶像,但刘德华还是再次选择了率先公开致歉。或者全世界范围内,难找到第二个男演员如此这般耐心细致地呵护与影迷的情感。
甚至无论《风暴》还是《富春山居图》,刘德华至今也不后悔那些“不够坚持”,假设重新来过的话,他说,必定还是会“去导演的方向,尽一个演员的本分”。因为在刘德华的世界里,确实有许多无可争议的本分之事存在:通告必须准时;拍片前必须做足功课;任何时候做事该积极和勤奋;慈善不能算是工作,而是收获自己的人生幸福;和女生在一起工作的话,帮她们拉椅子,推门,搬重物。
“但这些是很分内很自然的事情,人的本分,没有理由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人家拿我当作一个道德洁癖患者那样看我。最近我也跟公司的人也在讨论这个事情,我说,有些是非常正常的东西,比如准时,为什么现在准时是一个优点呢?我不明白。它不是应该的事情吗?类似的还有勤奋,大家赞赏我勤奋,我也表现得引以为傲,但我心里总不太明白,勤奋不也是应该的吗?人生好短的,如果不认真做事,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三联生活周刊:不知道何时开始,刘德华就代表了一切的积极正义。这件事你自己怎么看?
刘德华:我做偶像出身,比较知道明星和“粉丝”之间那种概念投射的意义,比如今天为什么大家能接受你,就因为大家有这个概念,之后又在你身上找到了它,所以我觉得我自己OK的,我既然有这个能力去代表一样事情,为什么不好好代表呢。所以我也告诉自己说,不能让那些使观众感觉到正义感的东西丢掉,即便我们的作品里偶尔会有一些新的东西,也须慢慢去把这个概念扩大,而不是彻底拆了。
三联生活周刊:但显然有些概念会限制作为一个演员的空间。
刘德华:对啊。但比如刘翔跨栏,他以前是跳高的,但到最后大家的概念停留在他110米跨栏的事件上,因为这是他的最强项,我想他不会每天想着,要不要跑400米,要不要再跳高。确实有人能做到十项全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所以我告诉我自己,既然你代表这个演艺圈里的这个部分,你就好好在你的项目里面去跑,去拼搏。我觉得一个演员跟一个运动员没有什么两样,认识自己最重要不过。
三联生活周刊:《风暴》里的动作部分很刺激,比如从楼上跳下来那一幕,看得人心惊肉跳,这些动作部分应该是这几年你拍得最拼的一部了吧?是真的没有用替身吗?
刘德华:替身当然有。为宣传他们会有一套说辞,有时候碰到他们的宣传,我也要和他们讲,这么说没用过替身大家相信吗?不可能,真的有用过嘛。但是确实不多,《风暴》也是我最近这10年最多动作的一部戏,我想这也是他们在市场上面的考量,幸好我一直有锻炼的,所以也还是OK的,完全能够配合。
三联生活周刊:说到动作部分,不得不提及的还有你最新的这次巡回演唱会,当然每一场演出都一如刘德华以往的演唱会那样,完美无缺,尤其表演部分那些使人目眩的高难度动作,甚至是有增无减。很多人不明白,刘德华有如今的地位,可能不需要再这么拼了。
刘德华:你们觉得很拼吗?我还好啊。其实我不在你们面前,我排练的时候更凶,我几乎把所有人的动作都做一次给他们看,至今在上台前我会紧张,所以可能是那种太焦虑的人,我会把所有的动作都练到成了条件反射那么自动我才敢上台的。但我也不觉得是很大的负担,好多身体上的训练,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运动,就算我没有表演,我也保持那种运动,毕竟这种运动对我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好处的,或者可能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嗜好了吧。
三联生活周刊:演唱会表演部分,这其实是香港歌坛挺奇怪的现象。我记得我看过那部探讨香港演艺圈生态的纪录片《四大天王》,其中有歌手毫不客气地说:“在香港,演唱会一定不只是唱歌而已,大概谁能跳火圈的话,就会全部在舞台上跳火圈。”
刘德华:它是一种慢慢累积下来的既定概念。比如你看郭富城不跳舞,你会满足吗?不会嘛。如果李宗盛跳舞,那拜托还是不要,就唱歌好了。我觉得做一场大秀的关键是找到respect(尊敬)。一场演唱会,肯定有些人不喜欢你唱歌,有些人不喜欢你怎样怎样,但是你做到足够的时候,起码可以获得respect,因为如果真的很努力大家就都会看到。到今天,我觉得自己还是歌不是唱得太好,舞不是跳得太好,但是我很用心在做这些事情,我也相信能打动人。
当然,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是可以站在那里,就一架钢琴,一个话筒,再没其他,我也能打动人,让观众满足。比如现在演唱会,那些我停下来唱歌的部分,永远都是大家喜欢的,也是每一次大家最记得的部分。但是我觉得因为是一个演唱会,就要考虑到不同的人,比如只坐在那里唱歌,喜欢你的人,当然不管你做什么都喜欢,至于那些不喜欢你的人,你只站在那里唱歌,他们会觉得你没有努力过。
三联生活周刊: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的思考方式是与生俱来的吗?
刘德华:我也不知道我是培养出来,还是天生的。慢慢就变成这样,我也找不到原因。
三联生活周刊:但作为老板,这样对自己严厉对别人周到的性格会不会比较麻烦。
刘德华:我觉得还好啊,其实因为你对自己的如果严格一点,别人一般也就不敢那么糊弄你,大家都会把事情做到位。比如说,我的助理佩华姐,她帮我做了十几年二十年,她基本上每一个思想、每一秒钟都会在想我的感受,但是我反而会跟她说,试试看想一下其他人的感受,就像海报的这个问题。
(实习生尤帆对本文亦有帮助)(文 / 李东然) 犯罪电影刘德华五十偶像剧情片香港电影风暴无间道